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 > 期刊选摘

《政务动态》--〔2012〕第27期(总第996期)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2年03月01日

东凤镇实施“12345”工程提升文化软实力
(东凤镇党政办)

  近年来,东凤镇积极实施“一条主线、两大抓手、三支队伍、四个平台、五大品牌”的“12345”工程,着力推进“文化强镇”战略,取得较好成效。5年来共获市级以上文艺奖励320多项,东凤“五人飞艇赛”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坚持一条主线,坚定“文化强镇”目标
  按照市委书记薛晓峰提出的“以法治市、以德立市、以文强市”发展目标要求,坚持把服务地区发展、统筹改善民生、建设文化强镇作为文化工作的主线,引领全镇新一轮文化整合和突破。将“文化强镇”目标纳入全镇“十二五”发展规划,紧紧抓住五年“全民修身活动”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通过公共文化惠民、文化创新驱动,辐射带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落实两大抓手,营造“文化共建”氛围
  做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基地两手抓,推动全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每年财政预算和社会捐助经费超过400万元,重点加强农家书屋、老人活动中心、休闲公园、健身场所的建设管理,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发挥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刊和校园网的作用,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利用板报、橱窗、走廊等载体,鼓励学生创作和展示文化作品。二是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成立全市首个由民营企业设立的文化产业基地(星达集团汉莎文化产业基地),作为传播高雅艺术文化、汇集高端艺术人才的产业载体。该基地分为艺术园区、创意园区、商业文化区、展示发布区和配套服务区。支持印刷企业健康发展,着力将印刷产业打造成为该镇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新亮点。
  三、建强三支队伍,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致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抓好文化系统队伍建设。抓好学习与培训,鼓励宣传文化干部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目前镇文化中心有文化干部及管理人员9人,当中8人为大专以上学历,2人入选市“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二是抓好村(社区)宣传支委、农家书屋及文化室管理员、农村文体协管员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农家书屋管理员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三是抓好民间文化队伍建设。发挥文化志愿者、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作用,把文化专(兼)职队伍培养成多才多艺的文化专业人员。全镇拥有民间文化工作者30人。
  四、搭建四个平台,传扬“文化育人”理念
  大力打造“四大文化平台”,促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一是打造刊物平台。创办《东凤宣传》、《人文东凤》和《东凤党建》等刊物,定期刊登各类文学创作作品,传播优秀原创文学,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二是打造书香平台。向群众免费开放各村、社区的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室,提供科技、法律、医疗健康等书籍,为群众创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其中同安村农家书屋入选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三是打造文化场所平台。投资2000万元建成占地8万平方米的文体广场,斥资1.5亿元建设占地1.8万平方米的文体艺术中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四是打造文化网站及有线电视平台。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有线电视,开设文化专栏,播放文化宣传短片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类创业致富信息,为群众提供多方面服务。
  五、培育五大品牌,擦亮“东凤文化”名片
  结合村镇特点因地制宜构建五大特色文化品牌。一是培育“本土特色”文化品牌。东凤“五人飞艇赛”项目于2011年11月成功申报成为省级非遗名录。镇建立了五人飞艇传习所,构建“项目-传承人-基地”的保护模式。镇曲艺团成功入选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30多场次。推动建设音乐等10个协会,支持各协会开展群众文体活动,5年来共获市级以上文艺奖励320多项。二是培育“休闲广场”文化品牌。每年在镇影剧院广场等场所开展文体活动1000多次,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打造广场文化,提升文化品位。三是培育企业文化品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东凤镇“小家电文化”、顶固“创意企业文化”等特色企业文化。四是培育生态文化品牌。共投入9850万元,完成绿化面积37800平方米,“四旁绿化”工作初见成效。五是培育“慈善”文化品牌。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宗旨,积极培育具有东凤特色的“慈善”文化品牌。以“建设东凤新医院”为主题的公益筹款达9000万元,捐款总数名列全市镇区之最;今年以“筹建凤鸣小学”为主题的公益筹款已达2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