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概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中山 >> 中山概况
中山概况
信息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04日

  中山文化底蕴深厚、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大湾区西岸枢纽城市与创新高地、国家自主创新型制造业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荣获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和“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四次摘得全国政法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地理位置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江、北江下游出海处。位于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之间。北接广州市南沙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

  功能定位

  中山坚持以“走在前列”总目标统领各项工作,用改革、开放、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全面落实省委“十大新突破”路径安排。中山坚持制造业当家,以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重塑产业空间,以中山“新十大舰队”(以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四大产业为引领,联动高端装备、光电化学、灯饰照明、美居、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时尚等产业集群,做优做强“4+6”中山“新十大舰队”)重构产业格局,大力推动本土企业增资扩产和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招商引资实现重大项目突破,中山制造焕发新的活力。大刀阔斧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谋划并获批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东承”:高水平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为核心承载区,联合深圳共建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动力轴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典范。“西接”:高质量谋划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强化与江门及粤西城市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南联”:高标准谋划珠中江融合发展平台。共同打造珠中澳优质生活圈,积极对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北融”:高起点谋划与广州南沙、佛山顺德的融合发展。谋划融合发展平台,加强与广州、佛山产学研合作、产业链协作,共同打造世界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深中“六个一体化”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头号工程”成效显著,超常规打造大湾区审批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牢记总书记“把中山建设得更加美丽”的殷殷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走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山路径。

  区位优势

  中山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位于广佛、深港、珠澳三大极点之间,拥有中山港、小榄港、神湾港、黄圃港四大港口。从这里,一小时内可达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城市。中山90公里半径内拥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五大国际机场,以及南沙港、盐田港、蛇口港、高栏港四大深水港。当前,中山正着力推动交通大建设、大跨越、大发展,推进深中通道、广中江高速、深茂铁路、南沙港铁路等一批路网工程建设和湾区西部地铁网一体规划建设,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构建“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打造“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谋划“二纵三横”轨道交通网,全力打造大湾区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化、立体化、综合型交通体系日益完善。举世瞩目的深中通道将建成通车,中山半小时即可到达深圳,一小时到达所有湾区城市,辖区镇街半小时接驳深中通道。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山联动发展区的设立,将进一步深化中山与自贸区三大片区对接合作。

  自然资源

  行政管辖面积1781平方千米。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45155.4焦耳/平方厘米,是广东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山市域范围内有外江12条,内河涌1041条,内河涌总长约2016.35千米,河网密布,流域宽广。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有花岗岩石料、砂料、耐火黏土和矿泉水、地下热水。因拥有优质的沉香资源和深厚的沉香文化底蕴,中山市于2011年获评“中国沉香之乡”。2021年“中山五桂山沉香”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拥有中山温泉、长江水库旅游区、泉林山庄、紫马岭公园、名树园、树木园、金钟水库、五桂山逍遥谷、翠竹园漂流乐园、逸仙湖公园、大涌卓旗山公园及烟墩山古塔、西山禅寺、南山古香林、宋帝遗迹、罗三妹山、桥头小琅环等景观。

  自然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1981—2010年)气温为22.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886毫米,日照时长1705.4小时。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8.2日。灾害天气主要有台风、暴雨和强对流。2019年1月19日,中山市通过国家气候标志专家评审,获国家气候中心评定为中国气候宜居市,成为广东省首个获得国家气候标志的地级市。评估报告指出,中山空气质量优良,森林植被指数高,生态环境好,气候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水质优良,气候景观多样,旅游和度假气候条件优越,十分宜居宜养宜业宜游。近年来,中山植被指数、森林覆盖率增加明显。在气候宜居类40项评估指标中,有35项达到优良,优良率达88%。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荣获“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称号。

  市花

  菊花

  城市简史

  中山,1925年前称香山。据宋朝《太平寰宇记》记载: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古代香山,是孤悬于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境域仅为现在的五桂山和凤凰山周围的山地和丘陵区,即石岐城区至澳门一带地域。考古表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土著古越族人在香山岛屿捕鱼打猎和半定居。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域,晋代以后属东官郡地域,唐代属东莞县地域。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并割入南海、番禺、新会三县的滨海地域,隶属广州。民国时期,直属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是孙中山的故乡。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同年4月15日,广州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决定,将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中山县,属佛山地区管辖。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属佛山市管辖。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中山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行政区划

  中山市下辖15个镇(黄圃镇、南头镇、东凤镇、阜沙镇、小榄镇、古镇镇、横栏镇、三角镇、港口镇、大涌镇、沙溪镇、三乡镇、板芙镇、神湾镇、坦洲镇)、8个街道(石岐街道、东区街道、西区街道、南区街道、五桂山街道、中山港街道、民众街道、南朗街道),区域内含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经济协作区——翠亨新区,辖150个行政村138个社区。

  人口构成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3.1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85.5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7.02%,比上年末提高0.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率7.92‰,死亡率3.44‰,自然增长率4.48‰。

  经济建设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中山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稳经济138条和95项配套惠企政策,以超常规举措稳住经济基本盘,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恢复向好,2023年1-6月中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8113842万元,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1%,居全省第一,进出口总额增长3.9%。科学谋划项目,做好前期工作,截至2023年8月31日,争取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81亿元,连续两年增幅全省排名靠前,带动239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3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57个增资扩产项目动工建设,计划投资总额252亿元,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占比分别提高到27.2%、36.7%。助企纾困力度加大,2022年累计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70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20%。

  科技创新      

  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动工建设。创新主体加快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630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提高到66.8%。转型升级稳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成功引进中软国际等工业互联网与数字赋能平台,596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带动3000多家企业上云用平台。人才引育成效突显。中山国际人才港建成启用,人才双创基金注册成立,培育引进“中山英才计划”首批特聘人才236人,省市级创新创业科研团队增至63个,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已组建41个领军人才团队,博士、博士后平台增至95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南中城际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深江铁路中山段开工建设,建成南沙港铁路黄圃站、东凤站。西环高速、古镇快线、南朗快线建成通车,逸仙路、沙港路、国道105南线完成改造,南外环先行段提前一年通车,“四纵五横”“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日益完善。以全国第一的成绩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新增12个省级特色产业专业村镇,三角镇、横栏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0个村居达到省级美丽宜居村标准,崖口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恢复耕地近8000亩(2023年截至8月底恢复耕地超3000亩),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双提升。

  深化改革

  改革活力不断增强。获批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超400个事项“深中通办”,与深圳初步达成首批44个合作事项。设立“中山企业家日”,市镇领导挂点联系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全覆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组建重大项目集中审批服务工作专班,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大幅压缩。成立市投资促进局,招商引资机制进一步理顺。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市属国企实现战略性重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改革持续深化,234个药品品种平均降价超过50%。中山港药品进口口岸正式启用通关。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逐步优化。水污染治理成效初显,新建污水管网2783公里,黑臭河涌数量减少60%,河涌水质指数改善18%。珍家山、中嘉、大涌、南朗、港口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当年动工、当年通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3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35%提高到60.36%。国考断面和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入选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督导20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其中3条已基本消黑消臭,7条已完成截污工程或主体工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86个中等城市中位列第七。完成高质量水源林种植434公顷、新造林抚育513公顷,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秀丽湖公园、古香林公园等100个公园建成开放。

  文化建设

  中山市文化底蕴深厚,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启蒙的摇篮,诞生了以孙中山、郑观应、杨殷、萧友梅、吕文成、阮玲玉等为代表的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保有大量文物和历史文化建筑,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多样的民俗文化,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中山市文化设施优良,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纪念图书馆、中山市博物馆、中山市文化馆、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中山美术馆(中山漫画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齐全,拥有国家部颁一级馆3个。全市各镇街均建成省特级文化站,各行政村(社区)均建有高标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21年中山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山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誉,目前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0家(其中AAAAA级景区1家、AAAA级景区3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8个、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9个。

  民生事业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2022年,新增城镇就业5.9万人,“妈妈岗”灵活就业创新模式获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妇联肯定推广。低保标准提高到1160元,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比率达63.4%。中山“博爱康”被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评为“2022多层次医疗保障优秀案例”之“患者为先案例”。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3918套。完成2万户管道天然气加装、160个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建成“香山新街市”31家。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7910个、公办中小学学位6100个。永安中学、烟洲中学投入使用。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实现全覆盖。市人民医院纳入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并确定新院区选址。成功主办第四届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  

  社会大局安全稳定。2022年,平安中山建设深入推进,系统构建“主动、预防、民意、强基”四大警务战略,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刑事立案分别下降19.6%、11.7%,市公安局三乡分局获评“全国优秀公安局”,谷都派出所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系统防范化解重点领域安全风险,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6.4%、37.1%。能源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电力零负荷管控,煤炭、天然气实现安全稳定供应。

+显示全部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