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 营商环境 社保 医保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具魅力健康城市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医疗卫生事业作为重大民生和民心工程来抓,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升医疗保障质量、推进医改等各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建设健康城市是中山未来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是我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亮点工程,是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重点工程,我市以健康产业、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文化为着力点,强化顶层设计,发挥综合优势,通过健康城市建设,让健康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民认同、共建共享健康城市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具魅力的健康城市,到2020年,力争建成广东省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争取达到国家级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水平。 ■建设健康环境打造健康持续的生态环境 改善环境是健康城市建设的第一步。我市将扎实开展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空气质量全面优化、水污染防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等行动,建设更多高品质的公园绿地、健康步道、亲水平台等,打造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健康持续的生态环境。 在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面,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整治工业废气,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提升燃油品质,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定期公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在城市绿化美化行动方面,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三年绿化美化”提升工程,推进生态园林建设,强化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到 2019 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8.41平方米,森林覆盖率不低于23.06%。 在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方面,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开展“四看”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到 2019 年,城市垃圾分类覆盖率50% 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三类以上公厕拥有量达到100间以上。构建“大城管”格局,建立市城市综合管理指挥平台。到 2019年底,绿色出行率不低于65%。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健康城市具体实施,推动健康镇区、健康村居建设,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完成“健康三个一”任务,即每年组织一次大型体育活动、一次健康主题大型宣传活动,新建一批健康细胞工程和健康村镇。目前全市18个镇全部创建为国家卫生镇,所有行政村均成功创建为广东省卫生村,成为全省首个实现 “双百”目标的地级市(即国家卫生镇覆盖率100%和省卫生村覆盖率100%)。 ■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在优化提升健康服务上,我市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居民健康管理制度,让市民充分享受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在现代医院管理、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加快推进区域医疗一体化发展。深化医联体、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等工作,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推进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医院项目建设,面向国内外吸引和配置高端医疗资源,力争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医疗中心、医药卫生人才汇聚中心和医学高科技研究中心。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事业,着力构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协调发展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行动上,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安全体制,积极防治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等重大疾病。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到 2019 年底,人均期望寿命不低于79.73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不超过近 5年的平均发病水平,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20%,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管理率高于90%,重点人群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签约率不低于 80%,重性精神疾病病人规范管理率92%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高于 40%。 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上,补齐医疗卫生领域“短板”,到 2019 年,每个镇区至少办好1所达到标准化建设上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或片区原则上设置1 所公办公营(公办民营)社区卫生服务站。到2019 年,全市70%以上镇区公立医院达到二甲及以上标准,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医师数达到2.8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 3.5人,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 1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5.4张,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3人。 在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行动上,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回归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到 2019 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控制在25%以下,再住院率控制在 4%以下,院内感染发病率控制在4.5%以下,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12%以下。 在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上,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院临床研究能力建设,提高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和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服务能力。到 2019 年,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 98%以上。 在重点人群健康保障行动方面,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建设完善重症孕妇救治中心、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出生缺陷综合干预中心,加大对“两癌”防控,预防艾滋病、乙肝、梅毒母婴传播,进一步完善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控体系。到2019 年,全市孕产妇产前检查率达到98%以上,新生儿筛查率达到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 ■普及健康生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在推广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上,促进市民拥有健康生活方式,是健康城市的基本价值体现。要引导群众树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正确的健康观,自主自律参与健康行动。多用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特别是新媒体等传播手段拓展健康教育,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行动,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因地制宜拓展品牌性、国际性、文化性等特色的健身运动项目,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丰富性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在健康生活促进行动上,引导合理膳食,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实施,发布健康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在健康教育行动上,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路等专项行动。建立健全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促进示范镇区、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创建活动,到2019 年底,全市创建健康促进示范镇区2 个以上,健康促进医院10 个以上,健康家庭 300 个以上。 在全民健身行动上,落实中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健全完善运动健身休闲网络,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运动会、体育比赛活动。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因地制宜发展群众性健身运动项目,支持开发特色运动项目,大力发展足球、篮球、游泳、骑行、广场舞等群众性健身活动项目, 传承发扬武术、龙舟、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到2019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 130 万人以上。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加强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足球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适当加大康体设施部分的建设内容,大力推进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东部组团、东北组团、西北组团、南部组团及中心组团各完成一个体育公园公园建设。到 2019年底,实现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平方米以上。加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体医结合”、“体育+健康”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研究。到 2019年,居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 93%以上,中小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5% 以上。 ■发展健康产业,营造健康文化 在创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区行动上,依托中山火炬开发区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山(中德)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基础,在翠亨新区规划建设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区。努力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研发聚集区、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高端医疗科技服务聚集区、粤港澳深化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健康领域高层次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在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行动上,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鼓励“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与互联网、旅游、文化、健康等相结合。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健全完善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游艇码头等健身休闲设施。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山地、水上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特色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推动形成内涵丰富的健身休闲运动消费市场。每年至少举办1项省级以上体育赛事。到 2019 年底,努力打造1-2 家省内知名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2个以上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在促进社会办医行动方面,更大力度优化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逐步扩大外资兴办医疗机构的范围。到2019 年,争取引入不少于30亿元民营资本进入中山医疗服务领域,争取社会办医新增床位不少于2000 张,争取建立医学检验、影像、血透、病理、消毒供应等中心3个左右,争取创建 1-2 家民营三级医院。 在营造健康文化方面,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行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知识宣传,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提升群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相关链接
建设健康城市三年工作目标
到2017年底,基本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可行的指标和评价体系,推动各镇区开展健康镇区、健康村居建设,建设健康镇区试点不少于3个,建设健康村居试点不少于10个。到2018 年,建立健全健康城市和健康镇村建设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具有中山特色的健康城市建设路径,健康城市细胞工程试点单位覆盖24个镇区。 到2019年,全市建设健康镇区试点不少于6个,建设健康村居试点不少于20个; 健康城市建设全面达到省级示范城市水平,不少于1个镇达到省级健康镇建设示范镇水平,不少于3 个村(社区)达到省级健康村(社区)建设示范点水平。 ■近年来我市卫生与健康事业成绩 ●市委、市政府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6 年本级财政投入预算27 亿元,其中对公立医院投入2.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为中山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深化医改硕果累累。中山作为国家和省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双试点”城市,多项改革举措走在全省前列。分级诊疗方面,小榄镇先行先试紧密型医联体,成效比较明显,得到国家卫计委的认可和省领导的肯定。在医保体系建设方面,构筑了覆盖面100%、报销比例最高达92%的医保网络,次均诊疗费在全省各地市中居第20名。在人事薪酬改革方面,探索员额管理,实行同工同酬。在社会办医方面,2016年新增执业登记的民营医疗机构同比增长78%。 ●卫生强市大步迈进。部署推进医疗服务“强基层补短板优供给”三年行动计划,投入25.5亿元用于卫生强市建设,工作力度和决心前所未有。医疗卫生高地建设稳步推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是“中国地市级医院竞争力百强医院”,市博爱医院、小榄人民医院是“全国百家优秀爱婴医院”。目前,卫生强市22 项基础指标中山市已达标12项,卫生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健康城市稳中有进。我市于2014年启动“健康细胞”工程试点建设,并在2015年1 月成功加入 “WHO 健康城市合作中心工作网络”。目前,全市共有11 个单位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健康单位(场所)。健康公益亮点突出,在全省率先开展“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健康公益活动,被评为2016 年全省卫生计生工作创新项目、全省家庭发展十佳创新项目。人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2016 年省内户籍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创下十年来最好成绩,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