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优势,积极推动"一镇一品"经济发展,目前全市共拥有18个国家级专业化生产制造业基地和10个科技试点专业镇,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以轻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优势明显的区域特色经济。
一、做大产业基地,推进组团发展。按照建设产业升级示范区的要求,进一步培育和做大做强18个国家级专业化产业基地,在技改贴息、工业用电等政策上给予全方位扶持,把它们打造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产品制造中心、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信息中心、人才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中心。在全市五大支柱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中,规划建设一批以重点产品为内容、骨干企业为主体、具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产业基地。以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区域发展、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东部、西北部、中部和南部组团发展。东部组团以发展电子信息、包装印刷、医药、化工为主,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和广东省新兴装备制造业基地。西北组团以金属制品、家用电器为中心,成为全市家电音响、五金、机械、灯饰、饮料等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和相关产业集聚区。中部组团以纺织服装、家电等为主导产业,成为全市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南部组团以服装、皮革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产业为主体,成为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
二、实施名牌带动,培育龙头企业。在培育专业市场、鼓励集中销售、形成和维护区域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专利的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已在国内外同行业销售中处于有较强竞争地位的产品,促进其进入名牌产品行列。充分发挥现有名牌名标的示范带动效应,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壮大一批名优产品,将目前的"单打冠军"发展为"团体冠军",构筑名牌群体优势,借助国际知名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嫁接拓展一批老企业、OEM企业。注重引导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从注重产品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从做企业向做品牌转变,鼓励企业狠抓质量,多创品牌,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品质量检测,提高检验检定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协助名特优产品企业申请原产地标志,保护区域商标。在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家电、化工、包装印刷、纺织服装、金属制品和食品饮料等主要行业中,通过引进项目、扩大企业规模、政策扶持等多种形式,加大力度培育、发展和引进一批销售产值达50-100亿元,能够起行业支柱和龙头拉动的企业,壮大产业实力。
三、注重区域特色,发展产业集群。优化产业与产品结构,提升产业与企业竞争力,抓住从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过渡的发展契机,大力发展集群经济。加强规划与引导,创造适宜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公共服务,搭建产业集群发展的中介支撑体系,努力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人、财、物"洼地"效应;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做大做强。
四、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实施"科技强企"、"科技创新"、"科技服务"、"技术转移"、"科技精英"和"自主知识产权"六大工程,扶持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的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扶持企业成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积极申请国家和省市的各类技术创新基金和项目,把企业内部的研发活动与国家、省、市的产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积极筹建中山市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通过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为企业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强力技术支撑,大幅度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活动,创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动镇区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人员培训中心、培训示范基地,为特色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五、发展会展经济,打造特色平台。继续办好各类大型经贸会展活动,努力将起打造成为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会展",经营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形象的一张新"名片"。积极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镇区举办专业性会展活动和经贸洽谈会。继续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发挥政府在会展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重大会展活动的档次和水平。积极探讨由专业公司办展的路子,逐步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力量参与的会展模式。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大对物流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投入资金建设现代化物流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搭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发挥物流协会的桥梁作用,加强物流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