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东区
名人介绍

信息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3年3月13日


        历史上由于东区靠近主城区,跟石岐区接壤,很多人物活动的区域实际在今天东区的管辖范围内,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孕育了香山立县的发起人梁杞、首任香山知县陈天觉等先贤,涌现出了中山图书馆的创建者杨子毅等杰出人物。

  在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时期,在长江村、库充村、齐东村、大鳌溪村等地有名可查的先后有22人为民族的独立富强贡献了宝贵的生命。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先后有5人为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建设和人民财产安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近现代,广大东区籍的华侨们,关心桑梓,积极响应祖国侨力爱国的号召,爱国爱乡,积极支持家乡各项事业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华人或回乡兴办企业或资金支援家乡发展经济等各项事业,涌现出了以林中翘代表的华侨杰出代表。
  名人传略
  梁 杞
  梁杞(生卒年月不详),文顺乡石头村人(今东区槎桥村附近)。梁赋性温纯慎重,好学,精通诗书。宋庆历六年(1046年),登进士,授连州司理(主理狱讼官)。在任秉公审判案件,得吏部官员赏识,晋升桂阳(湖南郴州)令。所到之任,均施行惠民为本之策,压抑奸滑,严惩奸商,平整赋税,缓免兵役,缉捕强盗,兴办学校,提倡开垦造田,推广耕作技术,两地之农商生产均得以发展,百姓深受其惠。不久升任比部员外郎、朝政郎,后任鄂州(今武昌一带)军事通判。宋熙宗元年(1068年),梁杞告老还乡。其时香山渔盐发达,兼有银矿场之利,梁杞遂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联同广东运判(征运赋粮的长官)徐九恩,奏请朝廷立香山为县。此奏虽未获批准,但梁杞已成为香山立县的发起人。
  陈天觉
  陈天觉(1087—1183),名元英,字天觉,号香叟,祖籍南雄珠玑巷,迁居文顺乡仁山下(今石岐)。香山建县后迁居虎诵(今东区库充村)。其父陈文龙,生三子,天觉居第三。天觉生三子一女,长子随父居文顺乡仁山下,次子居冈背(今沙溪镇),三子居水塘头(即水溪,位于今沙溪镇)。陈天觉自幼好学,颇有文名。宋绍兴三年(1133年)中举人,绍兴八年试博学宏词科,特赐进士,授朝议大夫。因议论切直,得罪朝中显贵而被贬黜,后愤然归里,不复出仕。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陈天觉以香山交纳赋税、运粮到东莞县城时遭海盗抢劫为由,建议改香山为县,获诏准,并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之濒海地,以扩大县境。陈天觉主持建县城,主张县城建于石岐山(今烟墩山)以东的仁山一带(其时此地与石岐分开),而郑氏邑绅则议建于雍陌。众说纷争,陈天觉便心生一计,提议:“建城必须贵地,地贵必须土必重,试请称之。”得众意一致,陈便命人先以铁砂和于泥,经称后石岐泥土果然重于雍陌,遂定仁山为县城,故称“铁城”。陈天觉还捐粮数千斛以作建城之赏。绍兴二十六年(1256年),陈天觉又建议办学,首捐重资于莲峰山麓建学宫一座,从而又为开创香山县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陈天觉死后与妻罗氏合葬于库充后山。历朝《香山县志》均将其陈列入名贤,以志其立县之功。
  杨子毅
  杨子毅(1878—1953),乳名绍柽,又名干周,字弼朝,东区起湾村人。1905年毕业于两广(速)成师范学堂,旋回石岐办小学,并与郑彼岸、郑道实等人创办《香山旬报》。后考入两广方言学堂德语班学习。1911年毕业后,被推为中山县议会副议长。1912年因成绩优异,获官费派往德国留学,在布来司劳大学读经济系,并加入同盟会。1915年他与留德同学绕道丹麦、荷兰、途经爪哇上岸,在当地执教华侨子弟,兼营工商业数年。1918年反国,从事农产品贸易。1923年后历任大本营财政部第一局局长、总务厅厅长、赋税局局长等职。1926年任中山大学事务主任。1927年任番禺县县长。1928年任浙江省政府秘书。1929年任宁波市市长。1933年任交通部秘书长。1935年2月至1937年9月任中山县县长,同时任中山县训政施委员会委员。在任期间,精简编制,裁局为科,减少冗员,禁烟禁赌,整顿治安,发展乡村建设,设办乡村建设人员养成所,增加农林场所,组织编修县志,创建中山图书馆。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参政委员。1947年,闲居乡中,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推行为广东省政协委员,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因病去世。
  欧汝钧
  欧汝钧,字赞洪,东区土瓜岭村人,生于1892年,祖父欧玉然是华侨,早年旅居美国经营商业。父亲名叫欧天福,字颂常,在石岐行医,很有名气。天福有两个弟弟叫欧锐福、欧永福,一向居住在美国。欧汝钧兄弟姊妹八人,汝钧居长,其弟有汝霖、汝洵(又名威廉、少泉,在港做医生)、汝(  )、汝铭、汝(  )(现在石岐)、妹赞坤、顺坤等。汝钧幼年立志从戎,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与余汉谋为同窗好友,结拜为兄弟,在校同坐一张书台,毕业后被派去广西任桂军独立团团长。他先后任广东西北区绥靖公署上校咨议、国民革命军第一参谋科上校科长,亦曾任广东省阳山县县长,江西省虔南县和大庚县县长等职。后又任小北江特务总队队长、陆丰县县长、广东省第三区保安司令部上校副司令等职。抗日战争期间他曾任第四战区十二集团军余汉谋部下少将参议,后又调任广东省税局德庆分局(下管辖江西一带十多个县的税务工作)局长之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德庆税务分局迁入广宁县。当时欧汝钧患肠胃炎病,因缺乏医药治疗,病情日益恶化,不幸英年早逝,终年53岁。欧汝钧将军一生戎马倥偬,在抗日战争期间守土抗战有功,维护社会安宁亦尽职尽责。在其为政期间,不辞穷县山区,安于职守,亦为后人所称赞。他在外任军政职务多年,亦曾回村拜祖,设宴招待全村男女老少,并还照相留念。他亦非常关心家乡的事务,据群众反映,当时土瓜岭村与邻村牛起湾因地界相争,闹起不合,他主动去找到起湾村杨子毅共同协商调解,终于使两村人民和睦相处,平息了事端。
  林中翘
  林中翘,经1992年10月10日中山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查通过,决定授予香港港华电子集团董事局主席林中翘先生为中山市荣誉市民。政协广东省中山市1992年10月22日公告: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中山市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增补林中翘先生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中山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林中翘先生是中山市东区小鳌溪村人,幼年在村小读书,因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在学校成绩斐然,深受教师喜爱和同学的敬慕。毕业后考入县一中,学习更有上进,他在求学阶段呈显其才华出众、智力非凡。解放初至澳门,一个月后到香港,开始涉足社会。由于他在社交上以诚实待人,深得人们信赖;他在事业上有上进心,钻石电子技术,不断精益求精,坚持创新和改革精神。因在事业上大有成就,被称为香港的“电子王国”,成为“电视机大王”,他的产品畅销到欧、亚、美洲各地。1963年他在一家日资电子公司当生产科文员,65年升任生产经理,68年转至美国电达电子公司当生产部经理与黄道源先生一见如故。69年他与黄道源先生开办联华电子公司,生产小型收音机输美。后因大股东私自出售股权而受损失不菲。但他能排队万难,重建电子王国。79年在侨务办引荐下,尝试在深圳投资,成立了港华公司,负责收联华货品运往深圳加工,产品获得买家的信任后,先生在布吉、深圳、马来西亚等地再设新厂。祖国实施改革开放后,热爱祖国、关心家乡的林中翘先生回来家乡投资2.7亿元,与东区合作成立嘉华电子有限公司,占地318亩,建筑面积96000多平方米,主要生产各种彩电、电脑、雷射音响、通信器材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该电子城投产后年产值在8亿元以上。林中翘先生还热心支持家乡办学和公益事业,先后捐资380万港元,其中捐给建东区中学的教学大楼和围墙共140万元,建东区医院30万港元,小鳌溪小学75万港元,幼儿园万港元,东区办事处汽车、复印机共15万港元。林中翘先生爱国爱乡的行动,受到中山市人民的赞扬和敬佩。
  知名人物录
  郑泗全
  郑泗全(泗泉)是中山县濠头乡人,约生于1858年,逝于1937年,享年七十八岁。郑泗全为人老实,刻苦耐劳,深得洋老板赏识。后有一西洋姑娘垂青,结为连理。由于妻子的资助,经商致富而成为实业家。晚年回故乡濠头大办公益事业,因念彭凤周提携之恩也为库充公益出力。如库充华侨兴办库溪学校,他率先捐白银200元,库充华侨为家乡办水利成立改坑公司,他也慷慨捐资。
  陈  棣
  陈棣,光绪年间,飘洋过海,远赴加拿大温哥华谋生,他脑后拖着长辫(清朝时代规定男人要留长辫),挑着两个补鞋箩前去的。上岸后举目无亲,又冷又饿,蹲在一家西人门前歇息。见一西妇在破柴,为了找立足之地,他就灵机一触,用手势问她要不要雇工。就这样成为这家西人的杂工,以博取微薄的工资而栖下身来。陈棣工作认真,为西人的家务和花园整理得井井有条,深得西人的信赖,就调他到菜园做工。陈棣本是农家子弟出身,种植瓜菜是他的拿手农活;加上工作刻苦耐劳,尽忠职守,老板在他的协助下发展了菜园生产,获利颇丰。后来老板年事已高,而子女不愿务农,陈棣就把多年积蓄的钱给老板,承顶了菜园来耕种。陈棣经营了8年菜园,克勤克俭,终于积聚点钱,于是返乡探亲。回程带了胞弟维馨、联馨、服内兄弟余馨、梅馨、子侄陈亮、陈树、陈锦、内弟刘显、襟弟伍有源往温哥华。到达时每人要纳人头税500元才准上岸。梅馨因眼生倒毛不准上岸,却被遣返。他们到温哥华定居以后,凡回乡探亲,都抓紧机会延引亲友到温哥华。如陈官、陈金满、吴官权、陈三贤、吴四桂、苏祥等,都先后去了温哥华。
  陈灼联
  陈灼联生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1月24日。1920年当他刚好14岁时,他父亲又花了500元加币交了人头税使他也去了加拿大。他是从香港搭蓝烟囱货轮往加的。船经日本横滨时,全船乘客惟独华人要到船面上,相对排成两行,脱光裤子由日本医生检验。这明显是对华人的歧视和侮辱,他深深感到屈辱和愤慨,可是当时中国人是弱国之民,十分无奈,只有敢怒而不敢言。抵加上岸后,他和其他一批新移民,又被赶到“猪仔馆”审查监禁,十多人屈居一室,囚禁了18天,饱尝了铁窗滋味。陈灼联离开猪仔馆后,就跟父亲上街卖菜,晚上宿于马槽,人畜同居,尽管生活艰辛,他仍然不忘学习,半工半读,上午攻读英语,下午则帮助父亲上街沿门卖瓜菜。1923年他与友人开设瓜菜果子店于倾士威夹别者时街。当时开始与朋友交游,加入华人工会,曾接触了无政府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为华侨社会和公益事业出钱出力。1962年他参加了“至孝笃亲公所”为首届财政,后来连任四届主席,两次代表出席北美洲恳亲大会。新陪德托儿所建立,他被邀请支持,并待向政府办理为不牟利慈善机构。1979年他被选为温哥华中华会馆财政,妥善处理前任亏空,一年后转亏为盈,结存了1万余元。他还为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的筹建担任理事和劝捐员而作出努力。到了晚年,陈灼联将其财富分为五份,妻子和三个子各一份,其余一份申请成为“陈灼联慈善基金”,1972年获加政府批准。1983年家乡库充建校捐资加币2万元,温哥华建筑中华文化中心捐加币2万元,1981年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商业楼欠下建筑费加币50万元,陈以个人名义负责向BC银行贷款清还。1980年他曾带领回国观光团观光。回加后,通过我驻温哥华总领事馆和中央教育部联系申请,同意成立陈灼联特别奖学金,接受由国内选派品学兼优的科技学者到温哥华最高学府进修1—2年,每年拨出奖学金6000元加币。首位得奖者是华东上海工化科邹明德讲师,在加国BC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两年,已于1984年学成回国服务。第二位得奖者是广州中山大学物理研究生叶学敏,来O、B、C大学攻读硕士,因成绩超卓争取加国奖学金赴美深造攻读博士。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终于成立了陈灼联慈善基金会,拨出巨款,在温哥华兴建了金龄宫安老院,1985年9月29日建成开幕,安置了88位男女耆英入住安享晚年。1986年获纪念温哥华开埠100周年耆英先驱奖,1994年春节获加拿大中华总商会颁赠司徒志方奖,又获加联邦成立125周年纪念奖。陈亦名列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出版的《海外华人名人录》。陈灼联因患心脏病于1995年4月1日逝世于温哥华,终年93岁。
  李采华
  李采华是库充先侨李应彬的哲嗣、李愚庵祖的20传裔孙。李采华是美国加洲著名的“采华农场”主。1920年出生于美国加洲,青年时代在美国专修农业,成为农业专家,是雷地高树皮公司总经理、兰锚果公司董事、加洲政府农业顾问。中美建交后,中国农业代表访问美国,美国政府指派李采华同美国有关官员负责接待;翌年美国政府农业代表团回访中国,李采华亦奉派随团回访。他每年总有一两次应我国国务院的邀请,回来讲学,如1992年回国半个多月中,他到过杭州浙江大学、广西桂林农业研究所、柳州农业研究所等处,传授高效的机械种植方法,并亲自到试验田、农田、果园指导农工们作业。他还带回优良种子和先进耕作技术,热情支持中国发展农业。他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取得圆满的效果。他的农场由小到大,由手工劳作到机械化、电气化。现在采华农场已拥有3000多英亩土地,50多个长年工人(收获季节工人增至700多),100多部农业机械,20多部运载汽车,每年收成1500英吨梨子和一大批甜菜、玉米、小麦、番茄,还建立了自己工厂。至1996年止,他14次回国讲学,有9次回到他所萦怀的故乡,每次都向库充学校捐资赠物。
  吴  权
  吴权在11岁那时随其父吴健乾出国远渡重洋谋生,先后做过打杂、矿工、菜园工、烧焊工,在温哥华艰苦奋斗了五十年,他经营“吴权花屋”十分成功,被称为“ 大王”,事业有成,获利颇丰。加拿大的华侨吴权,于抗日战争期间与陈灼联等一道,在加拿大发起节约“一碗饭”运动,把每天节省下来的钱寄回祖国,捐献给购买枪支弹药以支持抗战。他对乡亲非常照顾和关怀,每逢年节必请老乡来家中吃饭或送年糕、煎堆上门。乡亲们与他感情深厚,对他非常尊敬和厚爱。
  陈光庆
  陈光庆,早在1916(民国5年)年3月,库充旅温哥华乡侨陈光庆、陈金齐联袂返乡扫墓,见乡中有些青年无所事事,甚至涉足赌场,败坏社会风气,他们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引导青年好学向上。回埠以后发起集资为家乡创办“阅书报社”,藉以提高文化,增广见闻,培养情操,开阔视野,关心国家大事,做个好公民。陈光庆、陈金齐又牵头各捐白银50元外,各乡亲共捐集白银400元,由吴铭辉带返家乡,在家乡父老的协助下,租用三赏祠侧铺位创办了库充《光汉阅报社》,订阅报刊供群众阅读,购置了长台长椅和报架,除开支外,尚余白银300元作订报基金。阅书报社成立后,群众前来看报十分踊跃,曾几迁社址,坚持办了30多年,到40年代国币贬值才告停办。创办《光汉阅报社》后5年,即民国10年(1921年),旅美乡亲李应彬,旅雪梨乡亲郑泗全、郑卓、旅温哥华乡亲郑熠容等,眼见侨居国科学昌明,技术先进,经济繁荣,皆由教育发达所致。回顾祖国则教育不振,科学落后,政治黑暗,深感振兴中华,兴办教育,为家乡培育人才的重要意义,商议发动乡亲捐资办校,旅外乡亲积极响应,捐得巨款汇返家乡,由归侨陈余兴、吴品廷、郑允亮、侨属李世芬及知名人士刘松寿、陈瑞桐等人任校董,筹备办校事宜,借用陈氏,吴氏宗祠为校址,聘请乡人吴琼侣为校长,聘得刘振龙,高朝宗、高袞  华等为教师,《库溪学校》于民国10年正式创业开学。
  王仲熹
  旅港乡亲王仲熹,1989年购赠两机一幕(录像机、投影机连幕)6套。1991年他参观库充小学,斥资全部更换学校的电线和照明设备。1990年他斥资添置图书室桌椅、书架和课外读物,充实了图书馆。1991年他斥资捐赠手风琴7部,成立了手风琴演奏队。1990年他购赠大吊扇62把。1990年成立了“王仲熹奖教奖学基金”,每年平均发放奖教奖学金2万元。规定库充学生考上大学本科奖2000元,考上重点中学奖500元,教师奖1500元。1992年他购赠英产复印机一部。1994年他捐赠价值8万多元的电教室全套设备。1995年他动员社友捐赠皮鞋、胶鞋500对。王仲熹乡亲将其先父王世昌及他名下所有1.5亩地的花园及别墅(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全部捐赠给库充村作幼儿园。从1990年起,每年给24000港元给学校置教具。他从一个童子军队员开始,历任团长、旅长、区长、助理区长总监、九龙地域副会长、地域主席、直至现任九龙地域荣誉会长,服务于香港童子军运动长达40多年,表现出色,荣获童军总会奖章多枚。他是世界童子军协会会员,亚洲太平洋地区基金协会会员,因赞助菲律宾童军会经费,去年获菲国铜鹿奖章,并得菲国总统接见。他还赞助世界童军活动经费,受到瑞典国王接见。
  九龙及新界行政分区会长,从事参与及支持救伤及急救任务,在香港回归祖国那年,1997年6月19日荣获英女皇颁发最后一批勋章,并在英国受到女皇伊利沙白接见。王仲熹还是国际扶轮社香港半山区扶轮社前社长及香港航空青年团荣誉中校,因热心社群公益,维护社会安定繁荣作出贡献,1998年11月获颁一枚军功绩荣誉奖章,由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席法官陈兆恺颁授。他与其父(王世昌)共为家乡中山东区和库充村的公益及教育事业共捐赠了100多万元外,还关心贫困地区的公益事业。1995年到广西玉林市捐赠金田镇第三中学教学楼一幢,他接受香港新华社朋友的建议,1996年支持国内希望工程,亲到清远市捐建大元小学一间,1997年到广州中山大学捐赠美术楼全套设备。1994年华南洪水为灾,他在香港不但带头捐款,还不辞劳苦和社友先后带80万元和30万元现金及慰问品到湛江、广西两灾区慰问受灾群众。他还每季度为香港病人捐血一次,还与医院签了捐赠书,在他百年之后把器官献给有需要的人。由1983年开始至今已捐血55次(医院捐血登记卡记载)。
  吴云纵
  吴云纵,号春野,艺门子。1911年生,东区库充村人,幼时随其父书画家吴灼华习画,1933年考入广州市美专西画系,从胡根天、关良、李桦、吴婉(子复)、李居端等大师游。抗战前夕,参加救亡美术宣传工作,在石岐绘制壁画。1940年春,中山沦陷,到东宝转韶关、连阳各地任中学教师。胜利后回中山,任师范、纪中、濠头、沙涌等学校教师。吴氏对人物、花鸟、山水画兼精,复擅诗词。吴氏现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山学院特聘教师、中山诗社、珠海诗社、中山、珠海老年书画研究会、佛、中、珠、澳书画联谊会、铁城教工书画摄影家协会等会社顾问。
  刘庆和
  东区齐东村人,他自一九五O年去澳洲后,一直积极参加华人社团服务工作,曾是雪梨青年联谊会委员,他很早参加了致公党,而且是昆士兰市布里斯本市华人宗亲协会名誉会长,三圣宫庙宇管理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城大酒楼、金冠海鲜酒家、中国城饼家董事长。刘庆和先生曾荣获澳洲政府颁发的OAM勋章。OAM勋章,英文名 “Order of Australia Medal”,是由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纪念勋章,由英国女王御准后每年二月廿六日(澳洲日),澳大利亚政府给对澳洲社会作出了有重大贡献的人士。
  欧碧娥
  东区土瓜岭村人,1929年2月生。1941年,12岁的欧碧娥来到广西,师从杂技行家周云鹏。过了近十年的卖艺生涯,师尊周云鹏成了她感情至深的知己,随后结为夫妇,共同在广西开创杂技事业1952年7月,经过她与周云鹏等人筹划,成立了“广西和平健身技艺团”,她乃该团创始人中唯一的女性,以后,她一直分担团内的艺术管理、教授学员及编排节目、组织演出等工作,历任该团团委会委员、妇女委员、工会委员等职。1975年7月,她因腰部严重扭伤,“文革”后期又被迫下放农场劳动,致使伤痛加剧而提前退休。欧碧娥自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艰苦的谋生演出岁月中,坚持磨炼基本功。这样,她不仅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功底,而且造就了自己吃苦耐劳,性格坚毅的个性。她的体形、素质又属一流,深受长辈们和杂技团同伴们的喜爱。她先后表演的节目有:《柔术》、《顶杯》、《魔术》、《独轮车杂耍》、《走钢丝》、《对手车技》、《大武术》、《中国马术》、《高空吊子》。50年代,她到过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内蒙古、宁夏、甘肃、河南、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巡演,各地报纸均以“女大力士”称谓褒扬她的表演。在30多年的艺术事业中,欧碧娥为广西培养了几批杂技人才:50年代的一批人中的杨爱霞、林云斌、魏林山、刘凯春等,现仍作为骨干保持演出或执教,有的还当了杂技团团长。如著名的“顶碗”演员杨爱霞,现为广西杂技团团长,一级演员,她九岁起就在欧碧娥身边学技,直至成才出名。60年代,欧碧娥相继培养出李健娴、庞广清等优秀的蹬技、柔术演员。70年代,欧碧娥又在学员中培养出几名尖子:黄秋萍、翟小娟、覃伟波等1965年全国一致推评她为“优秀教员”。 在全国杂技界繁荣时期,1978年至1980年,她协同周云鹏周游北京等地找同行友人串联,向全国杂技界倡议成立“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并成为首批会员,在广西她被推为杂协广西分会常务理事。1982年中南区杂技比赛,她不辞劳苦前往组织,担任艺委会成员兼评委。
  烈士英名录
  一、新中国成立前
  1、抗日战争时期烈士
  黄耀南,男,1923年1月生,东区长江村人。1938年7月参加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1941年12月在五桂山作战牺牲。牺牲前是中山游击队三中队队员。
  黎华开,男,1925年2月生,东区长江村人。1941年2月参加中山游击队。1942年4月在黄茅山作战牺牲。牺牲前是中山抗日游击大队三中队队员。
  陈桂明,男,1909年4月生,东区长江村人。1942年4月参加中山抗日游击队。1943年8月在长江村被捕后遭杀害。牺牲前是中山抗日游击大队医生。
  甘华根,男,1925年1月生,东区长江村人。1942年3月参加中山抗日游击大队。1943年10月在大茅山作战牺牲。牺牲前是中山抗日游击大队民权中队队员。
  黄少葵,男,1912年12月生,东区起湾村人。1941年7月参加中山游击队。1943年10月在石岐被捕后遭杀害。牺牲前是中山抗日游击大队民族中队队员。
  杨日华,男,1917年8月生,东区牛起湾村人。1941年2月参加中山游击队。1944年5月在石岐被捕后遭杀害。牺牲前是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第一支队民权中队队员。
  陈连珠,男,1921年6月生,东区齐东村人。1943年6月参加中山抗日游击大队。1944年10月在新兴县作战牺牲。牺牲前是粤中纵队二团五中队炊事员。
  候容灿,男,1923年6月生,东区新村人。1941年1月参加中山抗日游击队。1944年11月在凤凰山作战牺牲。牺牲前是中区纵队第一支队白马中队小队长。
  胡 群,男,1917年10月生,东区大鳌溪村人。1943年4月参加中山抗日游击大队。1945年2月在枕头角作战牺牲。牺牲前是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民生中队队员。
  刘添元,男,1926年4月生,东区齐东村人。1942年8月参加中山抗日游击大队。1945年2月在新兴作战牺牲。牺牲前是粤中纵队二团三中队队员。
  刘元在,男,1920年1月生,东区齐东村人。1942年10月参加中山抗日游击大队。1945年6月在鹤山县作战牺牲。牺牲前是粤中纵队二团四中队队员。
  黄康发,男,1925年2月生,东区长江村人。1941年3月参加中山抗日游击队。1945年6月在宝安作战牺牲。牺牲前是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解放大队一中队队员。
  刘玉胜,男,1915年8月生,东区长江村人。1941年2月参加中山抗日游击队。1945年6月在博罗县作战牺牲。牺牲前是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解放大队一中队队员。
  杨辉照,男,1920年11月生,东区起湾村人。1941年9月参加中山抗日游击队。1945年6月在宝安作战牺牲。牺牲前是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解放大队一中队队员。
  杨宝诗,男,1921年7月生,东区起湾村人。1938年4月参加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1945年6月在惠州作战牺牲。牺牲前是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解放大队二中队队员。
  黄康发,男,1921年2月生,东区长江村人。1942年9月参加中山抗日游击大队。1945年7月在博罗县作战牺牲。牺牲前是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解放大队二中队队员。
  2、解放战争时期烈士
  陈监全,男,1927年9月生,东区库充村人。1945年3月参加珠江纵队,1946年7月在博罗县作战牺牲。牺牲前是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解放大队一中队队员。
  陈焕有,男,1925年8月生,东区库充村人。1945年参加珠江纵队,1946年7月在博罗县作战牺牲。牺牲前是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解放大队一中队队员。
  黄光明,男,1923年5月生,东区长江村人。1947年3月参加中山特派室武工队,同年10月在长江村作战牺牲。牺牲前是中山特派室武工队队员。
  邓耀祖,男,1926年1月生,东区起湾村人。1946年10月参加中山特派室武工队,1948年9月在五桂山作战牺牲。牺牲前是中山特派室武工队队员。
  梁寿恒,男,1922年5月生,东区紫马岭村人。1944年10月参加中区纵队,1949年6月在小鳌溪作战牺牲。牺牲前是中山特派室武工队小队长。
  黎永宽,男,1921年3月生,东区三溪村人。1944年11月参加中区纵队,1949年7月在沙边作战牺牲。牺牲前是中山特派室武工队队员。
  二、新中国成立后
  1、抗美援朝
  陈易良,男,1930年9月生,东区库充村人。1949年5月参加解放军,1953年8月在朝鲜战场战斗中牺牲。牺牲前是志愿军一九五师五八五团二营文书。
  2、对越自卫反击战
  林锐根,男,1958年生,东区亨尾村人,中共党员。1976年2月参加解放军,1979年3月2日在中越边境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牺牲前是五三五六二部队战士,立一等功一次。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甘和顺,男,1935年5月生,东区长江村人。1950年1月参加解放军,1954年8月在湖南省执行任务因海事遇难。牺牲前是中南军区训练团二营五连战士。
  陈耀洪,男,1947年4月生,东区老富头村人,共青团员。1967年12月参加解放军,1968年4月29日在云南省因狂风吹倒营房面牺牲。牺牲前是八七0一部队战士。
  陈仑海,男,1948年生,东区槎桥村人,中共党员。1968年1月参加解放军,1971年11月12日在四川省战备施工中牺牲。牺牲前是五八三一部队十九小队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