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中山市海洋与渔业局2007年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设想
信息来源:海洋与渔业局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19日
分享:

  2007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进现代渔业为主线,积极实施科技兴渔、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和依法治渔战略,着力转变增长方式,提升渔业整体素质、效益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我市渔业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6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31.2万亩;预计全年水产品总量31.7万吨,增长5.5%;水产品总产值34亿元(现行价),增长6.5%;出口创汇8507万美元,增长7%;渔农人均纯收入、劳均纯收入为17981元、24518元,分别增长5%和7%。
  (一)
  1、深入实施鱼塘综合整治工程,为渔业发展夯实基础
  深入实施“中山市农村五项工程”之一的鱼塘整治工程,把鱼塘综合整治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民生工程”抓好落实。由原来仅推深鱼塘、拓宽塘基到现在要求建立进排水系统和中央排污系统,不断提高整治的质量。全市整治达标的鱼塘42147亩,共投入资金3972万元,市财政补贴资金500万元。经过高标准整治的鱼塘,水、电、路、桥“四通”,养殖环境和条件优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2、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水产养殖效益
  今年我局引导全市各镇区立足市场需求,着眼养殖效益,调整品种结构,适当减少大宗、效益较低、大众化的水产品养殖规模,加大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面积达181319亩,占了全市池塘面积的53.7%。今年全市养殖南美白对虾111829亩、罗氏沼虾13924亩、脆肉鲩15755亩、甲鱼11409亩、鳗鱼8913亩、桂花鱼7890亩,以上6个品种养殖面积达169720亩,比去年增加28322亩,占全市池塘养殖面积的49.5%。同时,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又考虑到与市场接轨,注重引进优良品种,丰富养殖品种资源,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习惯。如引进的泰国笋壳鱼、半滑舌鳎、宝石鲈、多宝鱼、花鳄、鸭嘴鲟等新品种均显示出其良好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3、加强监管,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深入贯彻实施农业部“无公害水产食品行动计划”,按照省局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2007年中山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方案》,以推进无公害产地认定为切入点,以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为带动,加强执法检查,切实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我市水产养殖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首先,加快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加快产地认定,目前全市认定的无公害水产品基地41个,认定面积达125576亩,占池塘养殖面积的36.6%。其次,加强种苗场管理。结合种苗生产许可证的年审工作,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从养殖源头上加强监督管理。第三,加强水产品质量检测及渔药投入品的管理。按照省局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根据我市养殖品种实际,制定水产品质量抽检工作计划,突出重点,加大抽检工作力度,并与执法检查工作有机结合,提高监控工作成效。开展水产品药物使用专项检查,规范养殖场渔药使用行为,督促养殖场建立科学用药制度和养殖生产日志制度,把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纳入了常规管理。
  4、推进科技兴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开展渔业科技培训、交流。组织、协助各镇区举办水产健康养殖培训班或技术讲座共40期,共培训5000人次。组织水产养殖人员及水产品流通大户外出参观学习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经验、考察名特优新品种、了解水产品销售价格等,共42批183人/次。
  开展科技攻关。协助三角镇《“惠农1号”杂交生鱼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申报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去年市级科技立项的《笋壳鱼养殖主要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已开始第二阶段的实施工作。《脆肉鲩深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项目已进入试产及进行项目总结、鉴定阶段,脆肉鲩深加工及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方面开展相关的工作已全面完成。《凡纳滨对虾无公害高效淡化养殖技术研究》项目已完成了虾苗淡化程序的研究。协助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我市召开了“广东省笋壳鱼研讨会”,省有关专家针对笋壳鱼的养殖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我市推广笋壳鱼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持。依托中山市丰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半滑舌鳎受精卵进行人工孵化,受精卵出膜率达80%,总成活率达50%,共培育出10万尾半滑舌鳎苗种,成为广东省首批人工成功培育出的半滑舌鳎。
  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以打造安全鱼,提升淡水鱼质量安全水平为科技入户技术推广方向,推动水产品经营模式的转变,积极实施2007年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我市科技入户示范镇由去年3个镇区扩大到5个镇区,选择了淡水鱼养殖相对集中的港口、黄圃、民众、东升、坦洲5个镇,建立100个示范户,以7400亩养殖水面作为实施主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健康养殖的辐射范围,辐射中山主要水产养殖区。
  5、发展流通加工,激活产业链条
  斥资150万元重点扶持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的水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兴建批发市场,引进先进生产线,扩大流通加工规模,提高流通加工能力。同时,引导民资8730万元注入流通加工领域,激活水产流通加工业。全市共有水产加工企业39家,其中国家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有8家,拥有冰厂冷库40座,日冻结能力1187.5吨,制冰能力428吨,冷藏能力5957.75吨/次,年加工能力177470吨。具有一定规模的水产流通户360户,流通专用435辆;水产品批发市场14个,占地约6万平方米。预计全年全市水产品流通量27.9万吨,增长3.5%;水产品加工量61931吨,增长10%,加工总产值57249万元,增长15%。
  6、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管理,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开展增殖放流。6月在小榄水道、横门水道和岐江河放流草鱼、鳙鱼、鲤鱼、鲮鱼、鲫鱼和南美白对虾1164万尾,总金额达46.475万元。
加强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管理。为有效地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水生野生动物资源,进一步规范我市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行为。我局将由2004年至2006年开展的《水生野生动物特许证》的年审和资源保护费的征收工作统一整理归档,共归档《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新申请个案54宗,年审个案231宗,《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新申请个案6宗,年审个案43宗,为开展《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证》年审及专项检查工作做好准备。
  围绕《海域使用管理法》,推进“三项制度”(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使用证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遵守审批权限,对所有新的用海项目全部纳入海域管理,做到“应发尽发,全面覆盖”。共办理海域使用证5宗,其中红树林种植4宗、贝类护养1宗,还有3宗贝类护养用海正在办理中。
  加强海洋渔业环境监测工作。根据2007国家海洋局和省海洋与渔业局布置的监测工作任务,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对我市海域、重点增养殖区及排污口等开展监测,按计划完成了南朗镇中心排污河、泮沙排污河、兰溪排污河水质监测;还完成了西江流域中山小榄段、横门段的水质、底质、水产品质量检测,并将监测结果上报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及国家海洋局监测中心。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法制建设。组织编制完成《中山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及《中山市海洋功能区划》的修编,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已上报市政府。
  7、依法行政,全面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
  加强执法。强化渔场的管理,将严查违反禁渔区、禁渔期规定渔船和无证捕捞渔船,从重打击电鱼违法行为,清理滩边罟和“迷魂阵”作为渔场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各种非法捕捞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
  开展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检查行动。在重大节假日以及休渔期,组织了渔航安全专项检查。开展渔港清理整治行动,通过海上巡查与渔港清查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排除安全隐患,督促渔业船主做足安全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渔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现有17艘休闲渔船的安全问题开展了检查。
  抓好渔港的监督管理。一是坚持每天例行渔港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加强渔船进出港签证制度的落实,特别重点监督休闲渔船,核查上船人数,每星期检查船舶的适航状态,确保安全。三是加强自用农艇和非渔业船舶进出渔港的管理,逐步改善渔港航行、停泊秩序。
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今年我市共有43艘海洋捕捞渔船批准淘汰,其中由农业部批准淘汰10千瓦以上的渔船14艘,由我市审批淘汰10千瓦以下的渔船29艘。为有效控制海洋捕捞强度、保护渔业资源和维护渔区稳定,针对渔民转产转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我局切实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转产转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我局将上级的有关政策规定整理成浅显易懂的《2007年中山市渔民转产转业政策解读》、《中山市转产渔民移交淘汰渔船及领取资金操作程序》等宣传材料,通过多种方式向渔民群众宣传,让广大渔民清楚了解审批程序、淘汰操作程序、资金补助标准及领取等有关事宜,方便渔民群众办理相关手续。二是创新渔民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成效。为满足渔民群众对培训专业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渔民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在广泛征求渔民意见并征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意的基础上,我局拓宽转产渔民培训的学校及专业范围,鼓励渔民在广东省水产学校、市劳动部门认可的各镇区定点职业培训机构、交通部门认可的机动驾驶员培训学校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在学习完毕经过考试鉴定拿到相关证书后,我局按照标准规定对转产转业渔民的相关学习费用给予补助。
  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养殖品种结构调整的力度仍不够大,个别镇区低值品种养殖面积仍未得到有效缩减,因而影响水产养殖的整体效益。
  二是鱼塘整治市财政补贴、镇区整治力度不足。今年验收整治达标的面积为42147亩,市财政补贴500万元,按补贴标准计算,受补面积仅15440亩,只占实际整治达标面积的36.6%。一些不足200亩连片的低产鱼塘,没有纳入整治计划,目前全市超过100亩连片待整治的鱼塘25000亩左右。
  三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的检测资源整合工作严重滞后,致使我局环境监测及水产品质量监控工作特别被动,无法适时、全面地掌握我市渔业水域环境和水产品质量状况,不能够切实有效、全面深入地开展渔业环境和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四是产业化经营规模小,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单家独户、分散经营仍然是我市水产养殖的主要经营模式,这一经营模式是造成难以全面、有效推广健康养殖、提升水产品质量的最大障碍。
  五是在渔政管理上,存在渔船签证率较低、非法捕捞现象屡禁不止、渔船渔港安全仍有隐患、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
  (二)
  2008年,我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渔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渔业目标,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创新动力,促进我市海洋与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渔业生产管理和科技培训
  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制定具体方案,指导横栏镇罗氏沼虾、东升镇脆肉鲩及板芙镇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的建设,促进水产健康养殖业的发展,推动我市现代化渔业建设。示范区按照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有关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一是建设池塘中央排污系统;二是建设淡水塘、海水池蓄水及消毒处理水系统;三是建设废水生物净化系统;四是建设资料室、饲料仓、渔药仓、养殖区等完备的功能区。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宣传。印制、派发有关法律法规、禁用渔药及其化合物清单和水产养殖用药指导册子,指导养殖户正确使用渔药,树立健康养殖观念,为逐步建立我市水产养殖信用体系打好基础。二是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培训。为进一步提高生产者、经营者和监督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推进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增强我市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对各镇区渔业工作者,苗种场、无公害养殖场、出口注册鱼场及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单位负责人及技术员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培训。三是加强执法检查。落实水产品质量抽检工作计划的同时,开展以“规范养殖业生产秩序,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和谐渔业”为目标的专项执法行动,提高养殖生产者依法生产、健康养殖意识,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落实今冬明春的鱼塘整治工作。在总结去年基塘整治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整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形成报告后向上级汇报,争取进一步的支持。同时,组织开展今冬明春的基塘整治工作,把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养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等现代渔业建设的内容有机融入到鱼塘整治工作中,提升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内涵和质量。
  抓好科技兴渔工作。加强与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合作,积极开展科技自主创新,提高渔业科技含量。深入开展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大渔业科技培训推广力度。建立渔业机械化示范基地,推广普及先进渔业机械。落实各项科技立项工作,积极协助有关单位申报科技成果奖项。
  2、搞活水产品流通加工
  一是加大力度支持水产加工企业,建立一批标准化优势品种养殖基地,提高水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切实解决“卖难”问题。二是着力扶持我市已形成的水产品批发市场,让其做大做强,支撑起我市水产品流通行业。三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宽市场空间。四是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流通中介组织,努力建立销售网络,构建多渠道的水产品流通体系。五是帮助流通户解决后顾之忧,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
  此外,发挥市渔业协会作用,积极为流通与加工企业搭桥铺路,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拓宽国内外市场销售渠道。一是信息咨询。建立健全水产品信息网络,为会员提供产业政策、生产经营、科研技术、市场营销、质量标准、水产品防疫等方面的咨询与指导。二是培训交流。加强内外行业合作与交流,开展人才与技术培训服务,帮助会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加强技术改造,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自律协调。协调和管理协会内部水产品的价格,实现有序公平的竞争;协调会员与会员之间的关系,协调会员与非会员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四是市场拓展。组织参加各种水产品推介和促销活动,帮助会员寻找商机,搞好产销衔接,扩大我市水产品的影响和市场占有率。
  3、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及海域管理
  进一步加大检查管理力度,规范我市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首先,针对历次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局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市民群众和酒楼食肆依法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其次,强化行政管理,加强与工商管理部门、饮食商会等沟通联系,提高管理手段;第三,加强执法检查的力度,通过执法检查促进行政管理工作上一台阶。
  加大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力度。为贯彻落实《中山市〈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及〈广东省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在省局自然保护区管理总站的指导和支持下,依照《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2004-2015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聘请专业的科研单位科学地编制切实可行的保护区建设规划,指导今后保护区的建设工作。
  完成地方性海域使用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的编写制订工作。抓紧组织编制《中山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及制订《中山市赤潮防治减灾应急预案》等地方性海域使用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
  编制《中山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局《关于做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与广东省海洋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合作,组织编制《中山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确定我市海洋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相应的海洋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管理。
  加强海洋与渔业监测站能力建设,认真完成各项监测任务。通过招聘化学分析专业人员,配备监测仪器,加强监测站能力建设。依照制定的2007年监测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开展我市海域、淡水养殖基地、重点增养殖区及排污口等的监测工作,并根据监测数据编制《2008年中山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开展海域动态监管中心的建设,提高海域使用状况监视监测的能力。依照《动态监管中心实施方案》,开展海域动态监管中心的建设,在成立海域动态监管中心的基础上,招聘地理测绘专业人员,充实中心人员配置,并按步骤进行《监管中心建设方案》的编写、中心的装修改造及仪器购置,按上级管理部门要求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提高海域使用状况监视监测的能力。
  4、强化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
  继续抓好软硬件建设。切实加强队伍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建设。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树立渔政队伍的良好形象;组织案例研讨,提高全队人员的业务素质。继续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力争早日使新渔政船和大冲口渔港监督站办公楼投入使用。
  继续做好工作年审签证工作。严格把好年审签证关,对前来办理年审签证的渔船一律要求登船检验后才能办理签证。同时,积极与省总队有关部门联系,研究如何解决签证率低下问题。
  加大打击非法捕捞、海洋执法监察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力度。一是组织打击电鱼、“滩边罟”等非法捕捞行为的专项行动,遏制其蔓延的趋势;二是加强海域使用的执法检查,规范用海行为;三是强化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抓好渔航安全工作。制定和完善各种应急制度,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加大渔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渔民的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渔港、渔船及渔业船员的监督管理,把好渔船检验关和进出港签证关;加大船员培训力度,积极开展渔航安全大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继续加大渔港整治的力度。不断完善渔港、渔船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港容港貌,以带动渔港所在地经济发展。
  抓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按照农业部及省局的工作部署,转产转业渔民的培训及领取资金补助工作均集中在下半年,要严格按照《中山市转产转业渔民培训鉴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转产转业渔民进行培训,并按制定的标准给予补助。
  做好鳗苗专项捕捞许可证的发放工作。首先,做好申请鳗苗专项捕捞许可证人数及鳗苗捕捞埠位的摸底工作,统计准备申请鳗苗专项捕捞许可证的人数,确定鳗苗捕捞埠位的精确位置,统一绘制成图,为鳗苗专项捕捞许可发证及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其次,充分调研,统一认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尽早做好鳗苗专项捕捞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