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信息来源: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2005年12月14日

   信息化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变革,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科学地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加速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全面实现我市东部开发和滨海新城建设、加快组团城市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的战略目标,确保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显著成就。集中体现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信息化向各领域纵深推进。在实施“工业立市”和“工业强市”战略带动下,电子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产品向中高级发展,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向高级化,并且形成极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竞争力增强,使电子信息产业迅速成长为我市工业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0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460多家,总产值148.77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4.79%和18.71%;到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发展到1911家,总产值532.12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9.58%和26.54%。预计“十五”期末,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623亿元,增加值137亿元,总产值在“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33.17%。在电子信息产业的21个小类行业中,我市已经涉及其中13个行业,并形成电脑、打印机、化工电子、电池、光电、微电子、音视频、家电等特色产业群;其中办公自动化产品、家电产品、音视频产品等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中最具优势的行业。随着佳能、卡西欧、宏碁电脑、国碁电子、腾讯科技、维用电子、波诺威光纤公司、TCL、长虹等众多中外著名电子信息企业和品牌产品在本土落户,极大地提高了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知名度和产业聚集力;以国家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龙头,以南头镇中国家电制造基地、小榄镇中国电子音响行业产业基地、东凤镇中国小家电专业镇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支撑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使我市一跃成为珠三角西部乃至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短短的几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从小到大、快速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在我市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信息化建设方面: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开发、利用和整合信息资源,促进全市信息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十五”前四年,我市信息化综合指数从2001年的51.93%迅速提升到2004年的78.77%,预计2005年超过80%。截至2005年9月,全市共铺设光缆10058皮长公里,光纤芯长225947公里,光纤网络已覆盖到各个镇区,已建成以ATM宽带网作骨干的城域网;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0.22万门,实际用户82.48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24.30万门,实际用户297.20万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全市互联网用户33.92万户,广播电视用户37.66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电子政务建设迅速推进,党政平台内外网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之窗”门户网站、政府行政服务在线网站、各镇区和市属各主要业务部门政务信息网站全面开通并逐步向社会提供服务;金卡、金水、金税、金盾等“金字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有效促进政府行政效率和业务协同水平的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已经成为政府和产业界的共识,我市灯饰、五金、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推广应用CAD、CAM、CIMS等信息技术取得初步成效。企业信息化方兴未艾,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已建立企业局域网,规模以上企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电子商务和管理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农业、交通等信息化成为全国、全省的信息化示范项目;社会保障建成“五险合一”信息系统;社区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新建小区已基本实现光纤到区,宽带接入到户。信息化建设环境和保障体系不断改善,确保了全市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市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等各领域正在悄然发生变革,全社会正感受着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发展时期,要抢抓发展机遇,重视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优势不突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效益偏低以及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信息化人才资源不足、保障体系存在缺陷等问题,坚持“统筹规划、市场导向,扩大开放、强化创新,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务实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化发展原则,以建立“一套机制”、完善“两个体系”、实施“四大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即建立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开放合作、协同推进的信息化建设运作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的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和支撑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体系;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信息兴农工程、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和体制创新、加快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两个适宜”城市建设中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推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信息化发展全局,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突出发展优势行业,继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信息产业总量增加与素质提高同步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应用和渗透,切实提高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水平;继续加强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人才培养与集聚,加快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努力营造信息化发展环境,推动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目标。到2010年,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8%。
  产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增加值27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5%和14%;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100亿元,年均增长21%。
  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到2008年,建立起有效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比较完善的区域电子政务技术框架,初步实现“互连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办公”;到2010年,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主要审批业务实现网上办理,并提供“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政府核心业务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到2010年,全市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40%,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到100%;电子商务应用有较大的普及,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35%,工业、商贸、流通等重点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60%以上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改造提升有明显成效,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灯饰、包装印刷、金属制品、化学制品等行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PLM)等应用率达到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到达60%;规模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100%,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应用率达到50%,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应用率达到70%,中小企业实现财务、物料和营销管理信息化的比率达到50%。
  社会信息化建设目标:到2010年,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继续适当超前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全市宽带普及率达70%,互联网用户当年100万户;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全面播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99%以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初步建成面向社会的公共型与商用型数据库体系;科技教育、文体卫生、交通旅游、劳动社保、社区生活等领域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普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信息人才队伍基本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信息化保障体系。
  一、创新发展思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支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带动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柱产业。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就是要进一步确立信息产业的战略地位,坚持总量发展与素质提高紧密结合,把电子信息产业继续做大做专做强,迅速提升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要重点强化四种意识。一是强化招商引资项目与产业发展目标关联的意识,注重引进重点行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以及关键产品,增强产业和产品配套能力,克服盲目引进和重复建设现象,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强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意识,切实把握国际和区域性产业转移、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以及我省建设“信息产业走廊”的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我市与泛珠三角城市群相衔接、与粤港澳相对接的产业链的形成,增强我市信息产业在国际和区域中协作与竞争的能力。三是强化产业根植意识,积极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向本土化发展,提高本地配套率和本地采购量,加快国际品牌本土化进程;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利用各种资源优势,积极与外资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合作,加快本土企业成长。四是强化“走出去”意识,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制造和运营基地,建立销售网络,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扩大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加强品牌和渠道建设,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强化企业国际经营能力;积极引导本土企业到国外投资,在出口国当地设厂,规避国际贸易摩擦,加快国际投资步伐,降低国际化经营风险;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狠抓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总量与产业素质的同步发展。“十一五”时期,重点抓好五大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
  1.集中力量发展壮大国家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十五”期间,国家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产业规模占据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半壁江山,近年来,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在全省和全国都走在同行前列。目前,基本形成了电脑、激光和喷墨打印机、化工电子、电池、光电、微电子、音视频家电等7大电子信息产业群。“十一五”时期,要抓住我市东部开发的有利时机,继续吸引中外著名电子信息企业和技术研发中心落户基地,发展新行业,完善和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加速产业发展壮大,集中力量把国家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我省珠江西岸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积极扶持南头镇“中国家电制造基地”形成产业体系。随着长虹、TCL、美的、科龙、格兰仕等国内著名电子信息企业的相继投资,使南头镇从省级家电专业镇迅速发展成为国家级家电制造基地。“十一五”时期,要积极扶持南头镇依托现有产业优势,以建设国内规模最大、具有知名品牌的高档家电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各种智能型、环保型、高效能的多功能高档家用电器产品,建成较为完整的家电产业体系和具有地方特色、辐射能力强的专业配套市场。
  3.积极扶持东凤镇“中国小家电专业镇”做大做强。以厨房小家电和家居小家电为主的东凤镇小家电产业,近年在美的、万和等国内著名企业加盟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催生了业内知名的信力、丽音、富华、电星、法兰宝等本土企业,全镇从事小家电生产的企业1000多家,并建成了珠三角西部颇具影响力的元器件和电器直销专业市场,具备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能力和销售网络。“十一五”时期,要围绕产品的功能、设计、研发、创新和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等环节,重点加以扶持,迅速提升小家电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小家电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小家电产业迅速做大做强。
  4.积极扶持小榄镇“中国电子音响行业产业基地”成为国际音响研发与制造中心。以国际音响行业诞生的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爱浪音响为龙头,小榄镇已拥有威莱、威发、雅佳、名氏风、声雅、国光等30多家国内知名品牌音响企业,聚集了DVD、激光头、数字音频高科技企业10多家,以及扬声器、线路板等150多家配套企业,在产业园区的聚合作用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十一五”时期,要抓住我市电子音响产业纳入省全球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基地发展规划的机遇,以爱浪高科技工业园为依托,积极扶持、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快速稳步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体系,建成国际音响研发与制造中心。
  5.加快“中山软件产业园”建设。软件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十一五”时期,要切实克服观念障碍,把发展软件产业提到战略的高度,实现软件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中山软件产业园的建设,是推动我市软件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措施。通过软件园区的孵化带动作用,可以引进国际国内著名软件公司落户,带动上下游软件配套企业发展,迅速壮大软件产业。要抓住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以发展动漫制作产业为切入点,促进我市软件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到2010年,形成中心城区、火炬开发区、东部临海工业区相呼应的软件产业带,推动软件产业园向区域集群方向发展,初步建成面向产业、具有中山特色的软件产业体系,获省“双软”认定的软件企业80家。
  二、调整优化信息产业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根本途径。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以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继续扩大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大力提升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速度,逐步形成硬件制造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齐头并进的格局,促进信息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型转变,从以单机制造为主转向提供系统装备和系统服务并举,实现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高级化。大力发展专门用于材料制备、元器件加工、组合装调、工艺环保保证、工艺监控和质量保证的电子专用设备;支持研制生产微电子专用设备、电子元器件生产专用设备、整机装联设备和工模具;鼓励发展集成电路、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和新型元器件等专用测量仪器,以及数字通用测量仪器、综合在线测试仪器等;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医疗设备、汽车电子和激光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微型计算机、网络工程、光电子信息技术、光纤通讯技术和设备、数字微波通讯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产业群。
  (二)加快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依托国家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支持引进世界著名晶片制造企业和相关产业,以芯片设计和芯片测试为重点,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通过软件产业园建设和软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软件产业。重点发展面向工业装备、终端产品的嵌入式软件和面向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化学制品、纺织服装、金属制品、包装印刷、食品饮料、医药制造、家具制造等重点行业应用软件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大力发展动漫制作产业;支持鼓励发展中间件软件和系统集成软件;积极支持基于中文Linux的软件开发和应用。加快推进软件产业化进程,大力促进软件工业化生产工具的引进、开发和应用。建立健全软件应用配套体系,积极培育软件消费市场,大力推动软件外包和出口。
  (三)加快传统电子产品的数字化改造,优化产品结构。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加大对传统电子产品的改造升级,提高电子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电子产品向高端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产品市场空间。到2010年,重点电子产品的数字化率达到100%。
  (四)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电子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相关行业突破原有业务领域的概念,树立大行业观念,拓宽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网络和技术优势,加强与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内容应用等各个环节的合作,扩大和延伸产业链,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在技术业务创新中做大做强,在市场开拓中实现快速发展。积极支持移动通信部门构建中山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园,拓宽信息服务业领域,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重点培育数据处理、信息内容服务业、知识服务业、信息咨询、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服务业。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新闻出版业。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服务业渗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五)重视区域产业集群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区域布局。要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对全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协调和管理。通过跨镇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和合作,形成特色明显、相互协作、资源优势互补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格局,增强产业集群优势,促进形成区域品牌和名牌,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六)培育企业集团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起抓,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集中力量培育、扶持、保护和发展一大批电子信息产业名牌产品,带动全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施大公司战略,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业务突出、综合实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优势。大力扶持一批机制活、起点高、市场前景好的成长型科技型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七)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十一五”时期,要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数字化音视频产品、办公自动化产品和数字化家电产品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推动消费类电子成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产业。通过全面实施广东省数字家庭推进计划,大力发展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分工协调、利益共享的生产、运营、服务、消费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入手,重点突破数字机顶盒、数字家庭网关、数字媒体适配器、数字音视频编码等关键技术,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专做强。到2010年,我市要成为全省主要的数字家庭产品生产和消费地区之一。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
  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加快科技体制、创新体制和创新机制改革,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建立稳固的产业发展基础,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自主创新思路要实现五个转变:创新途径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为主转变;创新方式从注重单项技术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型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从以科研院所改革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转变,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并重转变;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的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
  (一)准确把握自主创新的方向和重点。要立足产业发展,跟踪产业技术进步趋势,通过加快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原始创新,支持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实施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等方式,迅速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十一五”时期,重点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音视频、数字家电产品、信息安全、汽车电子、关键制造装备等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突破。由产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向企业征集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带有共性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采取政府扶持、企业出资、成果归企业的机制,协调组织有关单位、部门和企业联合攻关;或由政府对产业重点核心技术以招投标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形成自主创新的正确导向。到“十一五”中后期,努力在嵌入式软件、数字音视频和家电产业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我市重点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的比重。
  (二)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提高企业从产品销售额中提取技术创新费用的比例。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化试验基地,到2010年,建成各类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0家,并对行业内有较大影响的企业技术中心按规定程序申报享受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待遇。建立完善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做到研究开发机构主要在企业,研究开发人员主要在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主要来自企业,研究开发成果由企业自主掌握。引导一些有条件的企业由OEM向ODM再到自主品牌生产(ORM)的升级。
  (三)推动企业技术研发联盟。政府积极引导,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技术研发联盟,形成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环境促动、政府推动的自主创新运行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向信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投入,推进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共同做好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工作。
  (四)加速产业研发国际化进程。走开放型的自主创新之路,强化区域与国际合作。进一步落实政策,创造技术人员通畅出入境和方便出国创业的环境;鼓励企业在研发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支持企业在国外、境外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到国外、境外申请专利;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工作。积极引导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市内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本土企业与外商联合开展研发业务。
  (五)建立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加大政府投资,以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和产业基地为重点,扶持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的发展,建立面向行业、服务企业的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为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支持服务;支持有条件的镇区、产业基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骨干企业建立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并争取将其列入省和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或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以及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发创新计划。
  四、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确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地位。信息资源与能源、材料资源一起,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重视并加大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现阶段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催生我市信息资源产业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减少物质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政府和社会各界要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对信息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信息资源需要开发”的观念,切实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形成共识,务实推进。
  (二)加强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精神,明确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行使政府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协调和监督职能,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做到统筹规划、整体协调、有效监督,推动我市信息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提升全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快建立政府支持、市场推动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运行机制,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顺利走上市场化奠定坚实基础。确立“产业发展”观念,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传统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网络化应用,培育信息产品群,推动形成精品,形成品牌,加快信息资源市场的形成,扩大需求,发展壮大信息资源产业。
  (三)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受制度和体制的影响,政府拥有了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是信息资源最大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因此,政府要成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先行一步,为社会其它领域做出示范。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协调政府各业务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规范对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管理。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信息资源,应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到“十一五”中后期,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市民生活需求。
  (四)支持鼓励商业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通过政府支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有效机制,着力开发和有效利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信息资源。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和品牌企业开展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利用的数字化、网络化工作,提高企业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增强竞争能力。重视数据库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鼓励我市信息服务企业和国内外专业信息服务公司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我市工商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一批具有中山特色、可以满足用户需要的数据库产品。
  (五)以“四库”建设为重点,实施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所谓“四库”,就是人口资源数据库、法人单位资源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以及宏观经济数据库。通过“四库”建设,加快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现。同时,由产业主管部门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围绕政府、企业、科技、教育、农村、社区服务等领域的重点需求,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发建设一批公共信息库,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廉价、优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五、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努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十一五”时期,要继续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推动信息技术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入的层次发挥巨大作用。
  (一)大力推进工业信息化,提升工业产业素质。通过产业政策支持和引导,进一步推动工业产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切实提升工业产业整体素质。在产业层面,继续加大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力度,重点支持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产业;加快关键装备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改造,支持装备制造业向集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提高生产技术和装备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工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带动整个工业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引导和推动制造业改造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促进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在工业生产过程,推动企业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设计、制造、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工业设计制造能力和网络化、柔性化生产水平。在工业产品方面,大力支持和鼓励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业产品档次,促进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拳头产品,增强工业产品的竞争优势。通过全面实施工业信息化,推动制造业从一般加工装配型向以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生产制造为主转变,切实提高我市工业产业整体素质。
  (二)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要突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和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向企业外部拓展、向产业链延伸、向行业集群渗透,按照分类指导、分层应用、逐步实施的原则,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实现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网络化、决策支持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电子化。以产品开发设计和计划控制为切入点,推进离散型制造企业信息化;以管理控制一体化为重点,推进流程型制造企业信息化;以供应链管理为中心,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推进商贸流通企业信息化。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开展计算机辅助决策和计划控制,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整合和集成;鼓励大型企业重点推进信息化集成应用,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全面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商务电子化和管理智能化,广泛开展电子商务;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重点开展计算机辅助技术等单元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条件的要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到2010年,企业信息化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三)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建设要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先行一步,为各领域信息化建设作出示范。以政务信息畅通、行政业务畅通、公共服务畅通为核心,以抓整合、促共享、推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加快形成市、镇(区)、村(社区)三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逐步将电子政务服务延伸到村(社区)。充分整合为社会公众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政务部门应用服务的各类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快制定市、镇(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统筹建设市级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在各级政府部门间的交换共享和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加快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建设,根据省、市政府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机制的要求,整合各部门资源,按照联合共建的原则,抓紧建设和完善全市应急联动指挥信息系统,加快公安、卫生防疫、水利、交通、地震、气象、安全生产等部门的专业应急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快“金字”系列重点业务系统和“数字环保”工程建设。到2008年,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技术框架;政府行政在线、“政府之窗”门户网站进一步完善并全面投入服务;基本完成“一站式”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并提供“并联审批”的统一入口,初步实现全市跨部门审批业务的“一站式”服务,面向公众和企业的主要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审批。到2010年,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延伸到村(社区),并提供政务信息服务;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建成功能完善、统一、跨部门、运转协调的市、镇(区)、村三级基础信息资源和各类业务协同应用系统;“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更加完善,实现政府核心业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四)积极推动服务业信息化。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服务业信息化,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加快物流业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物流资源,打造现代物流业体系,实现物流业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经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推广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以及电子订货系统等的应用,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实现虚拟市场与实际市场有机结合。整合商贸流通资源,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多种服务方式,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快完善银行、证劵、保险等专业化金融信息系统,实现各系统的业务联网。加快建设和完善电子支付系统,实现金融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大力推进旅游、交通等传统服务领域信息化,促进旅游休闲娱乐服务业发展,建设基于信息技术支撑、方便舒适、网络完善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
  (五)全面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重点是整合社会公共事业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公共信息应用系统,促进社会各领域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化进程。
  1.科技事业信息化。加强对现有科技资源的重组、优化和整合,加快科技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现科学数据共享;推动建立网上虚拟产学研合作开发组织;整合全市科技、专利和知识产权资源,完善专利预警、维权缓助机制,基本建成面向全社会的科技开发与专利技术成果推广信息流通与交易系统。
  2.教育事业信息化。加大对全市教育资源开发整合力度,不断完善和提高教育信息系统的功能和质量;积极推进现代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和远程教育,推进全市教育网络化。2010年,全面完成“校校通”工程,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信息化。
  3.文化和体育事业信息化。以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和文献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大对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力度,推进中山特色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的全面播出;建设和完善全市新闻出版管理服务网络,推进新闻出版领域信息化;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各类专业化信息服务网络。
  4.卫生事业信息化。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卫生监督、食品药品监管、预防保健、病案统计、社区卫生服务等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医院信息网络系统和卫生资源、健康和疾病监测、临床医疗、医学科技等医疗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电子病历交换共享;积极开展网上远程医疗和医学教育等卫生信息服务。
  5.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信息化。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步伐,建成涵盖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劳动就业、劳动者权益保护、民政服务等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成市级集中式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成劳动力市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全市监测和宏观决策系统;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6.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基础,以企业信用建设为重点,以构建法律体系为保障,加快推进“信用中山”建设。2008年,企业信用网进一步完善;初步建成政府信用系统;启动个人信用系统建设;2010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7.社区服务信息化。结合城镇化建设,统一规划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实现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到“十一五”中后期,市民可以通过生活小区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查询和办理与个人社会事务密切相关的服务。
  六、大力实施信息兴农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信息兴农工程,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消灭城乡“数字鸿沟”,提高农业资源管理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信息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各项建设,稳定农村大局,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一)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化工作服务体系。“十一五”时期,要积极实施信息兴农工程,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市、镇农业部门要强化对农村信息化管理职能,制定并实施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和协调农村信息化工作,加快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到2008年,建成覆盖全市(到村)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初步建成一支农村信息化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培养农村信息员2800人(平均每个村民小组1人),深入农村和农户,广泛开展信息化宣传、咨询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2010年,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综合、系统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市场信息村村通”、“科技信息村村通”,推动信息进村入户,使农民及时、快捷、便宜地获得所需要的准确的农业生产信息、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改变农民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状。
  (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信息化是农村信息化的重点任务。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推动农业从生产、管理、产品营销全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加快实现我市农业向都市型农业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管理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金农工程”和各类专业化、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农作物和农产品预测预警、农业数据中心和数据支持等信息系统,完善农业地理信息数据库。充分发挥各系统的作用,提高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各级农业生产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指导农民生产、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2008年,完成全市农业信息整合和农业信息联播系统建设。2010年,初步建成农业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长势监测及产量预计等动态信息保障体系。
  (三)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由农业部门牵头,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选择经济比较发达、农民素质较高的镇、村(组)进行信息化示范;同时,结合“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推动农业产业信息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大力推广普及各种实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提高收入,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以示范带动和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支持农村专业户和种养大户应用信息技术,到2010年,50%的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通过互联网开展生产经营。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户信息化”建设,组织农户参与信息化活动,使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全面提高农民信息能力,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信息支农”活动。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组织,联合科技、广电、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和企业,建立政企互动机制,鼓励信息产品制造商研制适合农村使用的廉价信息终端,支持信息服务商联合制定农村信息化服务优惠资费政策,大力推动经济后进村的信息化普及服务,切实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帮助农民掌握信息技术,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
  七、大力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信息化人才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两大基础。
  (一)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等激励手段,面向全球吸引高层次人才来中山发展。培育造就企业家队伍,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员培养、选聘、考核、资格认定制度以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发挥作用和才干的环境。拓宽信息化人才培养思路,对信息化专门人才试行订单式教育、定制式培养的方式,鼓励用人企业直接进入教育培训市场,直接培养、培训企业所需专门人才。大力支持我市大中专院校和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鼓励社会办学力量开展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教育培训,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育专门人才。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完善的信息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员工在职培训和本地化,提高外来劳工队伍素质和技能,形成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队伍。大力开展农村信息化专门人才和农村信息员培训,建设一支业务过硬的农村信息化技术服务队伍。
  (二)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要紧跟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提高网络设备的装备水平,使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成以宽带综合数字网络技术为支持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信息化建设构筑“信息高速公路网”,提高网络的普遍服务能力和应用普及程度。
  1.优化完善传输网,引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抓好高速宽带网建设,构筑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到“十一五”期末,网络主体实现从以电路交换语音网络为主向以软交换网络、移动网络、IP网络为主的网络格局转变,形成功能融合、架构扁平、控制集中、业务开放灵活的网络架构,提高信息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覆盖率以及多媒体应用的普及率。
  2.大力发展接入网。加快宽带接入网和无线宽带网络建设,提高视频、数据、语音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逐步实现全市光纤进大楼、到桌面;加快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数字式、交互式、多功能的广播电视综合网;加强对全市信息网络管线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鼓励网络共建共用,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减少重复建设;鼓励和协调各类通信网络的发展,建立和完善由电信网、广播电视专用网、电力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网络互联的高速、宽带、智能通信骨干网络;在接入网层面积极推动电信、广电和计算机“三网”融合,大力提升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
  3.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十一五”期间,要把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把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向农户延伸,促进城乡信息网络设施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信息化与全市信息化建设同步。
  4.加强无线电管理和无线电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无线电管理的制度体系,科学合理利用频率资源,完善台站管理审批和日常监测工作机制,加强对卫星业务和广播业务的监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应急抢险的要求,促进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推进无线电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全市无线电监测网络,提高无线电安全保障能力。
  八、建立健全信息化保障体系,确保信息化顺利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突破观念、体制和机制障碍。全市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机制,加强组织协调,主要领导亲自抓,切实把推进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理顺信息化推进和管理体制,充实信息化工作机构的力量,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综合协调,突破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市场运作机制,放宽市场管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树立协同推进的整体观念,正确处理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和互连互通,防止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和重复建设。明确各自的建设目标和重点,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进合力,促进全市信息化协调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使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享受到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加强对信息化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建立和完善信息化重大项目的预审核、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等工作机制。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先规划后立项、先评估后建设;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概算标准,规范项目建设的投资预算;强化对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推广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和服务业务外包,积极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
  (二)加强信息化的法制环境建设。认真执行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快建立执法监管体系,加强对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执法监管;进一步规范信息市场秩序,预防和严厉打击计算机违法行为和网络违法行为;密切跟踪信息技术领域国内外知识产权动向和保护期限,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申请国内外专利和版权,加大力度推进软件产品的版权申请和认定,切实保护自有知识产权,严厉打击各种侵权、盗版、制假贩假等不法行为。指导和鼓励企业依法组建本行业、本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三)加强信息化相关标准研发和推广应用服务。切实执行国家和国际信息技术标准,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参与信息技术的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支持企业、行业的信息技术标准争取上升为国家或国际标准。重点做好电子政务建设、企业信息化、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工作。大力发展技术标准服务业,推动信息化相关标准研发和推广应用。
  (四)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十一五”时期,要继续加大政策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引导和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业向结构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方向发展;把应用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改贴息扶持政策结合起来,大力支持重点技术改造,推动信息技术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中的广泛应用;大力支持企业建立各类技术中心;对重点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企业列入市重点扶持范围。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支持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好软件人才入户、子女上学以及福利待遇等实际问题;对软件企业建设用地、租金、水电等提供优惠政策,促进软件园区建设,推动软件产业发展。制定鼓励动漫制作产业发展和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加大政府信息化投入,支持关键信息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支持农村信息化发展。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政府采购,对政府投资的信息化重点工程和重点应用系统,在同等性价比条件下,应优先采用国产和本土软硬件产品和服务。
  (五)切实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快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动CA(数字证书)认证,加快建立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以及信息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审查制度,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遏制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各种违法、有害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依法打击窃取、盗用、破坏、篡改信息等行为。加强信息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内网(党政平台内网)安全支撑平台,形成统一、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各级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公共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领域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应用,积极鼓励信息安全应用。坚持信息安全国产设备政府采购政策,加强对引进信息技术及产品的安全管理,涉及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设备和软件,要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产品。2010年,在政府信息化项目中形成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以自主可控设备为主的格局。
  (六)努力营造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各宣传媒体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宣传信息化对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和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重大作用。各镇区各部门要及时总结推广信息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积极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知识教育和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素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