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抢抓新机遇
推动南区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
——南区2014年工作总结暨2015年工作计划
陈淑梅
(2015年1月27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区党工委、办事处作工作报告。
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区党员干部群众的团结努力下,我区紧紧积极适应新常态,致力推进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良好态势。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4亿元,比增11%,增速排位全市第2;第三产业增加值39亿元,比增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亿元,比增16.8%,增速排位全市第1;国地两税收入16.39亿元,比增13%;实际利用外资1698万美元,超额完成市下达全年目标。
一、突出质效并举,产业转型升级主动有为
一是载体集聚效应加强。紧抓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一中心两基地”集聚效应凸显。国家火炬计划电梯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以蒂森电梯和三菱电梯两大世界五百强企业为龙头,60多家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基地工业总产值全年达115亿元。中山航天北斗物联网产业孵化中心首期已投入使用,先后吸引广东埃彼咨石化科技有限公司油气管道检测等25个单位、项目落户,预计2015年产值超10亿元。中心商务区成功引进大信南区商业广场、唐盛国际商业综合体等一批优质服务业项目,现代高端服务业集群加快形成。
二是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全区在建项目19个,总投资额约159亿元。2014年省市重点项目6个,市领导联系项目4个,市“三重”项目1个,进入市“马上办”项目21个。良都和北溪社区办公楼装修工程、良都小学修缮工程、西环路交通设施完善工程、北溪桥定期检测等多项工程全面完工。积水潭医院建设工程、河埔工业区24米道路(交通设施部分)、马石路改道(河浦7号路)、龙环2号路道路改造、茶亭路道路改造(含文景路建设工程)、马恒河改道和马恒河整治、树涌工业园1号和2号道路等工程正在加快推进中。龙环山仔坪道路、富兴工业路道路、悦永街道路、城南四路排水渠覆盖及竹秀园小学迁建也进入前期准备阶段。
三是创新活力不断释放。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创名创优等。全区省级科技项目立项6项,市级科技项目立项9项。全年申请国家专利666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17件。
二、突出建管齐驱,宜居城乡改善有力
一是规划编制稳步推进。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工作,有效推动片区控规审查,南区西环、北溪片区控规草案审议通过,为非中心区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规划依据,并有效解决近期我区重点项目落地难等涉及的规划问题。配合市城乡规划局开展的《沙岗片区控规调整》编制工作也相继进入部分地块控规调整阶段。
二是土地节约集约有序开展。“三旧”改造落实推进,通过项目认定49宗,面积约72万平方米。上报市“三旧”办26宗,面积约22.8万平方米。其中,银星花园项目五期、锦秀蓝山花园、博贸大厦改造项目正加紧实施建设。启动闲置土地处置,抓好土地执法任务,违法占用土地和违法建设的势头得到遏制。
三是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有力。制定《南区整治V类河涌工作方案》,以马恒河、秤钩湾整治为重点,力争完成除劣V类水体工作任务,全年转移废水企业522家次,转移工业废水2752.8吨。4个社区全部创建为中山市生态示范村。北台森林公园一期、树涌休闲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投入资金约4322万元,重点启动茶亭路道路改造绿化工程、中山积水潭骨科医院绿化工程等。投入900万元建设福涌垃圾收集转运站。
三、突出发展共享,民生保障积极有效
一是社会保障更健全。高质量推进劳动力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81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96人。顺利实行“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城乡一体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3.19万人、农民养老保险4624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64万人,参加门诊医疗保险1.97万人。投入194.5万元开展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城乡基本医疗救助、优抚对象临时困难救助、扶贫救助、残疾人救助等。此外,区红十字会实施救助80.7万元。大力开展“六大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实现有效警情数、刑事立案数下降,刑事破案数上升的“两降一升”总体目标。培育一批平安细胞示范点,18个平安细胞创建均达到既定目标任务。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消防安全“网格化”巡查和职业卫生监管。
二是民生建设更有力。教育工作方面,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2014年教育经费增长率10.9%。完成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加强规范办学力度。开展“三七课堂”模式研究,改革课堂教学。着力打造“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模式,教学质量评价获先进镇区二等奖。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由万科小区自发自愿倡导的“邻里公约”,成为南区创文典范,被市文明委评为全市“特色修身项目”之一。群众体育工作方面,区内群众健身场地占地面积超12万平方米,人均体育面积超1.8平方米。各社区、自然村实现3个100%(100%社区、自然村建有5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场地;100%社区、自然村具备2个以上的健身苑点;100%社区、自然村建有一个标准水泥篮球场)。
三是公共服务更完善。公共卫生工作常抓不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新建设并独立运营,食品综合快检中心投入使用,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机制逐步健全,全力做好登革热等传染病防控。2014年南区医院处方门诊达40万人次,出院病人达7060人次,平均费用不到上级医院一半。加强各级计生宣传阵地建设,投入18万元,树立人口计生宣教“三型三化”品牌。完善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常态化开展打击“两非”专项行动,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试行“村档区管”工作模式获国家档案局肯定,2014年,区档案馆接待群众查阅利用近百人次,提供档案资料223卷件。同时,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双拥优抚、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进步,统侨、审计、方志、工青妇等工作实现新发展。
四、突出基层实践,改革创新推进有序
一是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启动“加强社区建设”专项工作,原有10个社区整合为良都、北溪、城南和马岭4个社区,并相应建成社区服务中心。城南社区和马岭社区被列为全市社区“2+8+N”模式建设观察点,14个经联社和分花水经济社均已完成股民代表换届选举工作,10个经联社和分花水经济社完成社长换届选举工作。社区和经联社权责更加清晰,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直接、有效地贴近基层、贴近居民。
二是“三资”交易平台不断优化。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和交易平台在2014年5月1 日正式运行,全区农村生效合同全面纳入监管,实现村、区、市三级联网,数据实时共享,互联通讯网络稳步推进。全年三资平台处理交易137宗,其中经联社自行交易85宗,公开交易52宗,标的总额约7376万元。
三是社会组织活力不断释放。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社工服务实现全覆盖。拥有社工服务中心2个、社工服务站1个,拥有持证社工37名。全年南区社工服务中心在社区、老年人、青少年等各个服务领域开展活动超过150场,服务人次将近1万人。成立南区志愿者协会,全区共有志愿者服务队伍12支,志愿者2256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6次,参与志愿服务人员共2407人,活动累计时数超过650小时。
五、突出转改同步,自身建设转中有进
一是效能再提高。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建设,解决好企业和群众办证难、办事难问题。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答复率100%。“南区发布”政务微博发布辖区热点、便民信息、活动开展及多个辖区民生话题共336条。优化“三个一线”工作机制,提升项目管理效率。
二是作风再改进。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共征集意见建议454条,查摆问题41项,其中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4项,“四风”突出问题15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21项,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1项,完成整改问题13项。继续推行网上公示区党政领导、中层以上干部、社区负责人“三述”情况,让群众参与评官评政,不断巩固“三述”工作成果。以“八不让”服务承诺为载体,积极创建机关作风示范单位。通过引导群众依法依规上访,全年群众来信来访共48宗,同比下降29%。
三是“书记项目”再深化。一手抓“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积分制”,一手抓党员活力细胞工程。年内,区党政领导带领75个工作团队,走访基层2350余次,走访家庭7505户,走访企业1800多家,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872个,推进项目上马26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建设,构建“小细胞大服务”的网络,建立“203040”考察制度、党员志愿服务时数认证制度、完善评优激励机制,激发参与群体活力,推动党员志愿服务由创新管理方式内化为党员自觉追求,实现服务全覆盖。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全区经济总量偏小、质态偏低的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经济发展面临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进入经济新常态,资源要素制约日益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做大做强工业和服务业经济,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一些公职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法治思维能力不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认真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