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中山市海洋和渔业发展规划
信息来源: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2009年08月19日

   一、“十五”期间渔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渔业的发展,2001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的意见》扶渔政策文件,要求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市渔业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品牌带动和科技兴渔三大战略,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步伐,实现了渔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圆满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目标任务。我市渔业发展迅猛,在大农业中充分凸显其龙头作用,在“三农”工作中地位显要。
  ——渔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200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6.6万亩(含滩涂养殖),比2000年增加了54825亩,年均递增3.5%。
  ——水产品产量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水产品总量预计29万吨,比2000年增长39%,年均递增8%。
  ——渔业经济增幅明显。2005年全市渔业总产值33.5亿元(现行价),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比2000年增长63.4%,年均递增12.7%。渔农人均纯收入和劳均纯收入分别为13297元和22613元,比2000年增长45%和40%,年均递增分别为9%和8%。2005年出口创汇6813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30%,年均递增6%。
  ——养殖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着力建设规模化养殖基地,以规模化养殖推动产业化进程,通过建立主导产品基地,形成有竞争力的水产品优势。2005年全市创建了133672亩“四大家鱼”、91268亩南美白对虾、15500亩脆肉鲩、14231亩甲鱼、13552亩罗氏沼虾、10642亩鳗鱼、9192亩桂花鱼、8200亩青蟹、7000亩禾虫和4026亩观赏鱼养殖基地。名优水产品种21.8万亩,占了64.9%。名优水产品比例不断提高,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加大力度推行健康养殖,实施从鱼塘到餐桌全程质量监督,提高水产品质量水平和档次。至2005年止,创建了25个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认定面积93000亩,产地品种有脆肉鲩、鳙鱼、鲩鱼、南美白对虾等10个,获批无公害水产品产量2810吨。
  ——创建渔业名优品牌卓有成效。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打造中山渔业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市有“全福牌”甲鱼等国家级绿色食品和名优品牌3个,另有5家水产企业9个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占我市农业类省名牌数的39%,占全省的1/3。
  ——水产品流通与加工活跃。大力发展流通加工,拓宽水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水产品流通户360户,水产品批发市场12个。2005年水产流通量26.4万吨,比2000年增长44%,年均递增8.8%。水产品加工企业22间,年加工能力约14万吨。2005年水产品加工量40230吨,比2000年增长214%,年均递增42.8%。
  ——“科技兴渔”力度加强。积极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提高渔业发展综合水平。通过办班培训和组织市内外参观学习等形式,提高渔农科学养殖和管理水平。“十五”期间,共办班250期,培训渔农2.5万人次。抓好新品种的引进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引进美国鲥鱼、梭鲈、笋壳鱼、黄金斑、马鲅等名优新品种,丰富养殖品种结构,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引进自动投料机、鱼塘清淤机等一批新型适用渔业机械。推广塘底管道增氧,解决深层水的增氧问题,达到节本增产增收的目的。《中山市对虾安全健康技术研究及开发》获准立项,成为我市重大科技项目,有效提高了养虾效益,增加虾农收入。
  ——渔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深入实施我市农村“五项工程”,“十五”期间市财政投入4600万元,带动全市各镇区投入2.37亿元,整治低产鱼塘20多万亩,从根本上改善了鱼塘养殖环境,充分挖掘鱼塘生产潜力。整治一新的鱼塘每亩增加水体30%以上,每亩承包金为1000—1500元,平均增幅400—600元,2004年始每年为全市村集体增收约5580万元;减少鱼虾病害,降低生产成本;养殖同一品种每亩产量提高约20%,为渔农创利增收约15%;符合大生产、大流通的现代渔业生产要求,鱼虾售价比周边地区高5%—10%。通过整治,全市建立了连片养殖生产区355个,面积达148740.3亩。其中连片面积2000亩以上的4个,面积11203亩;1000—2000亩的14个,面积17900亩;500—1000亩的55个,面积39226.3亩;200—500亩的282个,面积80411亩,进而夯实了我市渔业发展的基础。抓好伏季休渔和江河增殖放流。“十五”期间,我市结合伏季休渔开展江河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鱼虾苗4085.8万尾,投入181万元。利用我市丰富的浅海滩涂资源进行人工护养白蚬和禾虫,护养面积30982亩。建设全国首例浮式人工鱼礁,礁区面积450亩,通过有效的维护管理,对修复和改善我市海洋生态环境,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渔业行政执法和海域使用管理进一步加强。加强渔场管理,采取增加出航时间,扩大巡航覆盖面,常规检查、节假日突击检查和专项行动相结合等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电鱼、滩边罟、“迷魂阵”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加强清理取缔外省籍“三无”渔船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渔业捕捞生产秩序。强化渔航生产安全和休渔期管理。开展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加强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经营利用行为。围绕《海域使用管理法》,加大海域综合管理力度,推进三项制度(海洋功能规划制度、海域使用许可证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的贯彻落实。组织编制完成了《中山市海洋功能区划》,并开发建设“中山市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为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用海保障,改变过去海域使用管理无序,开发无度,使用无偿和乱占乱用的现象,我市海域使用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十五”期间,我市充分利用海洋资源,重点开发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和浅海滩涂资源,全市用海总面积约48195亩,其中海洋渔业养殖用海面积40209亩,港口交通用海面积7909.5亩,其他用海面积76.5亩。2005年新发海域使用证2个,全市有偿使用海域面积11200亩。实施养殖证制度,规范养殖行为,共发证7198本,占总发证数的72%;批准使用面积172760.1亩,占全市应发面积的86%。
  主要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渔业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我市约有4万亩鱼塘偏远分散,生产能力不高,病害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渔业整体发展水平;二是渔药市场管理较薄弱,不利于水产养殖和病害防治;三是渔业事故调查技术性和法规性强,但有关法律法规滞后,影响事故的处理;四是水产品质量监测机制不够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存在薄弱环节,降低了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口国和地区设置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制约了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五是水产品流通与加工仍需进一步搞活,渔业产业化程度总体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六是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力度仍需加大,非法捕捞现象禁而不止,特别是江西籍“三无”渔船在我市水域非法作业与本地渔船造成一定的矛盾,给渔区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七是江河水域污染和养殖本身造成的水域污染越来越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渔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
  就外部环境而言,“十一五”期间,国内外渔业形势复杂多变,对我市渔业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总体上有利于扩大我市渔业的对外开放,带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水产品贸易结构的调整,促进渔业技术创新。在出口贸易方面,我市水产品有更多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和机会,但也面临关税降低造成对我市渔业的冲击和影响。国际市场对渔业的生产环境、产品质量标准门槛越来越高,这要求渔业行业本身必须建立健全必要的保障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加强渔药、饲料等渔业投入品的监管,不断改善渔业生产、流通、加工环境,防止污染,确保水产品从鱼塘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化解贸易争端,力克市场壁垒,增强我市水产品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渔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和矛盾,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改善策略,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重在引导渔业生产者与国际接轨,适应游戏规则,化解市场风险,提高我市渔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做到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同时,世界经济贸易持续增长、国际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势头强劲,为水产品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新的机遇。但下列因素对水产品出口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人民币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其升值肯定会影响出口贸易。二是主要贸易伙伴的技术性措施越来越严,而我市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隐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美国原产地标签制度已实施,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已经显现。四是水产品加工原料价格上涨,可能会对加工贸易出口的增长和效益产生影响。这些苗头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采取应对措施,未雨绸缪,避免水产品出口受阻。
  审视我市渔业发展形势,“十一五”期间,有利于我市渔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一是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高度关注和重视渔业的发展,把它作为农业的龙头着力加以扶持发展,2005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每年安排200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经营和技术改造,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因而催生出一批国家级、省市级渔业龙头企业,有11个产品获国家级、省级名优品牌和产品,品牌效应凸显,我市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强。二是我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海岸线长26公里,海域面积176平方公里,浅海滩涂16万多亩,内河水域面积20多万亩,河涌交错,共有298条河道、河涌支流和排水(洪)渠。珠江八大出海口有洪奇沥、横门、磨刀门3个经我市出海,浅海滩涂广阔,属亚热带河口浅海区半咸淡水域,水质肥沃,生物栖息环境多样,渔业资源种类繁多,在历次的海域资源调查中采获鱼类173种、虾类26种、蟹类17种、虾蛄类3种、贝壳类30种、头足类7种,棘皮类11种,发展渔业得天独厚。目前全市养殖面积36.6万亩(含滩涂养殖面积),可供发展网箱养殖的山塘水库、江河水面不少。从渔业资源角度看,“十一五”期间,我市渔业发展潜力和空间仍很大。三是经历2003年美国对虾反倾销和2005年“孔雀石绿”风波等多次贸易壁垒的磨练后,我市广大养殖户和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加强,渔业生产更为理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虽遭到欧盟及日本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严格限制,但因质量问题引起的水产品贸易纠纷并未对我市水产品出口造成明显影响。四是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使出口市场多元化。进一步扩大虾类出口至日本、韩国市场份额,积极开拓澳洲、加拿大、东盟、南美等市场,尽快打开欧盟市场。五是我市流通与加工活跃,产供销矛盾得到有效的解决。我市经济实力较强,发展环境好,扶渔政策措施落实,是珠江三角洲经济活跃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民间资本较雄厚,为加快发展水产品流通与加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2003年我市成立了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与千百万养殖户、流通户、加工户之间架起了桥梁,为我市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水产品流通户360户,水产品批发市场12个,年流通量近26.4万吨;上规模的水产品加工企业22间,年加工能力约14万吨,流通加工体系较完善。此外,我市通过不断完善渔业多元化投资机制,引导国企、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发展水产品流通与加工业,形成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有力促进我市水产流通与加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围绕渔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六靠”,即靠科技创造活力,靠管理增创效益,靠挖潜促进发展,靠品牌占领市场,靠流通搞活销售,靠加工提高档次,进而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高渔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促进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充分激发水产行业发展的创造活力,致力推进我市渔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切实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的前列,渔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的提高,中山特色渔业品牌得到充分的彰显,渔业资源得到有效的养护,行政执法管理得到切实的加强,渔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使渔业成为中山农民致富奔康的重要产业。
  ——水产品产量。201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37万吨,年均递增5%。
  ——水产品产值。201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值(现行价)46.62亿元,年均递增6.8%。
  ——水产品出口创汇。2010年,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10010万美元,年均递增8%。
  ——水产品流通与加工。2010年,全市水产品流通量达29.75万吨,年均递增5%;加工量9.53万吨,加工率达30%。
  ——渔农人均、劳均收入。2010年,渔农人均纯收入19527元,劳均纯收入33226元,年均递增9%和8%。
  四、发展重点
  (一)深入挖掘潜力,巩固发展淡水养殖业。一是淡水养殖以提高亩产和效益为重点,通过整治鱼塘,完善养殖条件和环境,深入挖掘鱼塘生产潜力,致力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二是面向市场,注重效益,发展中山特色渔业。立足市场和效益,大力引进适销对路、质优价高的新品种养殖,以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市水产养殖品格结构,发展形成虾类、甲鱼、脆肉鲩、鳗鱼、桂花鱼、“四大家鱼”等富有地方特色渔业,提高渔业的效益。扶持发展观赏鱼养殖,增创渔业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充分利用山塘、水库、江河发展网箱养殖,拓宽渔业发展新空间。三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行健康养殖模式,加快创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严把苗种、饲料和渔药等投入品质量关,倾力打造绿色、安全、健康渔业,打造更多的国家、省级渔业名优品牌。四是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渔业技术和渔业机械,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
  (二)大力发展水产品流通与加工业,提高综合发展水平。流通方面,继续配套完善北海鱼栏、神湾镇南粤水产品流通与加工服务中心、广利水产品批发市场、光明市场四大水产品交易市场,发挥其贸易集散和辐射带动作用。在我市水产养殖大镇建立和完善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使之布局更科学合理,适应水产品大流通的要求。培育水产品销售中介组织和各种形式的民营流通组织,培育一批农民经纪人。加强流通服务组织的培育和管理,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提高我市水产品市场占有率。依照《广东省实施〈水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办法〉细则》,对市场的规划、建设进行科学指导,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市场建设。通过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广辟资金筹措渠道,滚动发展,不断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加强市场预测和信息引导,完善服务功能,加大管理力度,建立规范的、活而有序的水产品流通市场,使之成为服务社会、服务生产,调节供求、繁荣市场的纽带。加工方面,不断开拓水产品加工新领域,以适应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从提高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创建名牌产品入手,提高现有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来料加工鱼片、南美白对虾、罐头鱼等加工业。采用先进加工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多品种、多层次和健康食品为方向,开展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水产品附加值,重点办好2—3间虾干加工厂。培育和扶持一批渔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开拓市场、带动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产业化水平。制定水产品加工标准,进一步强化质量监督。实施品牌战略,再创8—10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利用,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一是根据省《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结合《中山市东部组团发展规划》,我市已将马鞍岛围垦区规划为高新技术工业园,作为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能源、新材料工业、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二是配合市政府加快中山港深水港口设施建设。原有的中山港航道通航能力有限,市政府已将中山港港口二期扩建工程东移至马鞍岛临海高新技术工业园的东南角,紧接中山航道,我们要配合市有关部门抓好海域使用工作。三是组织实施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减轻海洋捕捞强度。按照省下达我市的淘汰捕捞渔船计划,逐年落实减船任务,至2010年我市需淘汰渔船80艘。我市拟通过发展休闲渔业、网箱养殖和发展二、三产业等途径解决渔民生活出路。四是充分发挥我市咸淡水交汇,资源条件好,海滩分布连片集中,平坦开阔,适宜白蚬、禾虫及虾蟹繁殖生长的地域优势,着重发展白蚬增殖护养,扩大青蟹及禾虫护养面积。
  五、重大工程项目
  一是整治低产鱼塘工程。投入2500万元,高标准整治低产鱼塘20万亩,使养殖区实现水通、电通、路通、桥通,完善养殖生产和流通环境,符合现代渔业大生产、大流通要求。二是渔民转产转业工程。投入1500万元组织南朗、坦洲、神湾、民众、港口等地渔民转产转业,淘汰渔船80艘,涉及劳动力500人,拟通过发展休闲渔业、网箱养殖、二三产业等途径解决渔民出路。三是筹建水产品检测中心。投入1300万元,在我市重点镇区建立检测中心和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充实仪器设备,引进技术人才,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强化渔业资源监控。四是创建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基地,组织产品认证。投入1000万元,组织全市养殖重点镇25个产地认定,12个产品认证。五是搞活流通与加工。投入1000万元扶持流通与加工业,重点扶持北海鱼栏、广利水产批发市场、光明市场、神湾镇南粤流通与加工服务中心四大水产品专业市场;扶持现有的22间水产品加工业进行技术和工艺改造,让其做大做强,成为国家、省市级农业(渔业)龙头企业;完善网络设施,建设水产信息中心。六是发展网箱养殖。投入500万元,在全市部分江河水域、山塘水库发展20万立方米网箱养殖,以拓宽渔业发展新空间。七是抓好近岸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投入500万元,在南朗、坦洲、神湾发展1万亩青蟹、1万亩禾虫和3万亩白蚬护养。八是建设整治维护渔港。投入650万元,建设整治横门渔港和大冲口渔港,维护冲口门、鸡头角、神湾等渔船停泊区。
  六、主要措施
  (一)在产业提升上,走调整优化渔业结构之路
  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渔业提升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在淡水养殖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据市场行情不断地对养殖品种作动态调整。每年引进3—5个新品种,从中筛选1—2个品质优良、效益良好的品种作为我市渔业的主导品种,减少品质和质量档次较低、市场前景不大的养殖品种。结合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品种,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高产优质高效的养殖结构,以品种的多样化和优质化带动渔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我市名优品种养殖面积达到70%以上,实现我市渔业由传统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在养殖基地建设上,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基地、渔农四者结合,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优质高效的原则,巩固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渔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经营体系,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突出建设好八大养殖基地——横栏、板芙、坦洲等镇虾类养殖基地,黄圃、三角等镇甲鱼和鳗鱼养殖基地,东升脆肉鲩养殖基地,港口、东凤等镇“四大家鱼”养殖基地,小榄等镇观赏鱼养殖基地,南朗青蟹和神湾禾虫养殖基地,建立我市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水产养殖基地,形成有市场竞争力优势的支柱产业。
  (二)在挖掘发展潜力上,走科技兴渔之路
  渔业科技是推动产业提升的主要动力。“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搭建技术平台,使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完善市镇两级渔技推广中心基础上,加大对水产从业人员的渔业科技培训力度。由市、镇两级投入资金,免费为渔农养殖户等水产从业人员有针对性、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渔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健康养殖、水产病害防治和新品种养殖技术等渔业科技知识。每年投入60万元办班60期,培训人员6000人次。每年投入30万元组织镇区渔业负责人及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先进渔业技术,了解养殖信息。集中渔业管理、生产、研究、开发等力量,从技术、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为渔农提供服务,有效促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以阜沙镇永健虾苗场为基地组织实施《中山市对虾安全健康技术研究及开发》项目。实施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以南美白对虾种苗生产为切入点,强化种苗防疫制度,保证种苗质量,保证虾苗不带病毒入塘。发展山塘水库和江河网箱养殖,通过发展网箱养殖提高“四大家鱼”、鲫鱼、罗非鱼、三角鲂、塘虱等品种的品质和效益,进一步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每年投入50万元,重点引进和推广自动投料机、新型增氧机、鱼塘清淤机等高效、安全、低耗、环保型渔业机械,致力提高渔业机械化水平,为渔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完善信息网络,组织水产养殖户、流通加工户等水产从业人员添置电脑,收集和发布产、供、销信息,传递水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和水产养殖信息,为全市水产养殖技术交流、种苗销售与购进、水产品流通与加工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每年投入80万元,引进新品种,在全市推广。引进科技兴渔(海)项目,提高渔业科技含金量。立足我市实际,建立渔业科技人才库,与水产科研院校、机构联手,着力培养我市渔业科技人员,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三)在质量安全上,走推进无公害生产标准化养殖之路
  深入贯彻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全面实施养殖证制度,大力推行健康养殖,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从养殖设施、苗种培育、放养密度、水质处理、饵料质量、药物使用、养殖管理等多方面入手,采用合理、科学、先进的养殖手段,获得质量好、产量高、对环境无污染的水产品,使经济、社会、生态产生综合效益,并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以水产品质量认证为重点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制定不同品种的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包括苗种规格和质量标准、养殖密度标准、单位产出标准、产品规格标准、养殖空间利用率标准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组织生产,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全面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强种苗、水质、药物、饲料等管理和使用,推广科学养鱼和标准化生产。按照《广东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管理办法》,抓好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十一五”期间,我市无公害水产品产地拟认定面积32.8万亩,约占全市鱼塘面积33.26万亩的98.6%;产品认定面积22.6万亩,达67.9%。力争12个水产品通过认证,打造3—5个名优品牌。加强水产种苗场有关证件的发放和管理工作,大力整治水产种苗养殖场,让渔农购上放心苗。按照省防病中心的要求,继续对全市水产养殖病害进行测报,扩大测报品种和面积,设测报点24个,为及时做好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每年水产病害死亡率降低0.2%,2010年控制在7.8%以下。重点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打破药物残留这一困扰水产业发展的“瓶颈”。面对渔药管理尚不够规范、药残事件时有发生的现状,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在水产养殖的用药环节必须严格把关,提倡科学用药、规范用药、安全用药,尽快建立完备的科技支撑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要按照新的《兽药管理条例》做好水产养殖规范用药工作,在药残控制上,要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主要举措有:理顺关系,加强管理,落实有关法规和标准规范;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新模式,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宣传教育、技术培训和用药指导;逐步建立水产养殖用药的可追溯制度;开展有效的水产养殖用药安全评价;结合我市实施的市场准入制,建立我市无公害水产品专卖点,将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水产品作为免检产品,逐步过渡到作为市场准入的硬条件。
  (四)在实现渔业增值增效上,走搞活流通与加工之路
  搞活水产品流通与加工是实现渔业增值增效和延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加工兴,则流通活;流通活,则生产兴。生产、流通、加工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一方面完善水产品市场体系。积极探索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水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流通,对已形成的批发市场、直销、配送、代理和个体工商贩的营销等多种方式要强化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深入贯彻《水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办法》和《广东省实施〈水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办法〉细则》,规范水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发挥区域性水产品市场集散功能,加快区域市场和渔港市场建设。协助1万亩以上的镇区成立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继续完善水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为流通从业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加快水产品“绿色通道”建设,提高水产品鲜活率。主动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开拓水产品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加强水产品加工体系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加快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节能型的转变,支持水产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重点扶持渔业龙头企业,促进水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加工生产格局多样化,产品结构多元化,加工、销售、经营一体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出口创汇灵活化。具体举措如下:一是以淘汰改造等方式改造冷冻设备,改进技术,大力发展水产冷冻小包装、单冻产品、冷冻调理食品、鱼糜制品和虾干,重点抓好单冻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水产品的加工。二是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制定、修订水产加工品种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使加工生产逐步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建立健全水产品加工质量监管制度,开展水产品质量认定和药物残留监控工作。四是全面推行HACCP欧盟、ISO9000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争创一批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增强我市加工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五是按照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十一五”期间投入250万元,着力增育国家、省市级渔业龙头企业25个,打造品牌渔业。按照“吸引民资建龙头,整合资源壮龙头,政策扶持强龙头,机制创新活龙头”的思路,培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先进、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较好的渔业龙头企业,创造条件让其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加工的龙头、市场的中介、服务的中心,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通过“公司+科研机构+基地+农户”的形式,打造产业聚集、辐射和带动的平台,形成了一批品牌企业和名优产品,提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加工企业或通过建立养殖基地,或通过与渔农合作等形式,保证加工原料来源,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升渔业整体竞争力,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流通与加工双轮驱动,促使我市水产业迅速发展,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渔业生产效益,促进渔业企业生产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为“三农”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在渔业可持续发展上,走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之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我市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保护好渔业资源,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高产高效”型渔业。一是继续深入推进市农村“五项工程”,改善渔业生产环境。对全市基崩塘浅、塘底淤积、低洼、生产能力低的三、四类鱼塘进行高标准整治,按面积100亩以上的标准连片整治改造,要求每口塘水面面积为8—10亩,水面与塘基的比例为6.5:3.5或7:3;坡度比为2:1;基宽5—6米,水深2.3—2.8米,完善水、电、路、桥等配套设施,整合现有养殖基地的资源优势,使养殖区符合大生产、大流通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善养殖和流通环境。建立100亩—2000亩连片的现代化养殖区,推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的优化、整合、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鱼塘的承包租金。“十一五”期间,市镇投入约2.35亿元动态整治鱼塘20万亩。二是依据《中山市海洋功能区划》对海洋资源及海域综合开发利用。我市海域划定7个一级类区、15个二级类区,共划分为39个功能区。其中,港口航运区有11个功能区,用海面积共13851亩;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有6个功能区,用海面积共46842亩;旅游区有4个功能区,用海面积共5244亩;工程用海区有10个功能区,用海面积共4971亩;海洋保护区有2个功能区,用海面积共64312.5亩;特殊利用区有5个功能区,用海面积共3300亩;保留区1个,用海面积31384.5亩。严格按照所划定的功能区进行海洋资源及海域的综合开发利用,推动海域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力度,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全面贯彻落实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和南海伏季休渔制度。切实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减轻捕捞强度。加大对非法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予海生息,保护近海渔业资源,使之能永续利用,惠及渔农。着力抓好珠江口等重点海域和内陆江河水域的执法管理,加大对“三无”渔船、“沙滩船厂”和电鱼的专项整治力度。每年投入20万元,加强人工鱼礁区的建设和后续管理,恢复日渐衰退的渔业资源。加快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红树林和海洋湿地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新建一批海洋与渔业自然生态和红树林种植区,规划用海64312.5亩,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每年投入50万元,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工作,每年放流鱼虾苗1000万尾,放流规模和品种质量要逐年有所扩大和提高。四是充实完善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软硬件建设。配备仪器设备,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开展我市海洋与渔业水域环境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常规监测,及时、准确地了解我市沿海海域、重点养殖区的渔业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海洋与渔业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持。五是认真组织实施《广东省重点渔港总体规划》,加强渔港的维护。“十一五”期间,投入350万元完善配套设施。2006年完成横门渔港、大冲口渔港的建设。2008年前新建横门渔港监督站800平方米办公楼,将横门“海上庄园”码头改造为50米长的渔政船艇专用码头,并配置先进的消防设备和监控系统。2006年始用4年时间,撤销横门石场临时上落码头,在横门渔港东堤岸线建设码头渔港大堤;拆除横门渔港凸堤,扩大渔港面积;完成西、北堤的铁桥码头、水泥桥面改造;将横门渔港南堤东段建成临时停泊区,供自用农艇及非渔业船舶临时停泊;重新界定大冲口渔港的码头功能,明确本地渔船、外地渔船和非渔业船舶码头的界线,并对其堤岸进行加固改造;逐步完成横门、大冲口渔港防台缆桩的建设和改造;优化横门渔港周边环境,加强休闲渔业配套设施建设,使横门渔港成为中山“渔港经济圈”;疏浚横门渔港港池及航道;疏浚大冲口渔港、冲口门、鸡头角、神湾渔船停泊区港池,全面改善我市渔船停泊和通航条件。此外,加快海上渔船安全生产救助指挥通信系统建设,确保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