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东区
民俗风情


 信息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2年8月31日

        一、地域历史和地名由来

        据《香山县志》记载,在南宋建县时,东区境域属仁厚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属良字都,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年)属仁良都和得能都,宣统二年(1910年)为第四区,民国19年(1930年)又称仁良区,民国20年(1931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中山县第四区,1953年分属第一区、第四区和石岐区郊区,1957年2月分属濠头乡及环城乡,1958年8月分属郊区、环城公社,1961年8月分属环城、库充、长江公社,1963年改属环城公社,1966年6月复属郊区和环城公社。

        1988年中山市升格为地级市,同年8月8日东区办事处挂牌成立,由原环城区、郊区划出部分村落及居委会组成现辖区,由于位于中山市城区的东部,故称东区。

        二、历史名人

  陈天觉(1087年—1183年),首任香山知县,名元英,字天觉,号香叟,祖籍南雄珠玑巷,迁居文顺乡仁山下(今石岐)。香山建县后迁居虎诵(今东区库充村)。宋绍兴三年(1133年)中举人,绍兴八年试博学宏词科,特赐进士,授朝议大夫。因议论切直,得罪朝中显贵而被贬黜,后愤然归里,不复出仕。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陈天觉建议改香山为县,并主持建县城,主张县城建于石岐山(今烟墩山)以东的仁山一带(其时此地与石岐分开),而郑氏邑绅则议建于雍陌。众说纷争,陈天觉便心生一计,提议:“建城必须贵地,地贵必须土必重,试请称之。”得众意一致,陈便命人先以铁砂和于泥,经称后石岐泥土果然重于雍陌,遂定仁山为县城,故称“铁城”。

陈天觉还捐粮数千斛以作建城之赏。绍兴二十六年(1256年),陈天觉又建议办学,首捐重资于莲峰山麓建学宫一座,从而又为开创香山县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陈天觉死后与妻罗氏合葬于库充后山。历朝《香山县志》均将其陈列入名贤,以志其立县之功。

  杨子毅(1878—1953),乳名绍柽,又名干周,字弼朝,东区起湾村人。1935年2月至1937年9月任中山县县长,同时任中山县训政施委员会委员。在任期间,精简编制,裁局为科,减少冗员,禁烟禁赌,整顿治安,发展乡村建设,设办乡村建设人员养成所,增加农林场所,组织编修县志,创建中山图书馆。

        三、文化风俗

  起湾金龙“非遗”文化东区街道起湾金龙扎作技艺起源于明末清初(约1640年),当地村民扎龙在四月初八浴佛节舞龙巡游祈福,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十五年(1740年)出版的《香山县志》有过记载。最初,村民因地制宜利用村边竹子等植物编织竹篸龙、树叶龙、纱龙在四月初八出巡,祈盼天、地、人和谐共处;后来村民彩扎金龙和十二生肖等在四月初八出巡祈求风调雨顺。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起湾金龙扎作以精湛的扎制工艺、绚丽的美学色彩,及浓厚的农村生活色彩著称,于2012年成功入选中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于2022年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起湾金龙造型恢宏,形态威武高大,一般有23节,全长63米,龙头高1.3米高、长1.8米,加上两条长1.5米的龙须,共有68斤重,需要200多人轮流舞动,整条龙舞起来起伏奔腾,气势磅礴,极具震撼力。起湾金龙色彩鲜艳、面目和善、结构巧妙,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艺术特征和南方龙图腾文化温和吉祥的特征。

起湾金龙一直得到较好地传承和发展,在中山历届慈善万人行及中山举行的盛大活动中,起湾金龙均有出巡助兴,近年还在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节目、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现场等重要场合精彩亮相,很好地推进了起湾金龙的传承。传承人杨国明在传统技艺上进行创新,制作首条长约3米的迷你金龙,荣获2019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铜奖荣誉。水云轩小学于2021年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四、古村

  库充村库充村是中山市重点侨乡,地处市中心城区,是香山立县功臣陈天觉的故里,开村已有800多年的悠久历史。村内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众多,村居错落有致,岭南特色的青砖大屋、南洋风格的骑楼、欧陆风情的碉楼,以及精美的木雕、灰雕等处处可见,具有丰富的历史、地域、情感等文化价值。现存碉楼24座,是目前我市碉楼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经保育活化,部分碉楼打造成广东婚嫁习俗传统特色的碉楼微型街区。

  三溪村三溪村位于中山市东区街道东南部,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为中山保留较为完整的原生态传统村落之一。三溪村有600多年历史,面积达200亩,分为上中下三条街。村内现存旧民居约180座,多建于晚清或民国时期,兼有岭南传统建筑风格和中西合璧风格。目前,村内已有70多家旧民居现连片升级、活化改造为私房菜馆、酒庄、艺术馆、文创工作室等特色商铺,在传统建筑中融入现代元素,两者完美结合,使三溪村发展成为城市中极具特色的“世外桃源”。青砖瓦房、趟栊门、镏金浮雕、石板路、田园、古榕树,古老乡村演绎着一幅活色生香的现代生活图景,三溪村成为中山市原生态村落保护与活化开发利用的成功典型。

        五、文物遗迹

  陈天觉夫妇墓该墓位于东区库充村金钟山,始建于宋代,曾于清代乾隆间、民国13年(1924年)、1990年重修。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杨仙逸墓该墓位于紫马岭公园内,1923年原葬于广州市黄花岗的三望岗,后于1927年迁入现址,经1981年、2004年重修。2000年,该墓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古香林寺遗址位于新安村古香林山北坡,抗战期间,寺院曾作为五桂山抗日部队的联络站,常有游击队驻扎。古香林寺原名香山县古香林寺,曾经是香山县八大景点之一。

  碉楼民国初期,库充及附近村落的村民和华侨建起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碉楼,最早建设碉楼的是库充村,后库充附近的小鳌溪、新村、土瓜岭、老富头、白沙湾等村落也建有一批。目前东区辖区内现存碉楼94座,其中,较为集中的库充、亨尾一带28座,白沙湾一带29座,其余分布在土瓜岭、大鳌溪、齐东等村,大部分保存完好,多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杨子毅故居位于起湾社区真君里13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包括故居、石柱四角平顶亭(后改为屋)、阴桐室、客房(已拆)、庭院等建筑。与故居相隔一间屋,有杨子毅读书之所“柱石书室”。

  三溪梁氏宗祠位于三溪上街28号,始建于清代,先后作为学堂、集体大饭堂、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祠堂内壁保存有较多毛主席语录、公社时期的宣传画及口号等,在中山市现存的祠堂建筑中比较少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经过保育活化,现已转型为村内重要的文化传习基地和艺术课堂,定期开展传统文化展览、艺术培训交流活动等。

六、红色革命遗址

  卖蔗埔起义遗址卖蔗埔起义遗址位于原中山四区牛起湾、齐东、濠头先锋宫交界的山丘地带,即今东区东文路以北。现“卖蔗埔起义纪念碑”立于东区利来街小公园草坪上。该起义是1927年以李华炤等领导的中山县首次工农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这是中共中山县委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一种尝试,为今后的武装斗争提供可贵的经验和教训,产生了深远的意义。2006年,遗址评定为“中山市首批革命遗址”。

  中山解放会师中山独立团集结地大鳌溪学校——中山解放仪式的集结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时,日军向五桂山游击部队投降缴械的地点,于1930年建成,距今已逾90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受降仪式在大鳌溪学校的礼堂内举行。

       七、特色景观

  金钟水库位于新安村内,总面积120公顷,其中水库面积35公顷。水库岸线自然曲折,变化丰富,水质优良,东南大面积湿地沼泽,山坡地势起伏的生态环境及各种水生植物给水鸟提供藏身、食、繁殖的空间。经过整体升级改造,如今的金钟水库是一个以绿道为载体、兼顾湿地景观的运动型健身公园。

  长江水库长江水库位于中山城区中心石岐东南九公里处,是建设在著名抗日游击根据地五桂山区北面的以水库为中心的游览区,是中山市新十景之一。水最深处三十多米,晶莹清澈可鉴,游鱼可数。“纽约桥”遗址和义勇大队粮食总站遗址两处革命遗址淹没在长江水库内。

  紫马岭公园紫马岭公园位于中山五路南侧,是天工与人力交融、游共生态并重的大型城市公园。公园占地88.5公顷,于1993年10月1日落成开放,当时是广东省最大的郊野公园。

  孙文纪念公园孙文纪念公园位于中山市中心城区南面,兴中道与城桂路的连接处,为中山新十景“兴中缀锦”之景观所在,广为人知的孙中山先生大铜像就伫立于此。

       八、特色物产、食物

  库充“四宝”库充出产的金山种番薯、马铃薯均由华侨在国外引进良种回家乡培育而成,因品质优良,成为远近驰名的地方特产。此外,库充出产优良农产品还有白花番薯、子姜等。白花番薯不但可作蔬菜食用,而且还可以作药用,中山很多人用来煲汤作清凉解热之用。库充村产的子姜肥大、肉质嫩白爽口,是制作“子姜鸭”的极佳配料。因此,金山种番薯、马铃薯、子姜、百花番薯被称为库充“四宝”。

  库充如茶是东区库充人从小到大都爱喝的一种特色茶粥,寓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如茶由红枣、花生、红豆、绿豆、扁豆、小麦、薏米、莲子、粉葛、生姜等多种食材,与普洱茶包一起,用柴火小火熬制数小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