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总结公报 > 部门工作报告

市人事局(编委办)2007年工作总结

信息来源:人事局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25日

  2007年,我局(编委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山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和中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精神,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执行国家、省人事编制部门的政策法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围绕管理、完善、提高,立足创新和发展,不断推进我市人事人才编制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规范了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
  1、稳妥推进公务员登记和工资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按照实施方案和有关政策,稳妥推进公务员登记和工资制度改革。这项改革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我们一方面认真钻研政策,另一方面提前做好调查摸底和研究改革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和制订出切合中山实际的方案,确保了改革有计划、有步骤、稳步地推进。目前,完成了七类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及群众团体机关工作人员登记工作,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登记已基本完成。完成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共32523名在职人员和10148名离退休人员工资套改工作。草拟了《中山市规范国家公务员津贴补贴实施方案》和《中山市市直机关国家公务员规范津贴补贴实施办法》。完成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册人员的基本信息采集和核对工作,加强了宏观综合计划管理。
  2、推进了制度建设。举办了第二期公务员面试考官培训班,培训考官220名,充实了我市考官队伍,完善了面试考官持证上岗制度。组织我市13个单位和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上半年共招录职位150个,报考人数1655人。对全市36981人进行了2006年年度考核工作。会同市委组织部出台了《关于中山市镇区机关从农村干部中招聘雇员工作的实施方案》,全年组织了我市部分机关和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367名雇员。
  3、加强了公务员培训教育。抓好公务员四类培训,共举办公务员培训班101期,参加培训11000多人次。与市委组织部在香港大学举办了1期领导干部公共管理知识专题研修班,53名市直机关人事(政工)科长和镇区副书记或组织委员参加了培训。在广州市举办了1期全市人事干部业务培训班,共108人参加。开展了行政机关公务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全员培训,组织全市63个市直行政机关单位和镇区的8500多名公务员参加了学习并进行了由省统一命题的考试。举办了《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能力》及《沟通与协调》专题讲座,600多名公务员参加了培训。举办了1期军转干部培训班,参加培训39人。开展了公务员学位教育,委托华南师范大学在我市设立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班教学点,40名公务员经全国联考合格已经入学。
  (二)优化人才环境,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
  1、创新了人才政策。一是颁布了留学人员和外国籍人才政策。继去年出台了国内人才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后,今年,又制定了《关于鼓励留学人员和外国籍人才来中山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这是我市落实“人才强市”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为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我局还制定了《中山市留学人员和外国籍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山市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办法》、《留学人员入户办事指南》等配套政策措施,同时,成立了留学人员和外国籍人才服务工作站和 “中山市留学人员创业园(火炬区园区)”。二是制定人才考核激励政策。出台了《中山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考核管理办法》及《中山市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考核办法》,草拟了《中山市重才爱才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奖励办法》、《中山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办法》等。
  2、加大了人才引进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人才引进政策,对工业强优企业、装备制造业急需引进的人才和东部开发、组团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继续采取超常规方式引进。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48599人,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其中,办理干部调入1027人(按学历分博士10人,硕士66人,本科737人,大专及以下217人),办理人事代理2056人,受理非国家干部身份的市外人才入户29人,为16人办理了《聘用人才工作证》。受理11家单位申请使用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2宗,为22名新引进我市的高层次人才发放安家补贴共73.5万元,工资外津贴共18.1万元。进一步营造了我市引进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3、加强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了人才状况调研。向省推荐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劳汉生教授等7名同志为2007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候选人。二是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协助市中医院、中智集团、明阳电器等单位创造条件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发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项经费76.2万元。三是强化职称工作管理。完成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普查、换证及建库工作;审核、推荐组织高、中、初级专业职称评审3453人;共审核了3385人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对2456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进行了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受理审核和组织40个专业17929人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执业资格考试的报名工作,组织了2916人参加的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及职称外语等级考试,组织了278场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四是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组织了20名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到墨尔本大学学习,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开拓了新的渠道;协助有关单位组织开办了29个高新技术研修班;组织了公修课培训班7期,1368人参加了培训考核。启动了网上培训工作。
  4、加大了人才工作宣传力度。一是举办以“人才保障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城市论坛”,就我市目前人才资源现状、保障人才的政策和做法等话题与市民面对面交流、探讨。还参与了中山广播电视台“加强人才服务、凝聚八方贤能”的行风直播室活动。二是在全市工资制度改革会议上,由市领导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颁发奖金,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余元龙、全观友的先进事迹,扩大特津专家的影响力。
  5、做好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我局印发了《中山市2007年普通高等(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明确了思路,提出了要求。组织举办了两场以毕业生就业和两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题的大型专场招聘会,参会单位1490家次,提供岗位11580个,入场人数46500人次。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接收和服务工作,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全市接收大中专毕业生6118人,其中博士19人、硕士230人、本科2103人、大专2693人、中专1073人。还积极探索中山体校毕业生安置的新路子,发动和组织体校毕业生参加高考,39人参加考试全部被高校录取并参加了大学学习。通过学习,拓宽体校毕业生的就业面。
  6、推进了“三个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制订了实施“三个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案,培育一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一批农业示范点、农业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3月中旬在黄圃镇召开了现场会,确定黄圃镇为示范镇,在黄圃、三角、板芙、民众、南朗、港口、阜沙镇创办示范区15个、示范户110户,还深入基层,协助所在镇积极组织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下拨38.2万元经费对70户农村示范户进行了重点扶持,推进“三个一批”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7、加强了人才市场培育和监管工作。新批准成立了“广东邮电人才服务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中山市众智人才派遣服务有限公司”和“中山市唐人商务科技有限公司”三家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壮大了我市人才中介服务队伍。对符合年检要求的8家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进行了年检,确保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在良好的情况下运营。对我局监管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进行了五次全面的消防安全专项检查,会同市公安局和市工商局对12家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了一次全面的打击传销专项检查行动。通过对人才市场进行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行为,促进人才市场健康发展。全市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全年共举办人才招聘会294场,参会单位15278家次。
  (三)调整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1、认真学习贯彻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法规。年初,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及中编办、监察部《关于印发<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等3个有关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法规文件相继出台后,我们及时举办由全市各单位130多名组织人事干部参加的培训班,全面学习贯彻三个规范性文件。同时通过在人事信息网公布文件、向市直机关和镇区派发文件汇编的小册子、开通12310投诉电话、在行政机构编制管理科加挂监督检查科的牌子等形式,加大了宣传和监督力度。
  2、开展了镇区机构改革调研。为做好新一轮镇区机构改革准备,探索建立职能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管理到位、服务完善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年上半年,市人事局、编委办组成4个调研组分别到24个镇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镇区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市直部门派驻镇区机构在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听取了镇区相关负责人对下一步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和初步改革方案,为进一步合理科学确定镇区政府职能和下一轮的乡镇机构改革做好充分的准备。
  3、调整规范了有关行政管理机构。完成了我市兽医管理体制和镇区环保管理体制改革,为加强兽医和环保管理执法提供组织机构保障。成立了市劳动仲裁院和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加强了劳动执法工作,健全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成立了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提高了我市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成立了中山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进一步加强了市政府驻北京的联络等有关工作。整合组建了市交通发展集团和市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新型的管理体制。成立了中共中山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镇区也相应成立了机构,进一步加强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同时在市外事局加挂市港澳事务局牌子,对市直党政群机关人员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增设基层法院、检察院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4、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依法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实施,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开展了2006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检验工作,全市纳入2006年度法人年检范围的680多家事业单位已全部完成年检工作,年检率达100%。及时办理了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24家,变更登记343家,注销登记5家。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开展的需要,深入有关单位调研,新设立了市装备制造业科技中心等一批事业单位,并解决了有关事业单位人员紧缺的编制问题。
  (四)认真落实经常性工作,着力建设和谐人事。
  1、推进人事法制建设,促进社会稳定。积极做好人事系统“五五”普法教育工作,成立了普法领导小组,印发了《中山市人事编制系统“五五”普法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普法教育工作。做好全市事业单位人员的鉴证工作和机关雇员制的鉴证工作,为31个单位共241人进行了合同鉴证和19个单位共78人进行了雇员鉴证。及时调解处理人事争议案件,全年共受理涉及人事争议的来信38件,来访56批107人次,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政府部门的信誉,消除了不稳定因素。建立了人事争议仲裁员法律顾问制度,聘请了12名仲裁员和5名兼职仲裁员以及4名法律顾问,完善了人事仲裁工作制度。建立了人事编制工作义务监督员制度,为加强人事编制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政风建设,强化人事编制工作的制约和监督,聘任了15名来自人大、政协、纪委、机关和卫生、教育等单位的公务员、政工人事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民主人士为义务监督员。
  2、认真做好军转干部和随军家属的安置工作及工资福利工作。安置军转干部46名和符合随军条件的家属13名。认真落实解困政策,确保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按时足额发放,解决了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的再就业问题。全年全市600多名企业军转干部没有发生越级上访及其他群体性事件。同时,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经常性工资福利和干部退休管理工作。共为1438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晋升变动了工资,为712名新吸收录(聘)用人员确定了工资,为633名转正定级的大中专毕业生确定了定级工资,为18302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正常晋升了工资档次(级别)变动工资,为445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办理退休手续等。
  3、加强本局干部队伍建设。先后选送四批中层以上干部共10人分别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行政管理经验。对新提拔任用的5名干部,开展专门教育培训,并由局长、副局长亲自授课,使新提拔任用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从9月份起分批选派35岁以下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到基层实践锻练,加强了青年干部的培养。同时,加强了局后备干部的培养。
  局党组和党支部着力抓好党建工作,结合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心组学习、专题学习,开展勤政、廉政教育和党风党纪教育,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定期举办各项活动,增强了全局干部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