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东区
历史沿革


  建置前的历史沿革

  

信息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2年8月31日


        一、清以前的归属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间,今东区是属于东莞县的文顺乡管辖,后文顺乡改为香山镇,包括石岐、张家边、沙溪、大涌、环城、三乡、神湾、翠亨、五桂山、南朗和珠海的前山、唐家、下栅一带。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香山镇改为香山县。立县初,今东区属仁厚乡(现今石岐、郊区、环城、深湾一带),和永乐乡(现今张家边、库充一带)管辖。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仁厚乡分为仁厚坊和良字都,永乐乡改为得能都,今东区仍分别属其两都管辖。
  清道光七年(公元1872年),仁厚坊与良字都合并,改为仁良都(现今石岐、港口、郊区、环城、石鼓等)。得能都仍沿旧称。今东区分别属其两都管辖。
  光绪初年(约公元1880年),改仁良都为镇,仁良都仍用旧称,得能都与四大都合并,改名为东镇(即今张家边、南朗、翠亨、长江等)。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改镇为区,全中山设9个区,仁良都改为第一区,东镇改为第四区。
  二、民国时期的归属
  民国14年(1925年)4月15日,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但行政区域不变。今东区仍属第一区和第四区管辖。
  民国19年(1930年),全县将各区的名称按地方命名,一区改为仁良区,四区改为东镇区。次年又全部恢复旧名。民国37年(1948年),各区设小乡,原四区的库充、亨尾、新村、紫马岭、大鳌溪、小鳌溪、长江、五堡、三角塘等村属建成乡;老富头、白沙湾、齐东、牛起湾、土瓜岭、山际尾、大柏山、细柏山、濠头、上下坡头等村属五凤乡;一区的沙岗、槎桥等属旗鼓乡。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
  解放初,各区乡仍按旧名称。1952年土改结束后成立新政权时作了调整,把乡划小了。建成乡则分成库充乡、鳌溪乡和长江乡;五凤乡则分为濠头乡、起湾乡和柏山乡等;旗鼓乡把沙岗、槎桥等地合并为沙岗乡。
  1955年8月,一区改为沙涌区,四区改为张家边区。
  1957年3月,撤区并大乡时,东区境地属濠头乡、张家边乡、环城乡。6月石岐郊区并入环城乡管辖。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濠头乡命名为燎原公社,张家边乡命名为胜利公社,环城乡命名为郊区公社,沙涌乡命名为钢铁公社。
  1958年10月,全县合并为7个大公社时,原胜利公社和濠头公社均划入张家边大公社,钢铁公社和石岐郊区公社并入环城大公社。1959年10月石岐改为镇。
  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划,下辖公社。环城区下辖环城、库充、沙涌等公社;张家边区下辖濠头、长江、张家边等公社。
  1963年撤区并公社时,则划为张家边公社、环城公社和石岐镇(1969年撤销镇)。
  1983年11月,把公社改名为区公所;1986年12月将区公所改为镇。当时将长江村和长江乐园合并成立长江管理区,后又将大鳌溪入该区管辖。
  建置后的组织沿革
  1988年1月7日,中山市批准升格为地级市后,环城、张家边、郊区、东区等划入城区范围内,1988年,经中共中山市委《中委(88)20号》文件批准成立中山市人民政府东区办事处,属中山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同年8月8日正式挂牌。其辖区为环城区北部划出搓桥、沙岗、新村、大鳌溪、小鳌溪、新安、库充、亨尾、白沙湾、起湾、齐东、老富头、三溪、紫马岭、土瓜岭等15条自然村以及郊区划出柏山乡、长江旅游区的长江村和4个居民委员会,辖区面积71.4平方公里,人口37507人。
  建区以来,东区办事处的办公地址几经搬迁,初期设于中山市孙文东路19号,1991年1月迁至中山四路,2000年11月又迁于中山五路63号的东区办事处新办公大楼内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