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 > 期刊选摘

《政务动态》--〔2013〕第19期(总第1157期)

信息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12日

市人社局多措并举全力保障企业用工需求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春节前后,市人社局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全市用工形势,力争3月底前实现企业用工基本平衡,保障经济发展需求。节后我市迎来企业用工高峰,据统计,全市企业缺工约6.05万人,环比上升10%;其中普工需求4.94万人,环比上升6%;技能型人才需求0.84万人,环比上升23%。全市异地务工人员节前返乡46.4万人,占在我市异地务工人员总数的40%;截至2月24日返岗约42万人,返岗率为90%,预计总返岗率可达95%。
  一、未雨绸缪,积极应对节后用工高峰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2013年1月启动节后用工应对方案,成立“三春行动”(春运、春风行动、春暖南粤)工作领导组,全面部署有关工作。2月17日,杨文龙副市长深入走访了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点及车站招聘点,再次召集市人社局等专题研究,提出解决用工问题的具体措施,保障用工高峰期就业形势稳定。
  (二)摸准情况,尽早谋划。节前深入企业、异地务工人员聚居地开展情况摸查,建立动态跟踪、流动监控和定时申报制度,摸清返乡返岗异地务工人员数量、技能结构、流向、原因和节后就业意向。对大洋电机公司等500家重点企业用工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走访用工较多的镇区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春节企业用工需求的各项措施。
  二、抓住关键,确保用工和就业形势稳定
  (一)抓稳定。一是用感情留人。春节前杨文龙副市长带队前往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留守异地务工人员慰问活动,并指导企业全力稳定员工队伍。二是维护异地务工人员正当权益,指导经营困难企业为员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三是开展查处非法中介专项行动,确保劳动力市场平稳有序。
  (二)抓引导。广泛宣传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就业、公共服务等优惠政策。安排各镇区开展节后2个月内劳动力需求调查,重点筛选我市当前产业升级调整所需的技能人才岗位信息。汇总印制“春风卡”10万份,通过基层人社平台、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市内外媒体和外省市驻中山劳务办事机构、中山驻外劳务工作站等宣传阵地,引导劳动力节后有序进入我市求职就业。
  (三)抓服务。一是设立求职就业服务点,为异地务工人员提供咨询指导服务。设立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点13个,提供招聘、就业、维权、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设点首日共举办招聘会6场,参会企业150家,发布岗位信息5200多个,入场求职1.3万人次,达成意向3000多人。二是加强对企业走访指导。组织5个调研组走访全市60家用工较多的企业,为企业提供面对面指导。
  三、多措并举,尽力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一)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举办和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招聘会。积极发动企业外出招聘。2月15-20日,组织我市300多家用工量较大的企业参加市外招聘会15场。向人力资源密集地区发布我市用工需求状况。2月23日至3月10日,市内将举办公益性大型招聘会5场。
  (二)加强引进和培养并举,保障人力资源稳定供给。一是发挥本地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等阵地作用,鼓励学生就业创业。二是利用高校人才培养引进平台,加强与湖北大学等签约高校沟通,邀请国内20所重点高校参加3•28人才对口洽谈,引进紧缺专业大学毕业生。三是利用好广西11所技工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组织企业、镇区实地引进技能人才。四是发挥韶关、阳江等13家驻外劳务工作站作用,积极与外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系。建立定期交流岗位需求信息制度,引进我市企业急需的人力资源。
  四、注重实效,认真谋划下阶段工作
  (一)加强宣传,落实政策。一是全面畅通各类企业获取用工信息渠道。组织企业外出招工期间,挑选当地户籍的员工介绍中山人才政策和用工环境,加强宣传实效。统一制作中山用工环境推介片,通过外省市驻中山劳务工作站在当地滚动播出,扩大中山影响力。二是落实好高技能人才入户、技能人才引进补贴、“1+20”人才政策等,加强检查监督。
  (二)加强合作,保障劳动力供给。按照“当地人管当地人”思路,通过政府间合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强外地驻中山人力资源工作站建设,协助做好用工、调处纠纷等工作。加强与内地人社部门、技工教育机构沟通,按定点、定岗、定量和定单式的“四定”要求组织劳务输入,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三)改善环境,吸引异地员工。一是比照周边地区工资水平,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落实我市最低工资标准调升工作。二是加大劳动监察力度。日常监察和用工大检查相结合,依法查处不签订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三是统一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介绍机构规范化管理,营造公平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环境。
  (四)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从业人员基本技能要求,实行定向培训。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