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总结公报 > 部门工作报告

市水利局2007年工作总结

信息来源:水利局 发布日期:2008年01月17日

  2007年,市水利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做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等各项工作,开展“平安水利”建设,全面推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先后获得“2007年度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先进单位(一等奖)”、“广东省水利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水利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度中山市行政审批事项上网先进部门”、“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先进单位”、“中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2007年全市水利工作情况
  (一)防汛减灾开创了新局面。2007年我市汛情平稳,全年全市累计降雨量为1545.6毫米,与多年同期相比减少近2成。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约为1445毫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95%,仅6月份降雨量就达534.3毫米,暴雨、短时强降雨、强雷暴、局部雷雨大风天气接连不断,雨强大、时间集中,6月12日沙溪出现99.8毫米的全年最大1小时降雨量,雨势之强为历史罕见。6月13日17时至18时,西区出现雷雨大风,阵风达19.8米/秒,相当于8级风力。2007年影响我市的台风偏晚偏少偏弱,到8月份才先后有“帕布”、“圣帕”等台风影响到我市,但台风路径复杂多变,迂回曲折的第7号热带风暴“帕布”在我市东部沿海地区第三次正面登陆。2007年我市未出现超警戒水位的洪水,莺哥咀水位站全年最高水位为2.88米。近年来,珠江流域连年干旱,西、北江上游来水偏少,尤其是2007年冬天珠江流域遭遇了1956年以来的历史罕见旱情,我市莺哥咀水文站水位徘徊在-0.61~1.26米的历史低位,珠江河口咸潮上溯加剧。我市山塘水库蓄水量偏少,至2007年12月底总蓄水量为3750万立方米,较2006年同期少16%,防咸抗旱形势较为严峻。
  面对突发性的极端气候灾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市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市水利部门积极推进防汛抗旱工作“两个转变”,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积极加强洪水管理,拓宽抗旱领域,周密部署,科学参谋,全力防控。组织200多名防汛责任人及技术责任人参加防汛抢险技术培训,增强防汛首长对三防抢险的认识,提升全市防汛抗旱协调指挥决策水平和艺术,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处置能力;编制《中山市防台风、暴雨、洪水减灾避险台帐》,细化监测、预警、预报、撤退等措施,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逐宗落实长江水库及坝高超过15米共18宗水库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不断完善三防预案体系建设;组建250人的防汛抢险轻舟机动应急队,配备各类抢险运输船只62艘,承担城区、各镇区防汛抢险及协助受灾群众的撤离任务,提高全市防汛抢险的机动能力;成立防汛抢险潜水队,投入80万元配备专业的潜水设备,对水闸、船闸、堤坝等水利工程进行水下潜摸观测,处理险情;按照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要求精心准备,足额储备防汛物资,专门设立三防物资排涝抗旱抽水设备仓库,实现防汛物资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形成市镇分级储备、分级保管、分级补充、统一调度的防汛物资管理体系;针对日益严峻的防咸抗旱形势,建立健全防咸抗旱工作机制,从2007年10月1日起启动专项值班,将大涌口、东河、西河等10个咸情监测站,全禄、大丰等6个水厂的咸情以及长江水库水位、蓄水量、日供水量等信息“一日一报”至珠江防总,为珠江骨干水库应急调水压咸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支撑,并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形成北引南挡的科学蓄水防咸策略,实现咸潮期间最大限度的引淡蓄淡,保障了咸旱期间全市生产、生活用水需要。由于准备充分,落实了检查、责任、预案、物资、人员等防汛抗旱措施,实现了防、抗、抢、撤等工作主动有序,全年未启动应急响应,水利工程未出现险情,全市没有灾情发生,因咸旱造成的供水紧张局面得到有效缓解,防灾减灾成效明显。
  (二)水利工程建设迈出新步伐。2007年是我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这项全省十大民生工程能否如期在2008年完成的关键时期,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们进一步细化目标、量化任务、硬化责任,坚持质量、进度、安全和效益并重,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不断加快。一是加快前期工作。对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项目不分年度界定项目投资,能上马的立即上马,及时落实项目责任人,督促设计单位加快设计进度,对立项、设计实施统一会审,提前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优先保证前期工作费用,对单次采购预算金额在人民币10万元以下的勘测、设计、监理等服务采用协议供货采购,确保前期工作不脱节、不错位,依序按期进行。二是强化进度管理。围绕招投标、监督管理、设备采购、财务等关键环节,将任务分解到月、到旬,到单位、到具体责任人,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以月进度保季进度,以季进度保年进度,以阶段任务的完成保证总体建设目标的实现。三是严格质量管理。建立“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把懂建设、有经验的人员安排到项目法人位置上,确保项目法人对投资、进度、质量、安全履行好责任。委派1~2名责任心强、懂业务的技术人员实施工程施工“旁站式”管理,抓好施工现场管理。强化监理人员管理,监理单位监理人员驻工程现场时间必须占施工日的80%以上,不按要求到位的,按监理费的50%进行扣罚;对检查发现有3次及以上不作为的监理人员,不准其在我市范围内开展水利工程施工监理工作。选择技术力量雄厚、业绩良、信誉好的施工单位参与工程建设,要求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驻现场时间占到施工日的50%以上,不按要求到位的按中标价的5%进行扣罚,对每年有超过3次被通报存在质量问题的施工企业,取消其参与我市水利工程施工投标的资格。成立工程质量巡查小组,及时将全市水利工程质量情况通报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及水利系统各单位;成立工程质量问题处理技术专责小组,统一负责对施工质量缺陷、质量事故进行公平、公正处理;组建人员固定的工程验收小组,制定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的验收标准,由验收人员无记名投票确定工程质量等级。此外建立工程记事制度、见证送检制度、编码定期检测制度、关键工程部位质监员现场验收制度及工程监理人员记分管理制度,全方位加强对水利工程质量的监管,消除工程质量监管死角。
  2007年我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规模大、进度快、质量好,全年组织开展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67宗,完成投资3.2亿元,计划新建或重建的11宗水闸泵站工程已完成9宗,89.9公里的干堤达标加固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并完成电排技改39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4宗,已验收单元工程合格率都达到100%,优良率达80%以上。其中张家边联围、民三联围已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总体工程量,中顺大围中山段达标加固工程已完成总体工程量的80%,中珠联围完成总体工程量的60%;五乡联围完成总体工程量的90%。西河水闸重建工程已累计投入5000万元,完成“三通一平”工程建设,正在开展主体工程施工;投资2800万元的东凤四埒东泵站及水闸工程已完成土建工程建设,正在安装泵组等机电设备;三角头围水闸重建工程、黄圃后岗水闸、下浪水闸、民众上浪水闸等一批重点工程已基本完成,部分已通过验收。马角、灯笼、铺锦水闸重建工程进展顺利。
  (三)水资源管理呈现新成效。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我们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在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配置,成效显著。首先,夯实了水资源管理基础。完成《中山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修改完善及报批工作,组织开展《中山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中山市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两项规划的评审及修改、完善、报批等工作,为饮用水源地保护及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水资源简报、年报、公报的编制,掌握全市水资源的发展动态。其次,强化了水资源制度建设。制订并促请市政府颁布实施《中山市水资源保护暂行规定》、《中山市水功能区划及其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水资源管理。对日取地表水5000立方米及以上、地下水1000立方米及以上、发电总装机1000千瓦及以上的新、改、扩建项目开展水资源论证,认真抓好三角镇新涌口水厂迁建工程及热电联产等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实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月报制度,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重大水污染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对全市9条主要江河、13座主要水厂、13座小(1)型以上水库开展每月一次的日常水质监测工作,不定期对全市取排水单位的污水进行监测,控制废污水排放总量,深入开展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依法查处板芙、东凤、东区等镇(区)数十宗违法取水行为,教育违法群众。第三,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成立市节水办公室,协调居民生活、工业、农业等各层面的节水管理。起草了《中山市节约用水及计划用水管理办法》、《中山市居民生活用水核算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积极推进计划用水工作和定额用水管理。开展工业企业取水计量设施安装,推广节水器具使用,指导节约用水。第四,改善生态水环境。继续对全市内河涌开展集中性、大规模、高水平整治。2007年由市镇村三级投入内河整治资金3.12亿元,整治主要河涌538.2公里,完成土方489.63万立方米、石方27.42万立方米、砼2.57万立方米。其中,计划投资4000万元的凫洲河正在开展招标工作;总投资约3000万元的坦洲联围内河整治工程已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全长180公里的河涌已整治100公里。岐江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投资1742万元,板芙庙窖水闸至西河砖厂第一、二期工程以及岐港路荔围南排灌泵站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经过整治,全市内河涌逐步恢复防洪、排涝、灌溉、景观功能,水环境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同时,抓好大型基建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加强对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加大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和治理,防止因水土流失造成对水环境的损害。此外,以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为契机,通过报纸专栏、电视电台公益广告、现场咨询、有奖征文、专题文艺晚会、宣传手册等形式,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活动,唤起社会各界关心水、珍惜水、保护水的意识。
  (四)水利改革取得新突破。针对管理工作中存在重建轻管、随意性强、人为因素影响大等弊端,积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结合实际认真整改,逐步将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不断强化水利管理工作,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一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理顺水管单位名称不一、职责不清、人员无编制、经费不落实等影响水利发展的弊端,逐步建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东升镇投入60万元将14.5公里的堤围全部交由物业公司管理,真正实现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新亮点。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省级验收的单位,并于2007年9月11日在我市召开了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暨再动员大会。我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得到水利部主要领导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将我市的做法向全国、全省水利系统推广。
  二是水政监察机构得到完善。2007年7月,经市编委研究并报市委常委同意,撤销镇区(堤围、水库)水政监察中队,重新组建市水政监察支队,核定人员编制60人,下设办公室、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等内设机构,实行全市水政统一执法。市水政监察机构改革是我市水行政执法的一个新起点,实现全市水利系统行政处罚权、监督检查权、规费征收权的统一,确立水政监察一支队伍对外执法的格局,结束长期以来多头执法、分散执法、执法不到位的局面,进一步推动水行政高效执法,保障水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三是水行政管理进一步规范。制定《中山市水利局工作规则》,建立健全领导工作、会议运作、公文处理、政务公开、督查督办、对外接待和公务活动、请示报告等制度,推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重新修订编印了《中山市水利局办事指南》,规范日常事项办理。制定《水行政执法巡查制度》,改进执法程序、执法方式和调查取证方式,提高行政执法办案水平。进一步核准界定了我局行政职权,最终确认行政处罚86项、行政许可20项、行政强制26项、行政征收5项、行政裁决1项及其他具体行政行为2项,行政职权公开透明,并从实体和程序上规范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案件办理,逐步建立行为规范、程序严密、运行公开、结果公正、监督有力的水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和长效监管机制 。所有水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网上审批,是全市首批全面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的单位之一。规范河道管理,严格河道管理范围临时堆放、采砂许可及涉水、涉堤项目建设,全年共清拆违法涉水建筑386宗60000多平方米,查处违法采砂船4艘,现场纠正违法行为63起,处罚金额达4.5万元,各类水事案件较上一年同期明显减少,水事秩序显著好转。规范收费行为,实现收费依据、收费对象、收费标准“四公开”,全年收取水资源费612万元、河道采砂管理费96万元。
  四是水利信息化有效推进。完善水利(三防)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扩充系统功能,优化系统配置,卫星影像图重载时间由原来的8秒缩短到3秒以内;完成水利(三防)综合数据库资料整编第一期工作,共收集数据101万条、工程图纸496张、相片4050张,并录入数据库,充实系统查询内容。完成长约22分钟的防洪风险仿真系统建设,提高防范洪水风险的意识。改造三防水文室及中心机房,显著提高抗干扰能力,提高设备安全运行环境。上述系统于2007年9月份通过由省市专家组成的验收小组的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建成南头低沙泵站、民众田基沙水闸等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工情预警和监控自动化。开展中顺大围闸群调度系统可行性研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探索中顺大围水利工程联合控制和科学调度的模式。逐步推开水质、水资源、水保监测等信息系统的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水资源、水土保持工作效率,推动经验水利向科学水利转变。
  (五)文明建设获得新进步。首先,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在强化组织措施上、领会精神实质上、理论联系实际上、营造学习氛围上下功夫,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将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谋划水利建设、促进水利发展、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查”、“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主题教育、纪律教育学习月等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文件、专题讲座、观看电教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形式,推进廉政教育。其次,组织建设成效明显。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健全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以“班子建设好、工作业绩好、群众评价好”的“三好”活动为目标,理论武装不断强化,党建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不断深入,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举办了一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发展了8名党员,充实了党员队伍。招聘了4名机关雇员,强大了水利队伍。对市属水利系统5个事业单位中层领导职位进行第二次竞争上岗,严格按照职位公布、公开报名、资格确认、笔试、面试、民主测评、党委评鉴、任前公示、签订聘用合同等程序,17名新任中层领导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进一步形成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材用人机制,科学合理使用人才,提高市属水利系统中层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第三,政务服务显著增强。高度重视以文辅政,全年共有180篇政务信息被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省水利厅及市委、市政府采用,《中山市建立多元化的水利投融资机制促进水利发展》、《中山市率先在全省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等5篇信息被省领导批示,《中山市五项措施推进平安水利建设》被张德江、黄华华、黄龙云、肖志恒、钟阳胜、李容根等省领导传阅,并被李容根副省长批示。构建多渠道、多途径、多媒体的宣传格局,在中山水利网站发布信息1200多条,访问量达15万人次,水利网站在市政府部门网站综合评比中获得综合评分第一名。有300多条宣传信息被水利部网站、中国水利网站、南方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采用。紧扣中心先后开展了生态水利、平安水利及水利现代化建设等专题调研,有3篇调研报告被市采用,为市领导提供了许多有价值、有深度的意见和建议。抓住决策督查、领导批办事项督办、督查调研及督查反馈四个重点,“督则必办,办则必果”,顺利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内河整治、水资源管理等市委、市政府及局领导交办的督办事项。窗口服务能力增强,全年收发文,无大的差错和延误,办文、办会、办事更加规范科学。11件建议提案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第四, 队伍培训力度加大。制定水利系统职工教育计划,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抓好水利专业中专、大专及本科班150多人的在职学历教育,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举办水利工程、防汛抢险技术、水政监察执法、政务信息、水法知识、电排司机手等8期培训班,培训近千人次,选送80多人参加省以上培训班,分批安排基层水利单位50多名技术骨干到局机关跟班学习。争取市财政对水利行业职工技能竞赛级培训考核的补贴,提高了职工参加培训考核的积极性,举办闸门运行、河道修防、渠道维护、泵站运行等四个工种的竞赛及培训考核,有220多名职工参加了技能鉴定考核,创历史参加人数之最,实现水利一线技术工人100%持证上岗。发挥水利学会的作用,开展水利科普活动、送科技下乡活动,努力解决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技术难点,成功解决西河水闸重建工程基础处理和大堤沉降处理等施工难题,节省了工程建设资金。第五,单位和谐氛围进一步浓厚。进一步强化资金管理,确保水利资金的安全和高效使用。干部职工及其家属的医疗、福利、教育、生活都按政策得到了落实。依规按期发放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款。抓好阜沙镇阜东村的驻村联系点工作,排查解决突出问题11宗,落实扶持资金290万元,确保驻村稳定,促进驻村经济发展。同时开展了慈善万人行捐款5.59万元、慰问水利困难职工等活动,弘扬“博爱”精神。《水利志》正式出版发行。车辆管理合理有效。2007年,市属水利系统实现无泄密、无群访、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无安全责任事故、无违法使用资金,机关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二、存在问题
  虽然一年来全市水利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好评,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存在;应对灾害能力尚待加强;推进水利改革和创新的力度还不够;水行政执法经费欠缺、执法工具不足;基层水利队伍的政策水平、执法水平、知识结构等难以适应水利现代化的要求;查处非法取水的力度需要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有待深入;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尚需加快;涉水涉堤建筑物瞒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水事政策调研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总体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差距,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