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南区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富挑战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攻坚克难、奋力前进,抢机遇、抓关键,补短板、破难题,顺利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续写了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过去一年,我们提升了南区实力。主要经济指标稳在合理区间,经济发展势头总体向好。经各方努力,我区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市排名中稳步前进。年内,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700余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100余万美元,均超额完成市下达全年目标;2016年生产总值为94.24亿元,比增13.0%,增速排位全市第2;第三产业增加值51.59亿元,比增17.8%,增速排位全市第2;国地两税收入20.77亿元,比增9.2%,增速排位全市第8;投入工业技改5.64亿元。
过去一年,我们打造了南区名片。良都全民公益园被评为市第五批社会创新观察项目,以良都全民公益园为阵地的南区公益生态圈已现雏形。平安南区创建成效明显,建立覆盖全区社区的法律顾问双向联系机制,先后获得“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先进镇区”、“教学质量评价先进镇区”、“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优秀镇区党政领导班子”、“ 中山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创建优秀镇区”等荣誉称号。特色社团项目硕果累累。南区北台小学大队的特色社团荣获中山市第三批特色社团的荣誉称号;南区竹秀园中心小学以击剑项目为主题,在第一届少先队特色社团会操展演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美在良都”大型公益项目,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美化绿化行动,被市委宣传部评为2016年全市特色修身项目。
过去一年,我们彰显了南区形象。通过举办多项职业技能竞赛擦亮南区品牌,深化茶文化建设,构筑行业经济的竞争优势,推动南区综合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山南区”政务微信关注粉丝近2万人,“新媒体指数”位列全市政务微信前20名,居镇区政务微信前10。精心制作对外宣传片,年内拍摄、制作了侨房宣传片、《味道南区》、《文化南区》和新南区宣传片,多维度呈现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城市面貌,扩大并加深了广大市民对新南区的了解。
过去一年,我们真抓实干,多措并举,以“六个致力和六促进”为抓手,突出做好六方面工作:
——致力于调结构促转型,产业升级步伐加快。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7:44.5:54.8;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24.91亿元,总量排位全市第6;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3.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7.6亿元,比增22.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3.4%。截至2016年,南区共有“四上”企业164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市级工程中心15家、省级工程中心5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其中,新增“四上”企业16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奥美森被认定为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美怡乐被认定为省级工程中心;阿米达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工程中心。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山市专利金奖1项,专利优秀奖2项;奥美森、叁迪自动化等11家企业纳入市工作母机库。
——致力于扩投资促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83亿元,比增19.8%,增速全市排名第8。2016年,南区不断优化经济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力促企业做强做优。制定实施《南区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管理实施办法》、《南区招商引资准入制度》,修订《南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等政策文件。年内,根据各级奖励政策,扶持、奖励企业在出口、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知识产权等方面超2000万元。通过产业链对接招商、靶向招商、精准招商等多种形式,年内固定资产立项60多个,总投资额超80亿元。重点跟踪“马上办”及亿元以上项目,各重点项目按照预期目标有序推进。
——致力于打基础促提升,城乡面貌大为改观。目前,《南区中心片区控规调整》已经市政府批准启动调整程序。马岭片区、西环片区和北溪片区的控规调整论证报告已通过专家审议。沙涌村秀美村庄示范村建设规划通过审批。完成城南一路至西环路交通设施改造、日华路总体建设、雨污分流、情景路侧河涌覆盖、情景路北侧河清淤等工程。投资1000万元,完成2015至2016年度“最后一公里”项目21条,总里程8.62公里。投入252万元,实施21个人居环境建设项目。投入30多万元,完成中心区13条内河涌河面垃圾、水浮莲清理保洁工程。投入270万元,改造完善辖区100多间垃圾屋,预计2017年2月底完工。投入200多万元,建设秀美乡村,北溪和良都2个社区作为第三批名村示范村建设验收对象。完成银星花园五期项目改造工程,锦秀蓝山花园、博贸大厦等项目也正在施工改造。唐盛国际商业综合体、永安广场、越秀商圈等逐步完善。
——致力于抓基层促创新,城市活力不断释放。通过良都全民公益园筹集了80多万元的社会公益资金。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截至11月,8个经联社基本完成外业测绘工作并取得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公示图,完成测绘土地67块,面积4064.55亩。抓好良都小学节水型学校试点建设工作,完成该学校节水设施的改造。坚持“大环境”理念,做到“治标”与“治本”兼顾。实施市容和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工作。开展南区市场、渡头市场、恒美市场、北溪市场、墟场等多个重点集贸市场及周边市容环境整治。青年社团勇于担当,蓬勃发展,成立北溪、马岭、良都及城南4家社区分院,实现社区全覆盖。首届社区文化公益创投活动选出了7个社会组织类入围项目,资助金额近20万元,惠及社区群众超过1万人。建立起覆盖全区社区的法律顾问双向联系机制。投入40万建立南区社矫服务中心,扎实落实“公安+社工+义工”综合管理机制,投入1.5万元建立南区反邪教教育基地。年内,我区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23件,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100%。
——致力于惠民生促和谐,群众福祉显著提升。全年投入2亿多元用于文化、教育、基础道路建设、水利工程、河涌整治环境卫生、垃圾屋改造、医疗等民生工程,占财政支出比重达31.8%。其中,教育投入8992.85万元、公共文化投入637万元、道路建设投入9335万元,占民生投入的90.52%。全年发放低保金共69.36万元。全年共受理住房保障申请209宗。顺利完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托和助餐服务。辖区3间社工机构共建立家庭档案679个,家访1487次,开展个案服务147个。全区共有已注册或已备案登记的社会组织62个,不断强化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年内辖区城镇新增就业1394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9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28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0%、127%、251%。年内共抽检蔬菜样品8344个,总体合格率为99.9%,抽检水产样本160份,合格率为100%。完善社区信息化系统建设,共建立辖区居民健康档案50319份,建档率75%。年内组建4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扎实开展“健康惠民工程”。通过合作办学模式,加强南区竹秀园中心小学与市石岐中心小学合作交流。
——致力于转作风促效能,民主法制全面加强。严格依法行政,着力推进法治南区建设。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编制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主动接受人大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成功调处张名叙红光农场长达14年之久土地信访积案和家家顺与悦盈新城的代理佣金纠纷案等11宗重点信访案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定《南区整治不作为不担当工作方案》,开展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排查整治工作。建立完善“警示约谈”机制,全面深化廉政谈话提醒制度,对苗头性问题及时教育提醒,抓早抓小,关口前移,做到发现情况“早纠正”,出现问题“早处理”。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加强与工委会、妇联、共青团、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联系。武装、统计、审计、档案、保密、外事侨务、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新的进展。
同志们!这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取决于区党工委的坚强领导和历届领导打下的坚实基础,来源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信任、建言献策,得益于老领导、老同志的深切关怀、大力支持,归功于在座各位和全区人民的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南区办事处向全区人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消防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各社区、经联社,向所有关心支持南区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从经济发展看,传统产业增长动力不足,新兴产业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支撑,保持中高速增长压力较大;产业低端化、产品初级化特征明显,资金、管理、技术等要素保障水平不高,实体经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全区拥有自有品牌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研发、营销等高增值环节较少。创新驱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较低,“一中心两基地”还处于成长阶段。从社会层面看,即使推行“一区一制”,实现中心城区一体化建设,但城乡基础设施改善仍不彻底,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公共安全基础薄弱,立体化防控体系有待加强,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亟待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水平亟需提高,影响稳定的潜在风险和隐患依然较多。从自身建设看,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不愿担当、不敢负责、不会干事问题在一些部门、社区仍有存在,少数部门和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务繁重。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