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01年02月28日

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

—— 2001年2月28日在中山市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陈根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九五”时期及2000年工作回顾

    “九五”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和中共中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等各种严峻困难,实现了“稳中求进,有效增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九五”计划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九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45亿元,是“八五”时期的两倍。“大工业”、“大流通”、“大旅游”、“大经贸”的体系初步建立,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面向市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粮食、水产、花果苗木为主的效益农业格局,镇区全面实现“小康达标”。工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高新技术产业、传统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经济协调发展,工业对GDP的贡献从“八五”期末的50.6%提高到“九五”期末的70.4%。传统第三产业逐步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旅游、房地产、信息、中介服务等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速达到9.5%。三大产业的比例从“八五”期末的11.8:46.3:41.9发展为8:54.4:37.6;交通、通信、能源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市新增公路里程91.7公里,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5万千瓦,程控电话交换机扩容13万门,建成贯通全市的光纤网络。与“八五”时期相比,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取得重大进展,各项配套改革顺利推进。“九五”期间,我市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目标基本实现。公有企业、住房、医疗等方面改革取得突破,各项社会保险参保达到120万人次;公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幅下降,公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营运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不断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

    “三大战略”有效实施,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九五”期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8.4亿美元,外贸出口总值143.1亿美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7.6%和10.9%,全球500强大企业累计已有20家在我市投资。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共建立各类科研机构140个,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共60个,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一区一园三基地”(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健康医药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和包装印刷基地)的产业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13.6%。土地资源、江河水质、大气环境的保护有所加强,全市环境综合评价指标达88分;人口自然增长率从“八五”期末的10.7‰降至7.7‰。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民生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生活稳步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18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83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7.5%和9.6%;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7.7平方米和34.7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到57%。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称号。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信息,1999年,我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水平在全国24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分别居于第33位和第36位。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九五”时期,我市大力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市政府全面推行和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以及重大事项向市委、人大报告制度;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建立了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支两条线”等制度;健全监督机制,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经济秩序初步建立。以“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中山人精神”、“市民文明公约”的宣传教育,创建文明镇(区)、文明村活动蓬勃开展,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逐步形成,我市先后荣获“广东省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2000年是世纪交替之年,也是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实现。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去年,我市充分利用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宏观经济环境逐步好转的机遇,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和对策,加快经济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09.8亿元,增长11.5%,高于预期增长1.5个百分点。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总量和效益逐步提高。去年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794.9亿元,增长19.6%;工业税收收入增长29.2%,占全市税收收入的57.6%;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较上年增长1.95个百分点。继续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实施了农业现代化规划,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农业总产值达28.3亿元,增长4%。外贸出口全面增长。大力拓展远洋市场,积极推进“科技兴贸”;市财政拨出专项资金继续实施鼓励出口的奖励政策。全市出口总值达36.8亿美元,增长30.4%;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参加了省在香港及欧美地区举办的招商洽谈会,同时积极推广中介招商、代理招商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涉外服务及通关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外来投资的持续增长。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增长12.4%。其中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共29个。消费需求明显升温。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6.8亿元,增长12.2%;消费性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额的4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2.5个百分点。金融秩序好转。在省的支持下,解决了一度困扰我市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农金会支付风险问题,企业集资兑付占总额的56%。金融平稳运行。全市城乡储蓄存款余额354.7亿元,比年初增长8.7%;贷款余额360.4亿元,比年初增长2.8%。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46亿元,增长24.98%;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24亿元,增长18.77%。

    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原则,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及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构筑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工业化的进程。出台了《产业发展序列目录》、《优先鼓励发展工业项目用地办证费用优惠办法》、《增加规模用电优惠等级》等多项政策,明确了鼓励与限制发展的产业和领域,在金融、财税、土地价格、配套服务等方面向优先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倾斜,工业技改贷款贴息增加至1000万元,完成技改投资10.4亿元。工业投资日趋活跃,全市新增工业企业1096家,总量和质量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传统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通过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服装、大涌家具、黄圃食品等区域特色产业的辐射力、带动力、聚合力进一步增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全市优质水稻的种植面积、优质水产面积分别达到99.8%和46%;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种养比例不断提高。通过政策支持、信息引导,加强流通专业户的横向合作,联合开拓农产品埠际市场取得新的成绩。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和东河水利枢纽工程,省级和市级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已现雏形,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加快传统商业、国合商业的改革,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连锁、代理、仓储式经营等各种现代流通业态和现代服务业有新的发展。

    各项改革达到预期目标。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的组织结构,公有工业企业转制面达到93%,全市公有及公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下降了6.12个百分点;转制企业实行属地管理,关停企业人员按政策规定进行了分流;市属资产加快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市属公有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各项改革措施逐步配套完善。大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去年新增社会保险投保共35万人次,各险种全面实现了统一征缴,社会化发放达到100%。行政区域资源配置趋向合理。

    扩大内需,开拓市场取得新成效。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营造投资环境,积极启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去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4.9亿元,增长25.3%。其中民资投入增长13.5%。引入了长虹、TCL、中海石油、新鸿基、小鸭、杉杉、香格里拉等一批著名大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大力拓展“假日经济”和“会展经济”并取得良好成效。举办了“3.28”招商经贸洽谈会、沙溪国际休闲服装节、重庆(中山)经贸洽谈暨产品展销会等大型经贸活动,累计签定贸易合同110亿元。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完善旅游“六要素”(行、游、住、吃、购、娱),开发了“中山城”等旅游新景点,“孙中山故居”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入境游”人数大幅增长,民间资金兴办旅游项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去年,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1.7%。房地产市场活跃,合同交易总额增长64.7%。教育、文化、信息等消费领域也有新的发展。

    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投入、人才政策的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达到2049万元,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至200多家,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各级各类教育有新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积极支持和发展民办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完成了一批薄弱学校的改造工作。群众文化日趋活跃,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合唱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改革全面展开,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改善,8个镇被命名为省级以上“卫生镇”。计划生育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计划。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启动和实施了岐江河“一河两岸”整治、105国道改造、莲塘路扩建、机动车尾气整治、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岐江公园建设、“一区三线”(长江旅游区、东线、中线、西线公路)森林改造、内河整治、“村村通公路”等一批基础设施及环境生态工程。

    社会管理得到加强,社会大局基本稳定。积极开展“依法行政年”活动,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市工作,进一步清理、规范、精简审批事项;行政执法责任制逐步推广到镇区;切实改进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完善“一个窗口对外”,推进“政务公开”,精简“文山会海”,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有所提高。建立了人大代表反映意见的“直通车”制度。加强社会事务管理,积极化解矛盾。“三五”普法教育圆满完成并取得预期效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得到落实,黄赌毒现象得到进一步遏制,严打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社会治安有所好转。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逐步加强。社会弱势群体受到关注和保护。城区一批“双困户”住进了廉租房或解困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公务员队伍中开展了“两思”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在广大市民中开展理想、信念、公德和美德教育,创建文明城市的成果进一步巩固。

    人事、老干、侨务、外事、审计、信访、技监、档案、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国防建设、老区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九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是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我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关心支持中山建设的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效果不够明显;部分基层领导和企业经营者对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面临的挑战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五”展望及2001年工作建议

    “十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奠基时期,是加快发展,巩固和确立比较优势的关键时期,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市经济融入国际竞争的适应时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从国际环境看,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加速我市经济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珠三角地区已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对我们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我市的内部环境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我市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客观要求和内在动力。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面临的挑战和发展中的困难。全市上下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应对措施,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励精图治,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依靠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依靠发展来增创和确立比较优势,依靠发展来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建设文明富庶的现代化名人城市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十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5年平均预期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外贸出口年均增长8%,利用外资年均5.5亿美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主要经济指标和综合经济实力保持省内先进水平。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十五”期末,三次产业比例为5.2:52.8:42。生产力的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以上;加速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等一批新兴产业;依靠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突破。

    ——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按照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规划的要求,力争全市经济、人口、科技、教育等70%以上的评价指标达到规划的目标要求。其中信息化综合指数、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环境综合指标达到90分以上,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法治水平有更大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年均递增5.5%和5%,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5%以上。环境、土地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2001年是进入新世纪,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做好2001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今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继续推进“三大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步伐,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十五”的开头起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和因素,我市200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工业总产值增长15%,农业总产值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外贸出口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升幅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8‰,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

    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后发优势。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要坚持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加快产业发展由序列推进向层级的提升,构筑与珠三角城市群相衔接,与粤港澳相对接的产业框架。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要坚持实施“工业立市”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工业经济总量,加快工业的集约化发展,逐步向“工业强市”的目标迈进。年内新增工业企业预期1000家以上;努力营造让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上市公司在我市发展的良好空间和环境。加快建设民三、阜港、南朗、黄圃等工业园区并尽快开展对外招商,今后一般不再审批零散工业用地,鼓励和引导工业项目进园进区。其次,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使工业资本向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聚合,加大力度扶持、培育和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引导大企业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抓好品牌经营和资本营运;抓好市场战略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以强势企业为龙头,使我市工业体系逐步向更高、更轻、更精的方向发展。再次,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一区一园三基地”对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包装印刷和精细化工等企业和项目进入园区发展,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5%以上;加大技改力度,不断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第四,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重视中小企业在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健全信用评估体系,解决融资困难,降低“准入门槛”等多方面着手,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引导中小企业逐步打破家族式、封闭式的经营模式,营造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合理分工,上下游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要敏锐地抓住国家推进信息化的机遇,加快经济信息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发展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力度整合信息资源,加快论证和出台全市信息化发展的实施方案。依托一批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在我市已有一定优势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包括数字视听产品、计算机元器件设备等。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更新改造。在电器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行业中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测试等技术。充分利用广东建设“信息产业走廊”的机遇,重点抓好“一个平台”(统一宽带网络输出大平台)、“三大系统” (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和数码城市应用系统)的建设。依托贯通全市的高速度、大容量、可更新的光纤网络,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提高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水平。

    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要切实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全面开展“质量振兴”活动,使企业在品种结构、质量水平、节能降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有新的提高。

    (二)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继续优化农业结构,确保省下达的水稻种植面积不减少。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重点提高水产、花卉苗木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养水平;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信贷扶持和价格杠杆的作用,调控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走向,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推动“科技兴农”,加快农业科研机构的市场化,抓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制定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培育和打响一批中山农产品品牌。抓好农产品流通队伍建设,继续做好农产品深加工的研究、推广和市场开发,搞好农业的信息化服务,办好首届“三高”农业博览会,大力开拓农产品的埠际市场。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一轮水、电、田、塘、路、桥等农业基础设施整治高潮,改善耕区环境,切实抓好以江河堤围加高加固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的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继续加大农业投入的力度,在确保各级农业投入正常增长的基础上,市财政从今年起五年内,每年拨出800万元,重点用于低产鱼塘整治,三年内每年安排300万元,推进平原绿化及缓坡山地种果,五年内每年安排300万元进行内河整治;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增加10%以上;高标准完成市、镇(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年度建设任务;加大力度,加快农村路桥建设的步伐。积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抓好电力建设“两改一同价”工作(农村供电体制改革和农村电网改造,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推行涉农收费公示,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

    加强农村基层建设。争取年内村组集体经济财务电算化和会计委派制覆盖全市;加强镇(区)村集体资产管理;推进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村工作深入开展;对一些规模过小、地域相邻、群众有合并愿望的自然村,依法积极稳妥地做好合并重组工作,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好“城中村”、插花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

    (三)增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

    继续加快公有企业改革步伐,以创新促发展。按照“退而有序,进而有为”的方针,建立好公有资本的退出通道。在提高公有资产质量的同时,通过对公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规范上市、联合兼并等措施,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先导产业增强公有资本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放大公有资本功能。巩固公有企业三年扭亏脱困的成果,理顺转制企业的属地管理等问题。规范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完善公有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全面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全面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资产营运质量。

    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重点规范、培育和发展资本、产权、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对政府资源性、专营性项目实行经营权的竞投拍卖和“准入”竞争;各类专业市场要统一规划,合理布点,加强管理,搞旺搞活。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计划、财政、价格、税收等杠杆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体制的改革,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的顺序,加强预算约束,完善财政支付制度,全面实行机关事业单位一个账户统一管理,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框架。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抓紧追收和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农金会的金融资产。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多渠道的科技资金投入机制,确保科技总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的正常增长;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达1%以上。大企业、大集团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机构,加强对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快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到二板市场上市融资。制定并实施市级科技创新示范镇区计划,提高区域特色经济的科技含量。加快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继续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开发方式,积极引进国内著名高校来我市参与科研开发和兴办教育,形成科技与教育人才的聚合优势。全面实施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按照人才分布高密度、人才素质高水准、人才结构高对应、人才流动高活力、人才产出高效率的要求,更新用人观念,放宽准入限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培育和引进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一些高科技领域,积极引入期权分配机制,鼓励拔尖人才前来中山创业投资。

    适度超前发展教育。教育对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统筹力度,保证教育经费的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抓好薄弱学校改造和加快布局调整工作;积极鼓励、规范、扶持和发展民办教育;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继续扩大内需和开拓市场

    积极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有效增长。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通过政府投资及各种投资渠道,多方组织资金,集中力量抓好一批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拉动作用显著的基础建设项目,适当增加对基础性、公益性、关键性领域的投资,今年全社会总投资预期在100亿元左右。主要基础设施项目包括500KV输变电工程、3个220KV变电站及一批110千伏变电站,横门电厂25万千瓦二期工程,小榄水道、横门航道整治,神湾港建设,沙坦公路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加快江中高速公路建设,105国道改造等工程,要千方百计确保已规划项目的早竣工、早投产、早受益。着手进行建设沿江公路、西部快速干道的可行性论证,在通过论证后,争取早立项、早实施。

    疏通投资准入通道,激活民间投资。在旅游、房地产、信息、城市公共设施等领域精选一批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和市外、境外、国外资金参与合作、投资和开发。高度重视个体私营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利用雄厚的民间资本。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投资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鼓励和促进消费升级。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提高城镇职工和公务员的收入水平,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增加收入,改善居民的心理预期,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银信部门要积极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加大信贷消费力度。活跃商品房交易市场,鼓励计算机、轿车进入家庭。积极引导教育、文化、体育等新的消费领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增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加大力度进行市场的深度开发。研究区域市场的特点,改变传统的产品销售方式,从单纯的产品推销转变为到目标市场去寻找有效合作。加强工贸合作,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确保产品销售率有较大的提高。继续发展会展经济、假日经济,组织好今年的招商经贸洽谈会、沙溪休闲服装节、电子电器博览会、成都(中山)产品展销会以及第七届全国(中山)菊展。借助我市作为珠三角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道的优势,组合现有流通资源,依托各种现代流通业态,启动和发展物流产业。抓好旅游资源的整合和行业管理,充分利用入境便利政策,积极开发一批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完善旅游设施,发展特色旅游和休闲旅游。构建旅游大网络,引导“过境消费”成为“目的地消费”,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五)推进小城镇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

    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在空间,要积极融入珠三角的产业和区域发展分工,进一步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把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特色和人文景观有机地统一起来,从建设“通用型”城市向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转变。全面修编好城市的区域性规划和控制性规划,确保城市化率年均水平的稳定提高。要完善城市功能,继续抓好城市快速干道、主次干道、村组道路等多层次的交通网络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设的水平。

    大力发展小城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规划和发展一批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明显的“中心镇”并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逐步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统筹规划和安排好城镇的工业、商业、住宅、文化和市政等各项建设,加快各镇中心村规划的编制并组织实施。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区域性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人口聚集的速度和规模。积极稳妥做好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增强农村人口的迁居动力,逐步实行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通过放宽准入限制,适当增加中心城区和城镇人口规模。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的路子,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的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六)适应“入世”需要,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

    调整外贸出口结构,不断扩大出口市场。面对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和挑战,要从各方面做好充分应对的准备,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抓紧培育和引进一批熟悉国际贸易,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法制、市场、服务和技术环境,建立“外经贸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为外贸出口企业提供良好的海关、金融、外管、检验检疫服务,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积极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出口市场、出口商品和贸易方式的多元化,巩固和拓展远洋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开放的水平。重点吸引全球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大财团以及上市公司的投资,加强产业导向,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环保产业并参与公有企业的改组。加快在外贸、旅游、商业等服务贸易业的对外开放,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积极探索新的招商引资方式,采用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中介招商以及投资环境推介会等方式,抓好重点地区特别是欧美和台湾地区的招商。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有条件的企业以不同方式“走出去”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七)高度重视民生,确保社会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大民生。围绕安居乐业的目标,把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市政设施、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居住条件等问题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评价指标。加大力度建设一批“民生工程”。包括启动市文化艺术中心、市民广场、森林公园、岐江公园、光明桥等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稳妥地试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建设一批“智能化小区”,不断完善城市设施,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素。

    依法推行社保扩面工作。按照“扩大覆盖,强化征缴,规范支出,改善服务”的要求,确保今年各类险种投保增加20万人次左右;高度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和保护,健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体系,适当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各级财政负担比例和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待遇;建立医疗补充保险和住院救助金制度;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解决特困家庭在子女入学、医疗、住房、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困难;继续做好城区“双困户”的住房解困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在全面推广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逐步在农村中开展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试点,按照“低起点,全覆盖”的方针,稳步推进,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建设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方针,重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落实重大信访案件领导包案责任制。认真抓好“四五”普法工作,切实做好调解工作,依法、及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防控能力;继续开展严打专项斗争和专项整治,遏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防止境外黑恶势力渗透;坚决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继续揭露和批判“法轮功”反社会、反人类、反科学、反政府的反动本质,确保社会稳定。

    落实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责任制,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开展桥(涵)质量检查,建立桥(涵)质量安全档案,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管理,遏制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八)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从提高城市经济实力、服务功能、发展环境、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多个层面,实现社会和经济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几个方面:一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实现计划生育工作重心下移到村,强化农村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尽快实现我市人口增长向低生育水平的过渡。二是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依法严格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全面整顿压减砖厂的数量,通过土地整理和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实施土地集约化利用,为经济发展提供土地保障。三是加强环境保护,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质量控制体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的“点、线、面”工程。“点”是中心城区的大气环境。继续实施好机动车尾气整治、噪音控制和城区内重污染企业的搬迁整治;“线”是“一区三线”森林改造;“面”是以建设生态示范城市为目标,全面控制生态环境。加强主要饮用水源的保护与水功能区的监督与管理,抓好市区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启动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工程;在有条件的镇区分期分批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加快内河整治年度计划,启动四旁绿化及缓坡山地种果工程;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向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

    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文化方面,要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繁荣文艺创作,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树立城市的文化形象,建设文化强市。新闻、出版方面,要把握好舆论导向,积极促进事业发展。体育方面,要做好全国九运会中山赛区的各项工作,积极备战省十一届运动会,办好中山市第四届运动会;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深入开展。卫生方面,进一步巩固“卫生镇”的创建成果,提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顿医疗医药市场,促进卫生资源优化配置,重点抓好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巩固和扩大人人享有社区卫生保健的成果。民政方面,加强社区规划建设,大力推广社区服务。加强国防教育,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侨务、外事方面,要积极加强对外联系交往和推介投资环境,做好落实私改非住宅侨房的工作。继续重视做好老龄工作,积极发展老龄事业。

    (九)从严治政,营造文明法治的社会环境

    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从严治政,依法治市是建设文明法治社会环境的迫切需要。按照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要切实抓好政府职能转变,全面规范政府管理社会和经济事务的职能。重点完善好“三个机制”。一是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二是经济的有效增长机制,三是依法行政机制。围绕“三个机制”,结合开展“经济秩序整治年”的活动,整顿、规范、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坚决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偷税骗税、经济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等行为。要进一步规范行为,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效率。确保政府审批事项压减40%以上的阶段目标如期实现;做好部分政府审批权下放后的衔接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全面实行“一站式”的联合审批。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逐步扩大采购范围,对政府性招投标项目,土地、建筑有形市场要加强跟踪监督,把好资质关、公平交易关和跟踪服务关;对一些包括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实行投资、建设、营运、监管“四分开”。全面铺开市镇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健全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坚决惩治腐败行为;发挥政府投诉中心的作用;继续抓好行风、机关作风评议和“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的活动,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各级行政机关在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建设的同时,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社团组织的监督以及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研究制定并实施“政府重大决策联合听证制度”,完善人大代表反映意见的“直通车”制度。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继续深入广泛地开展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继续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到为“十五”开头起步的工作中来。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重点,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继续开展“树文明新风”和创“文明窗口”的活动,把提高行业的文明水平作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结合城市化的推进,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组织和实施好“科技、道德、法律、文化”“四进家”活动,继续在广大市民中广泛开展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封建迷信和伪科学。通过全方位的创建工作,努力把中山建设成为居民可以享受优美环境,各类人才乐于前来创业,发展环境宽松和谐,社会和经济充满活力的城市。

    各位代表!一个崭新的、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已经到来。回首过去,我们不负历史与人民的重托;放眼未来,我们深感任重道远。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励精图治,谱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篇章,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