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国资要闻

市国资国企坚持项目建设和民生保障“双统筹” 有效防范化解“围而不建”扰民难题

信息来源:中山市国资委 发布日期:2023-06-15 分享:


近年来,市国资国企聚焦主责主业,主动投身“厂网一体化”“供水一盘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未达标水体整治、养殖鱼塘改造和尾水治理等各项治水项目,当好中山水污染治理主力军、先锋队。同时,坚持项目建设和民生保障“双统筹”,通过错峰施工、科技创新、群众路线等措施,在保质高效完成项目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群众生活、出行影响,用一个个精品工程书写国企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源头管控,最大力度强化项目统筹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组提前开展工程规划和设计,针对施工前中后期各阶段的不同要求制定管理计划,确保“工完场清”,杜绝“围而不建”。一是坚持方案先行、样板引路。在施工方案制定阶段,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和居民出行需求,提前编制施工路段占道方案,尽量减轻施工对居民出行不良影响。二是强化教育及检查力度。全面加强班前教育、安全技术交底、施工技术交底和日常检查、安全专项检查,一旦发现“围而不建”情况,限期整改,并按规定追究相关单位人员责任。三是实时收集群众意见。开通400-1-000685的24小时服务热线,将群众反映情况划分为普通类与紧急类、施工问题与日常维护问题,分别由工程技术部门及运营部门跟进处理,落实“12小时联系,24小时到现场,3日内办结完毕”的服务承诺。1-5月,共收到水污染治理相关的群众诉求单162件,办结率达100%。

二、错峰施工,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影响

工程规划前期,充分考虑项目地点周边交通状况和居民分布,设计错峰施工方式。一是施工时间错峰。采取“夜间21点至次日清晨6点”的错峰施工方案,在夜间错峰进行土方开挖外运、收发管材、检查井等建设环节,尽量保障市民上下班高峰前恢复交通顺畅,优先保证学校、医院等瞬时车流量较大的场所周边道路畅通。二是施工空间错峰。采用“点状”封路方式,对需要管网施工道路进行分段式封路,确保“实施一段封闭一段、完成一段开放一段”,尽可能减少封路时间、压缩封路空间。三是指引措施完备。项目施工现场配备完善的交通标识、警示灯等设备,封闭期间设置专人进行交通疏导,引导行人和车辆安全通行,确保施工现场交通安全、顺畅。

    三、科技赋能,最大优化工程施工手段

引进高新科技优化工程施工手段。一是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采用点状原位固化、不锈钢锁、紫外光固化等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施工时只需对修复位置进行小范围和短时间围蔽,修复完成后即可马上撤离,有效避免了噪声污染和交通问题。二是采用CCTV机器人进行内窥探索。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搭载高清防水摄像镜头,无需开挖就可全面掌握管网“病情”、排查“病因”,实现“不挖路、不断水、不扬尘、无噪音”效果。三是选配降噪防噪设备设施。要求一线工人采用摇动旗帜、电话通讯等方式,施工联络时不得使用鸣笛、敲击钢管。严控现场施工车辆产生的噪声,禁止进出车辆鸣喇叭,要求装卸物件轻装慢放,并在装卸点铺垫草包等降噪物体,多措并举引导树立防噪扰民意识。

四、宣传为先,最大限度争取支持理解

积极与群众沟通,争取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一是加强项目信息公开。主动向沿线居民公开项目概况、施工规划、占道施工情况提醒等信息。联合中山广播电视台策划“市民观察团”活动,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以及周边群众参观施工现场,主动倾听采纳居民意见,调整优化施工方案。二是入镇下村面对面沟通。今年在施工镇街铺开宣传进社区(村)活动达7场次,包括群众意见集中的东区街道夏洋社区等,开展厂网一体化项目宣讲、“我是项目管理员”工地参观、修复点周边商户宣传、滚动播放科普动画、张贴宣传海报等,覆盖群众超过5000人次。三是利用媒体矩阵铺开系列报道。联动中山广播电视台、中山日报、南方日报等媒体,针对市民关注热点,推出《治水人物篇:他们,每天都在挖什么》等系列报道。其中回应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中山城区多条道路开挖施工,究竟为何?》的浏览量达8万。联动中山移动、中山电信等运营商,发送项目公益短信超过20万条,及时向市民传达施工信息,引导绕路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