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黄沛瑜入职镇敬老院,从事内勤工作,逐渐从一名青涩的“小姑娘”成长为敬老院的“大管家”。这些年,黄沛瑜以真情实意换来老人的信任,成为他们口中的“好闺女”。疫情防控期间,她“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地坚守在敬老院疫情防控一线,为老人们的健康筑起一道牢固的防线,成为老人生命健康的“守护者”。
变被动为主动 她成为敬老院的“大管家” 敬老院就像是个特殊的大家庭,这里的大多数老人都是孤寡、特困或重度残疾人员,因生活背景和习惯不同,所以老人们的性格差异较大。最初来到敬老院,由于捉摸不透老人们的脾性,黄沛瑜在工作中经常碰壁。 有时候,老人们发生口角,她好心调停反而被指责偏心,夹在中间两头受气,好几次被气哭,甚至心中产生了辞职的想法。但每当看到老人孤独一人坐在房间或走廊的身影,她又放心不下,觉得要为老人们做点什么。于是,黄沛瑜向资深老员工请教工作方法,主动接近老人,和他们家长里短地谈心拉家常,了解老人们的身世和故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黄沛瑜的坚持终于赢得了老人们的信任。老人们不再为谁吃第一碗饭而争吵,发生摩擦时也能听从黄沛瑜的劝阻平复情绪。 日常工作中,黄沛瑜积极主动协助敬老院院长工作,推动敬老院完成了消防工程改造和食堂明厨亮灶的升级改造工程。为了更好服务老人,黄沛瑜还养成了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老人生活和身体情况的习惯。在记录的同时,她也在思考,如果把这种记录变成每个老人的服务台账,是否更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准备,黄沛瑜和同事为院内的老人建立了“一人一档”服务管理台账,每份档案资料清楚登记着每个老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伙食喜好等,每位老人的情况了然于心。 用真心换真情 她是孤寡老人们的“好闺女” 2022年,98岁的陆老师因年事已高牙齿掉光。为此,黄沛瑜为陆老师安排了“病号饭”,每餐到后厨指导厨工烹煮,看到护工为陆老师喂完饭才放心。后来,陆老师住院,黄沛瑜到医院照料,为他送水喂药,清洁个人卫生,直到陆老师离世。 住院时,陆老师每次见到黄沛瑜,总是面带微笑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陆老师的点赞,给了我把工作做得更好的信心。”黄沛瑜说。 2017年,当时87岁的张婆婆弥留之际把黄沛瑜叫到床前,从怀里摸出一个包了几层的布包。张婆婆对她说:“瑜女,包里有800块钱,600元钱留给你为我办丧事,剩下200元留给你。”说完,老人安详地走了。听着老人临终前的话,黄沛瑜泪流满面,内心非常感动。她觉得,这些年来,自己的汗水没有白流,青春没有虚度,因为老人们已经把她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自入职敬老院工作以来,黄沛瑜先后为40多位老人送去临终关怀,让老人们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更加体面。 舍小家顾大家 她是筑牢疫情防线的“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作为重点场所,根据上级政策和工作要求敬老院随时要实行封闭管理,短时封闭个把月,长时近达200天。 封闭管理期间,黄沛瑜一人身兼数职,每天要安排敬老院内的伙食和物资采购,还要检查敬老院清洁卫生和通风消毒情况,为老人测量体温、监测健康状况,开展核酸检测。 为帮助老人增强抵抗力,黄沛瑜结合实际制定了老人户外活动计划,每周定期安排时间组织老人开展文娱活动,锻炼身体,并积极向老人宣传防疫知识。 即使这样,封闭的时间长了,院里的老人情绪也难免出现波动。这时候,黄沛瑜又想方设法建立亲属微信群,为老人与家属之间架起“连心桥”,及时在群里向亲属反馈老人在院情况,经常陪伴老人跟亲属视频连线拉家常,舒缓他们内心的牵挂,确保疫情期间隔离不隔爱。 为了守护好敬老院这个“大家”,黄沛瑜不得不暂时放下自己的“小家”。敬老院封闭期间,9岁的女儿无数次打来视频电话哭喊着想妈妈,但黄沛瑜只能强忍泪水,在安抚好女儿情绪后,带着不舍和愧疚,转身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黄沛瑜明白,跟女儿的分离是暂时的,但是敬老院的疫情防控工作不能半点懈怠,稍有差错,将会给老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所以,她常跟同事说:“老人平安,是我最大的心愿,女儿长大后,也会理解我。” 平凡中幽微之光闪耀,磨砺中可见良知与担当。黄沛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爱心和善良生动谱写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敬老爱老赞歌,以责任和担当诠释了“真情无悔写人生,丹心一片献夕阳”的为老尊老情怀,以实际行动为构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养老服务格局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