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 >历史沿革

历史改革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5-03-19 分享:


板芙镇位于中山市南部,东傍五桂山,西临西江,南连珠海,北枕中山城区,因地处板尾水与芙蓉沙而得名。据考古发现,板芙镇白溪村有新石器时期和汉代沙丘遗址,这说明板芙镇东部历史悠久。而据《香山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才开始修筑芙蓉沙小围,在此之前板芙西部均为海域,尚未形成陆地。此后板芙东西两部均属不同地区,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65年1月撤销深湾人民公社,分别成立板芙人民公社和神湾人民公社。1965年板芙镇(原板芙人民公社)正式独立建制。辖管庙滘、板尾、四联、禄围、寿围、广福、深湾、金钟、湖洲9个大队。

一、清代以前

板芙镇属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南部,全镇以石岐河为中心线,分为东西两部分。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前,属东莞县地,1152年,东部深湾一带归香山县仁良都仁厚乡管辖。明代至清代,先后归入香字都、仁良都、第一区管辖。西部先后归隆都、隆镇和第二区管辖。

二、民国时期

东部先后属香山县仁良区、第一区,西部先后属西乡区、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东部称为鹿鸣乡,西部划归四沙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冬至1951年1月,东部仍称鹿鸣乡,归中山县第一区管辖;西部仍称四沙乡,归第二区管辖。

1953年,西部属十二区,广福沙头、沙尾合并为广福乡,板尾沙与芙蓉沙合并为板芙乡。东部分为深湾、金钟、湖洲三个乡。

1955年8月,东部属沙涌区,西部属沙溪区。

1957年撤区并乡,东西部的深湾、金钟、湖洲、板芙、广福5个行政村划归北溪乡。

1958年8月至1961年上半年,东、西部先后属红旗公社、三乡公社北溪耕作区和北溪公社。

1961年8月,东、西部划归三乡区,分别设板芙公社和深湾公社。板芙公社辖有沙头、一二围、十三顷、加茂、板尾、庙滘、禄围、新围、广福、福荏、福尾、金钟12个生产大队;深湾公社辖有白石、麻子、三溪、湖洲、民溪、虎爪、白溪、新围、果园、深湾、里溪11个生产大队。

1963年初,板芙公社、深湾公社、神湾公社合并为深湾公社。

1965年1月,撤销深湾公社时与神湾公社分家,成立板芙公社。

1983年11月,板芙人民公社改为板芙区。

1986年12月,板芙区改为板芙镇。

2001年后,板芙镇辖板芙、板尾、四联、禄围、广福、金钟、里溪、深湾、白溪、湖洲10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板芙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1年至今,板芙镇保持10村1社区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