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中山市人民医院黄圃院区“康悦手术中心”正式启用揭牌,这意味着该院手术中心升级改造项目(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投用。 新增的6间高标准洁净手术室及配套功能区同步亮相,历时四个多月的改造工程有效缓解了医院原有5间手术室“排期紧张、应急能力不足”的问题,成为该院纳入医联体建设三年来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的重要体现。 这是近年来,中山以“政府主导、市级赋能、基层强能”为主的医联体建设模式,所呈现出来的成效。 ▲中山市人民医院黄圃院区“康悦手术中心”正式启用揭牌。 来源:南方+
硬件全面升级1900平方米现代化手术区投用 走进总面积约1900平方米的新手术区,科学的空间布局尽显专业优势。一期工程建成的6间高标准手术室中,包含2间“Ⅰ级一体化防辐射手术室”与4间“Ⅲ级手术室”,配套7张复苏床位。新手术区引入的智能化麻醉管理系统,可动态追踪、集成患者术中多项生命体征数据,为精准麻醉与手术安全筑牢数据支撑。 同时,麻醉系统与手术信息实时互联,医生可通过终端同步查看生命体征、下达数字化医嘱;智能更衣柜支持人脸识别启用,实现感控流程全链条可追溯。“刷脸取物、信息同步,医护工作效率显著提升。”中山市人民医院黄圃院区麻醉科医生表示。 待二期工程完成后,手术室总间数将由5间增至13间,并增设正负压转换手术间等特殊功能单元,形成覆盖多外科术种的现代化手术中心,为区域重症救治提供有力支撑。 ▲中山市人民医院黄圃院区“康悦手术中心”。来源:南方+ 手术承载力增强三级医院效能凸显 手术中心升级,是中山市人民医院黄圃院区晋级三级综合医院后,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的缩影。自2023年8月挂牌三级医院和区域中心医院以来,该院医疗服务量连续两年保持20%以上增长。日均门诊量稳定在2500—3000人次,住院人数达600—650。2024年全年手术量同比增长21%,其中三四级手术量增长29%。2025年1月至8月手术量同比再增8.4%,三四级手术量增长28%。 硬件升级与技术突破形成良性互动。在市人民医院专家指导下,黄圃院区已能独立开展肺癌根治术、烟雾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等四级手术,2024年胸外科手术量突破80台,本地团队主刀率超50%。 数据显示,该院住院患者较医联体成立初期增长50%,异地就医比例达37.8%,“大病不出镇”逐步成为现实。 新手术中心启用后,将进一步缩短择期手术轮候时间、提升急诊手术响应效率,扩大服务辐射范围。目前,该院已承担黄圃、南头、阜沙等北部五镇重症救治任务,国家级胸痛中心、防治卒中中心的救治能力也得到硬件加持。 ▲中山市人民医院黄圃院区“康悦手术中心”。 多方协同发力共筑三级医疗民生屏障 中山市人民医院黄圃院区手术中心的硬件革新,核心驱动力来自中山市人民医院与该院紧密型医联体的深度赋能。 自2022年7月医联体合作启动以来,中山市人民医院将三甲医院技术与管理规范系统下沉:40余位高级职称专家常态化坐诊,60余位专家轮值覆盖所有临床专科;通过手术会诊、技术指导、驻点带教,帮助该院开展新技术70余项,收治病种从1257个增至1433个,疑难危重病人占比从17%提升至23%,培育出一支能独立开展高难度手术的本土团队。 值得关注的是,黄圃院区手术中心从洁净标准制定到信息化建设,全程有市人民医院专家参与指导,全面对标三甲医院水平。 “医联体建设的关键,就是把三甲医院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真正下沉到基层,让黄圃院区具备独立开展高难度手术、救治急危重症的能力。”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斌飞强调,“这不仅是推动基层医疗能力跃升的抓手,更是完善中山市三级医疗服务体系、让北部群众在家门口享优质医疗的根本保障。” 黄圃院区的跨越式发展,同样离不开黄圃镇党委、政府的战略支持与资源倾斜。为破解医院发展瓶颈,镇政府主动牵线推动市人民医院与黄圃院区建立医联体,并落地多项民生保障举措:将医院旁7亩工业用地划拨改造为停车场,新增201个车位;专项支持手术中心升级改造,直接提升医院外科服务与区域医疗协同能力。 “镇党委、镇政府所有医疗投入,最终都要落到‘让群众少跑腿、看好病’上。”黄圃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唐国伟表示,“支持手术中心升级、推动医联体合作,就是要让优质医疗资源‘沉’到基层,破解‘手术排期长、重症要转诊’的痛点,让北部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诊疗服务。” 医联体建立三年来,黄圃院区的蝶变正是政策红利与市级医疗资源下沉叠加的结果。随着黄圃院区手术中心二期工程推进及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建设,中山北部群众“在家门口看大病、做高难度手术”的愿景,将加速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