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中山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05日

 

——2018117日在中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梁卫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提出2018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做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一是经济增长稳中有进。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0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过10万元大关。二是财税金融运行稳健。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2.7亿元,增长8.3%。实现税收总收入694.2亿元,增长14.3%。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5413.8亿元、3734.9亿元,增长7.6%10.9%三是发展效益稳步提升。地均生产总值每亩约12万元,处于全省前列。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一是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预计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8.5亿元,增长8.7%。民间投资858亿元,增长9.1%,占投资比重68.7%。基础设施投资204.5亿元,增长25.2%,占投资比重提至16.4%二是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实行重点项目亮灯管理制度,34个省重点建设项目、167个市重点建设项目投资123.3亿元、545.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2.3%116.6%。在建亿元以上非房地产项目317个,新开工项目110个,完成投资374.8亿元,增长17.5%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纳入招商引资统计项目820个,其中已签约项目176个,投资总额1119亿元。第三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项目62个,投资近千亿元,百亿级项目4个,数量居珠江西岸首位。

消费升级步伐加快。一是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8.5亿元,增长8.5%,其中通讯器材、汽车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旺盛。强化企业会展交流合作,推动“中山货全国行”。二是消费新业态加快发展。网络消费快速增长,限上批零企业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21.7%。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创建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3家,培育壮大一批本土电商平台企业。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新型消费热点不断升温。三是消费环境持续优化。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建成投用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一是对外贸易较快增长。预计全市进出口总值2576.2亿元,增长15.1%,其中出口、进口总值2054.4亿元、521.8亿元,分别增长16.5%10%,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均居全省前列。二是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额1171亿元,占出口总值比重提至57%。着力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加快。三是国际市场开拓有力。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深耕欧美市场,开拓东盟、中东、东欧、南美等新兴市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组织境外展览活动10场。不断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体系,“走出去”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基本建成。

(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创新支撑逐步增强。

实体经济巩固提升。一是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出台实体经济十条,助力实体企业降本增效。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3万户,增长21.4%,涉及注册资本(金)约917.3亿元,增长68.7%二是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上规上限培育名录库企业增至1641家。确定首批31家龙头骨干培育企业,新认定总部企业3家,落实总部企业经营贡献、高管入户及子女入学等各项政策,兑现总部经济专项扶持资金2.9亿元。三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助1437家企业办理“过桥融资”业务155.1亿元。引导大企业多渠道直接融资,新增上市企业6家,成功挂牌新三板企业19家,多家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发行中期票据融资,新增直接融资总额80.1亿元。

现代产业加快发展。一是制造业竞争力提升。集中优质资源发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光电加工装备等工作母机制造业,工作母机入库企业增至468家。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谋划创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区,启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航联创(中山)创新中心。推进企业技改创新,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56.6亿元,增长24.8%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推动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实施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重点扶持13个服务业集聚区和9个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举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现代服务业招商推进会,开展靶向招商。三是现代农业发展提质。设立都市农业发展资金,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新增省2A级农业公园2个,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两岸四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落地项目6个,投资额超60亿元。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加大,新增无公害认证产品8个。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完成年度储备粮轮换25.8万吨。

创新驱动加速发力。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过1700家。31家企业获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省新认定总数的11.7%,比重创历年之最。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二是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建设。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6家和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建立以色列(中山)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三是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增至45支,资金规模达128亿元,市级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增至2.5亿元。探索形成“银行+保险+风险补偿基金+服务机构”的专利质押融资风险共担“中山模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肯定和推广。

(三)重大改革持续发力,改革攻坚成效突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去产能进展顺利。出清“僵尸企业”108户,其中市属国有“僵尸企业”105户全部出清,淘汰印染行业落后产能7600万米,向粤东西北地区梯度转移52个项目计划投资96.4亿元。二是去库存有序推进。全市商品房库存面积较省下达去库存任务基数减少43万平方米。搭建住房租赁平台,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发展。三是去杠杆稳妥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处置不良贷款,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下辖四家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及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杠杆率基本达标。四是降成本成效显著。严格落实国家和省降费减负政策,加大专项资金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帮助企业降低各类成本124.2亿元。五是补短板扎实推进。加快推进15项重大工程建设,206个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248.3亿元,其中纳入省补短板项目计划的8个项目完成投资32亿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建设,11个项目纳入财政部PPP项目库,总投资390亿元。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新突破。一是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以减少审批程序、资料、时限和前置条件为重点,压减行政审批事项申请条件386条、审批环节212个,下放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144项。深入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基本实现“一窗通办”和“一网办事”,网上全流程办理率、办结率居全省前列。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多证合一”,启动银政通服务系统,实现工商登记、银行开户一站式办理。推进食盐监管体制改革。二是市场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加大价格领域改革力度,放开47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规范非保障性住房物业服务相关收费,实施非居民管道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调整随电价征收的各项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取消、停征或降低87项中央、省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与网上办事大厅等系统对接,实现信用网上即时核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率达94.7%,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27%

(四)城市品质逐步提升,生态人文和谐共生。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一是组团式发展扎实推进。实施组团式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组团式发展政策体系,塑造“一中心、四组团”空间格局,组团产业、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启动编制,组团体育公园、儿童公园等标志性工程加快建设九大市级产业发展平台,引入项目68个,投资额达645亿元。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全力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山站开通直达北京、上海、昆明等城市的高铁服务,深中通道、南沙港铁路加快建设,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中山港新客运码头东移项目动工,干线公路完成投资30亿元。城市运行保障能力提升,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粤电三角电厂等重大电源项目建设加快,32项省级以上电网建设重点项目、82项重点水利工程推进顺利。三是存量资源高效利用。推进城市更新,完善“三旧”改造政策体系,启动10个连片改造试点项目,完成改造土地面积1082.6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处置闲置土地10054亩,力促批而未供用地供应,促进土地高效利用支持产业发展。四是特色小镇加快建设。大涌镇成为国家级特色小镇,东升镇纳入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小榄菊城智谷小镇、古镇灯饰小镇入选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示范点,创建首批市级特色小镇18个,56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41亿元。

生态环境更加美丽。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三个国字号公园建设扎实推进,中山国家森林公园成功获批,建成翠亨新区翠湖等4个湿地公园,4镇获得“广东省森林小镇”称号,森林覆盖率23.08%。美化农村人居环境,75个行政村达到整洁村标准,4个秀美村庄连片示范带建设稳步推进。二是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78.1%。改善水环境,强化水质保障,推动黑臭水体整治,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评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全面强化监管,针对危险化学品等领域开展17个专项行动,着力解决行业性、区域性等环境突出问题。三是节能减排降碳成效显著。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省级碳普惠制试点城市、低碳社区示范项目加快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新增新能源汽车1023辆,新建充电桩493个和充电站20个。

人文底蕴不断增厚。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文化强镇(区),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个,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基本实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市镇两级通借通还。市图书馆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5A景区整改提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岐澳古道保护活化利用。二是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举办“绿色暑假·缤纷文化”、“市民大舞台”、农村电影放映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超6000场次,扩大升级“市民选书、政府买单”活动,逾70万人次参与,采购图书6万册。数字农家书室建设基本完成,三乡、坦洲等13个农家书屋成为省创新管理项目试点。三是现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大涌红木文化博览城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东(中山)游戏游艺文化产业城一期建成,德宝怡高文化创意街区三期投运,全市规上限上文化企业增至323家。打造本土文化会展品牌,举办第十届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交易会等高水平文化会展。加强文艺精品创作,重点扶持文艺创作基地6个、文艺名家工作室2个。

(五)社会治理有序有效,市民生活不断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教育更加公平优质。新增公益普惠性幼儿园15所、规范化幼儿园学位9745个,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学校完成15所、动工18所,中德合作(中山)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成招生,高考本科、重点本科上线率均居全省前列,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合作办学进展顺利。二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获1143铜,第十四届全省运动会团体总分第四名,均创历史最好成绩。成为首批签署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县(区)备忘录的城市,国家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8所。46处体育场所增设儿童活动设施,超百个全民健身场地更换老旧体育设施。举办中山马拉松等赛事。三是健康中山加快建设。实施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新增健康城市细胞工程试点8个,由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合作中心认定的健康单位(场所)增至11个。建设卫生强市,达到卫生强镇(区)标准镇区1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重75.5%。综合医疗改革全面启动,小榄医联体模式逐步推开,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人数74.6万人,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78%。推动社会办医,新增民营医疗机构129家。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一是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第五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平安中山”建设持续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第六次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第四次捧回全国政法综治最高奖项“长安杯”。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食安中山八大工程扎实推进。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城区6条监测道路拥堵指数平均下降10%。科学应对极端天气灾害,有效抵御“天鸽”等强台风侵袭。二是基层治理机制不断创新。促进非户籍人口参与基层治理,开展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和特别委员选聘,推进特别委员建设示范点、社区信息化建设,277个村居委会完成换届,55名非户籍人员当选两委成员,565人被聘为村居特别委员。推进社会工作转型发展,新增“专业社工、全民义工”试点5个。三是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积分入学指标达24670个,购买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两为主”比例提至47.1%,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及对口合作有序开展。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一是创业就业形势良好。促进创业9515人,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市内五所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率98.5%,城镇登记失业率2.3%,“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火炬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区域性双创示范基地,新增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3家、市级众创空间8家。二是社会保障扩面提质。社会保险五险参保995.6万人次。落实社保制度改革要求,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展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补贴,14家医院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提升社保待遇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至每人120/月,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人增加115/月,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计发标准提至67.2万元。三是民生兜底能力提升。在全省率先大幅提高低保水平,低保标准提至每人896/月,增长42.4%。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力度,发放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1150万元、临时困难救助约2400万元,改造双低家庭危房145户,建成保障性住房1635套。强化特殊困难群体优待保障,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至每人1434/月,孤儿生活费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提至每人1450/月、880/月,困难残疾人生活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提至每人1800/年、2400/年。

总的来看,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困难挑战明显增多的情况下,过去一年,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成绩来之不易。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压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转型发展任务艰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经济增长对传统产业依赖度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性不强,新经济新动能培育有待加快;二是高端创新资源不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难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三是城市功能有待完善,重大基础设施支撑不足,大气、水等重点环境领域综合治理需要持续用力;四是民生改善任务较重,公共服务供给与市民期待有一定差距。

 

二、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我市升格地级市3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开启新一轮复苏和增长周期,但仍面临下行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升至3.7%。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IMF预测2018年我国经济增长6.5%从我市来看,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支撑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条件不断积累增多,经济稳中有进的态势持续发展,但经济持续向好基础尚需巩固。对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积极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在新起点上加快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做好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守实体经济发展不动摇,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持续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市发展实际,建议我市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其他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目标见计划草案。为实现全年目标,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改革引领,增强我市经济竞争力。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1)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通过大项目引入、大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引航,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单项冠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共进的产业生态体系,做实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人工智能专项行动计划,建设推广市智能制造、智能产品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开发一批基于物联网的个性化、低成本、模块化的新产品,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供支撑。(2)推动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制定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行动计划,实施“1238”工程[1]。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提速发展科技研发、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融共生。提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家政服务、批零住餐等八大领域服务业供给品质。深化服务业开放合作,举办中山与香港、澳门服务业招商推介会,建立中山广州服务业合作机制,深化中山深圳服务业合作。3)推动优势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支持企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借助新技术、新模式,推动灯饰、五金、家电、家居等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水产、花卉苗木、水果等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农业新业态,加快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提升实体经济能级和水平。1)推动新经济新模式加快发展。积极培育能够促进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和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打造一批“四新”经济创新创业基地,促进新经济加快发展。加快与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级企业扩大合作,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等新产业,推进新旧动能转换。(2)增强要素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认真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投资项目审批“容缺受理”,提高开办企业便利度,营造高效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合理配置调度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避免要素资源脱实向虚,努力防止中高端制造业外流,让实体企业扎稳中山、安心发展。保障实体经济企业电力能源供应,加快500千伏文山输变电工程等电网重点项目建设,推动110千伏金斗湾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3)加强质量建设和品牌管理。继续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综合质量管理体系,加快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增强标准话语权。引导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支持古镇灯饰、大涌红木、港口游戏游艺等产业集群创建国家及省知名品牌示范区。

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1)扎实有效去产能。支持我市优势产能走出去和产业转移,抓好已出清国有“僵尸企业”后期处置工作。(2)因地制宜去库存。坚持去库存和稳市场并重,合理控制住房用地供应节奏,推动解决已售商品住房预约网签问题,创新非商品住房去库存方式,加快建设我市住房租赁平台,逐步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3)积极稳妥去杠杆。坚持去杠杆与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并举,加强金融机构监管,优化银行信贷结构,重点防止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不良资产反弹和化解信用风险。(4)综合施策降成本。落实好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各项政策,降低各类中介机构评估费用,加大对垄断行业、垄断环节违法违规收费的监管力度,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物流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一流营商环境。(5)精准发力补短板。加强省市补短板重点项目对接,确保完成年度补短板项目投资计划,加快补齐我市交通、能源、环保、信息等重点领域软硬基础设施的突出短板。

(二)坚持创新发展,提高我市经济创新力。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争取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纳入全省百强,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2)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完善贷款贴息、研发费补助、科技创新券等扶持政策体系,加强企业生命全周期服务,支持种子期、初创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打造更多的科技“小巨人”。(3)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各类研发机构,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大型骨干企业研发水平,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让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及成果运用的主体。

构建多元协同创新体系。1)完善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坦洲科创岛、三角迪茵湖科创基地,与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构建“两区一湖一岛”格局。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协同创新,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共建高端制造中心、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服务中心。(2)实施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行动。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孵化链条,实现从团队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不断提高全市孵化器规模和孵化绩效。(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市,支持企业知识产权维权,发挥古镇灯饰、黄圃家电、大涌家具等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作用,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制度。

增加高端创新资源供给。1)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创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跨国企业来中山设立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加快建设以色列(中山)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积极参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对接广深科技走廊,推进在科技基础设施、研发机构共建共享、联合共建海外创新中心等方面对接合作,引导深圳、广州等周边城市在我市建立制造业创新分中心和搭建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2)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加快整合设立财政出资的全市创新创业基金,设立规模3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用好科技企业信贷风险准备金,引导银行扩大科技信贷。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加快建设线上线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引导科技型企业挂牌上市。(3)加快创新人才集聚。探索柔性引才机制,促进人才与项目对接,推进国家级留创园和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园建设,引进和培养“珠江人才计划”等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实施技工院校“腾飞计划”,建设高技能型人才大军,破解技术性失业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推行“中山优才卡”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着力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出入境等突出问题。

(三)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增加精准有效投入。1)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挥重点项目投资的支撑带动作用,安排市重点项目171项,年度计划投资548.9亿元。大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统筹建设用地、财政资金等资源要素,落实建设条件,推动重点项目如期动工建设。探索重点项目审批一站式管家服务试点,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进度亮灯和年度考核奖励机制,确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2)保持投资规模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占比,推动更多资金投放到优质项目上来,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优化。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投资运行监测和预研预判,实施建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展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推行民众产业园、石岐总部经济区等城市综合开发项目融资模式,推进已签约的7PPP项目建设,争取省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参与我市建设,最大限度激活民间资本,增强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管理,探索项目用地审批与项目立项报建审批同步并联办理。

促进新消费引领新供给。1)推进供给创新。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幸福产业,培育发展体验式消费、融合性消费等新模式新热点,提升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消费和供给良性互动。(2)激发消费活力。推进传统商圈转型发展,积极开展节庆展会活动,增强消费市场活力,稳住交运仓储、汽车等传统消费。推动“中山货全国行”,鼓励中山企业抱团参展促销,开拓内销市场,打响中山品牌。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健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3)发展全域旅游。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八大工程,争创一批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以上旅游品牌。深化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支持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探索旅游区域合作新模式,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倡导文明旅游。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1)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办好各类国际经贸活动,推动国际市场多元化,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不断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加强与葡语系国家联络,推动葡语系国家产品展销平台落户中山。不断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我市企业“走出去”。(2)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做强一般贸易,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进入高附加值领域,推进市名优产品出口交易与体验中心、出口工业品(灯饰)质量安全示范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外贸新业态发展,扩大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设备等进口,推动外贸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3)优化外贸出口环境。深化与南沙、前海、横琴自贸区合作对接,复制借鉴自贸区改革经验,健全与国际贸易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继续完善外贸出口综合服务平台,争取成为国家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单位,加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在融资、通关、出口退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扶持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通关环境。

(四)优化功能布局,塑造城市更大格局。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加快补齐轨道交通短板。设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推进南沙港铁路中山段建设,加快南沙港铁路黄圃站至国际物流园轨道连接线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到中山项目,抓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和动工建设,推动中山站整体规划设计、道路改造、市政配套、土地预控与收储等工作,打造珠江西岸地区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2)推进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建设。加快深中通道、中开高速、广中江高速、东部外环高速、西部外环高速(含小榄支线)等项目建设,推进南三公路、古镇快线、105国道南线等多条干线公路建设,完成长江路主线部分快速化改造,完成康华路改造。(3)促进港口航运对外互补联动发展。依托我市产业基础和中山港“一港五区”布局,强化在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的功能地位,拓宽多式联运空间,拓展港口货源腹地和客运输送能力。加快新客运码头建设,开通前往深圳蛇口、前海的水运航线。(4)提升公交运输服务能力。建设综合运输管理服务云平台,整合交通运输行业数据资源,打造智慧交通。推进与广州、佛山、珠海等周边城市公交服务同城化,完成省级公交示范市考评验收,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加强网约车信息化监管,规范发展共享单车,畅通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1)深入推进组团式发展。坚持边探索、边评估、边完善,逐步形成符合各个组团发展实际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快编制完成市域组团发展规划及各组团空间、产业、交通等专项规划,强化规划的指引和约束作用。实施一批区域性的标杆工程,集聚组团发展动能,推动组团式发展落地见效。(2)加快推动重大平台建设。推动翠亨新区“一区三中心”和国际化滨海新城建设,聚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逐步完善起步区市政道路、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加快岐江新城都市新中心建设,完成岐江新城综合交通及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同步开展中山(石岐)总部经济区投融资、控规修编、城市设计、招商引资工作。大力推进市级产业平台开发建设,完善“园区管理中心+开发公司”管理架构,进一步理顺平台开发与属地镇区之间的关系。高标准招引产业项目,实施重点项目落地专项行动计划,尽快形成实物投资和企业产出。(3)精致打造特色小镇。进一步调整特色小镇建设思路,优化要素支持结构和方向,创新开发建设运作机制,分步推进、梯度培育、分类指导、严格考核,突出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三生融合和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发展,防止特色小镇建设走形变样。(4)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和二次开发。抓紧编制“三旧”改造专项规划,推进全市10个连片“三旧”改造试点项目。整合提升工业园区,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盘活利用低效工业用地,加快锌铁棚改造,鼓励本地优质企业和新招商项目与旧有厂房资源对接,合作开发。建立批而未供用地指标统筹管理机制,加快闲置用地处置,年度处置闲置用地不少于5000亩。

(五)建设美丽中山,厚植绿色发展优势。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1)建设低碳试点城市。深化试点示范内容,构建多层次低碳试点示范体系,加快推进校园、社区、企业、景点等碳普惠示范项目建设。(2)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制定《中山市低碳发展技术目录》,大力推广低碳新工艺、新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培育发展节能低碳环保产业。(3)倡导绿色出行。推进住宅小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鼓励物流快递行业在市内配送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探索与共享单车运营方合作开展碳普惠,鼓励市民绿色骑行。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1)推进环保管理体制改革。落实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体系,严厉打击环保违法行为,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和省级环保督查提出的问题整改。(2)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建设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和河涌水质自动监测平台,加强内河涌清淤和黑臭水体整治,全面启动15个流域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持续改善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共享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山。(3)创新垃圾处理方式。加快建设中心组团和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三期项目,提升片区垃圾处理能力。推进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物尽其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垃圾处置量。推广和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效率。规范餐厨垃圾收集储存运输,推动餐厨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绿化美化生态环境。1)积极创建森林城市。高标准完成翠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抓紧申报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加快推进金字山公园、气象公园、儿童公园、金钟湖公园、古香林公园、树木园(三期)等公园建设,打造全域森林小镇。(2)美化城市宜居环境。持续推进三年绿化美化提升工程,开展景区、公园、道路交通沿线、城区闲置用地等绿化美化,建设滨水绿色廊道,营造岭南水乡特色景观,提供更多更高层次的市民休闲游憩空间。建设美丽乡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落实庭院美化、杆线序化、道路亮化、立面洁化、村庄绿化、沟渠池塘净化,提升村庄岭南风貌特色。

(六)增进民生福祉,创造市民美好生活。

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推进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增加规范化幼儿园学位6000个。推进市属中小学招生改革,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40所,探索开展集团化办学。推进中职学校专业和布局调整,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提高本地大学办学层次和水平。实施新一轮“强师工程”,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2持续推进健康中山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创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协调发展,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疾病综合防控,提高卫生应急能力。推进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市儿童医院建设,加快市第三人民医院改扩建。积极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和大稽查专项行动,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构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乡15分钟健身圈,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健身活动。3)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扎实推进市图书馆、博物馆群、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整改提升、岐澳古道开发等重点文化工程项目建设,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升格地级市3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开展各类综合性文化惠民活动。

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网。1)推动创业就业增收。优化公共创业就业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确保社保基金安全。配合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建设和运行,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制定我市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实施细则。3)将弱有所扶落到实处。发展老年人福利事业,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提高高龄老人政府津贴标准。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特困人员供养,稳步提高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建立市重大疾病困难帮扶中心,提高临时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网点,推进慈善全民化,美好生活一个不能少。

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1)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数字城管,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深入开展户外广告、“泥头车”遗撒、乱倾倒垃圾等专项整治行动,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优化交通管理,推行“智慧出行”“雪亮工程”建设,实现交通管理可视化调度与服务平台功能。加强施工管理,最大程度降低市政工程施工对市民出行影响。(2)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扶持发展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打造一批具有中山特色的社会组织品牌。建立社会组织信用评价体系,规范社会组织行为。加大社区信息化建设力度,推广应用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加强村(居)务公开,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完善积分制,打造流动人口服务24小时“网上超市”。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3)推进平安中山建设。加快建设“智慧公安”,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持对各类突出违法犯罪和新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努力把中山建设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的地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领域隐患排查,严防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增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加快反恐指挥中心建设。

各位代表,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不断提高执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1] 1238”工程:“1”个政策体系,即打造支撑服务业创业创新和集群集约发展的政策体系;“2”项专项改革,即产业融合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开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3”个发展计划,即服务业空间布局优化计划、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计划、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发展计划;“8”项重点工程,即服务业主导产业培育工程、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工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工程、特色小镇产业群培育工程、服务业投融资渠道拓展工程、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工程、服务业高端人才培育工程、服务业信息化提升工程。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