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候
板芙镇地处低纬度,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能量丰富,终年气温较高;濒临南海,夏季风带来大量水汽,成为降雨的主要来源。全镇以平原为主,东部为低山丘陵小区。因而形成了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干湿明显,灾害较多的气候特征。
全年镇境内有两次太阳直射,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大可达89°,冬至日也有44°,太阳辐射量很大,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达445155.4焦耳/平方厘米,是全市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太阳总辐射量以7月最多,达51141.3焦耳/平方厘米;2月最少,仅23285.7焦耳/平方厘米。
全镇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50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42%。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以夏秋两季多和大,冬春两季少和小,其中以2、3月份最低,2月份只有79小时,这与该时段有较长的阴雨天气有关。
全镇年平均气温较高,历年平均气温为21.8℃。月平均气温以12月最低,为13.3℃;7月最高,达28.4℃。据气象记录,极端最高气温36.7℃(1980年7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1.3℃(1955年1月12日)。
板芙镇的年降水量相当充沛,据市气象部门记录,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748.3毫米,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干湿季节明显。全年前汛期(4-6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40.7%;后汛期(7-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6%;10月以后,降水量明显减少.全年降水表现为两个高峰;5~6月为主高峰(龙舟水),8~9月为次高峰(白露水)。
板芙镇的风向变化,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一年中,各季的风向有明显的差别。春季(4月)吹南风最多,频率达13%,其次是东风,频率达8%;夏季(7月)盛吹南风和南南西风,风向频率分别为22%和13%,静风频率19%。秋季(10月)吹北风最多,频率达16%,其次为北北东风,频率为14%。冬季(1月)盛吹北风和北北西风,风向频率分别达到21%和15%,静风频率为29%。
板芙镇历年平均风速2.1米/秒。一年四季平均风速为2.6米/秒,7月份平均风速为2.5米/秒。由于受台风侵袭,极端最大风速超过12级,冬季风速较小,1月份平均风速为2.0米/秒。
第二节 水文
板芙镇地处中山市的西南部,东靠五桂山脉、西临西江磨刀门水道,镇内有西部的平原地区,又有东部的丘陵地带,雨量多而强度大。水系可划分为平原河网和低丘陵河网两个明显区别又互相联系的部分。平原地区河网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典型的河口区特色。低山丘陵河网主要是由发源于五桂山为中心向四周流散的放射状网络分布的特点。
流经板芙镇的主要水道有石岐河、北台溪、四联涌、板尾涌、孖涌、庙滘涌、金钟涌等。其中以石岐河最大,全长46千米,流经板芙镇为12千米;其次是北台溪,绕湖洲山北麓注入石岐河,全长234米。流经板芙镇的水道均属于西江水系。
板芙镇主要水道情况表
河名 |
起止地点 |
长度 (千米) |
面宽 (米) |
流经 |
|
起 |
止 |
||||
石岐河 |
东河口 |
西河口 |
46 |
80-200 |
石岐、环城、效区、板芙 |
北台溪 |
梅花地顶 |
石岐河 |
23 |
10-50 |
槟榔山、北台、湖洲 |
四联涌 |
沙头 |
五围 |
6 |
6 |
沙头 |
板尾涌 |
木围 |
五围 |
3 |
6 |
板尾 |
庙滘涌 |
石岐水道 |
五围 |
2.7 |
6 |
庙滘 |
孖涌 |
孖涌口 |
五围 |
3.5 |
10 |
孖涌 |
金钟涌 |
金钟 |
黄茅岗 |
3 |
5 |
金钟 |
板芙镇水源主要来自西江和五桂山汇集的山水注入石岐河,流经镇内大小河涌,50-60年代,水质较好,西部居民全靠河水作生活用水,70年代以后,石岐河两岸工业、生活废水排放逐年增多,河水受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围内河涌也由于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汛期或大潮期、东河、西河水闸关闭,潮水不能进入,因而围内水质恶化,已经不符合食用水的标准。
板芙基本上属水网地带、河涌纵横交错,山丘连绵起伏。其水文特征主要表现为:东部低山丘陵地区在雨水偏多、遇到大雨或暴雨时,容易发生山洪暴发,但持续时间较短,造成的灾害相对较轻;西部地区在西江出现洪峰或大暴雨时,往往受到水灾威胁。在遇到干旱时,就会受咸潮影响,持续时间越长,灾情就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