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现将部分扶贫工作组的措施成效选编如下,供参阅。
火炬区“四项”措施落实扶贫工作。火炬开发区、市教育局、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联合工作组对口帮扶陆丰市甲西镇8个贫困村,共投入帮扶资金4066万元。今年8个贫困村村均集体收入将超过5万元,户纯收入将超过5000元。主要措施:一是产业扶贫。共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56个。抓龙头项目建设,投入资金830万元建设甲西镇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项目,预计建成后年收入超50万元,8个贫困村每年可增加收入超5万元。抓“一村一基地”建设,投入640万元建设股份制养鸡场、养猪场、鱼鸭养殖基地等18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收入近600万元,确保贫困户全部实现稳中脱贫。二是安居扶贫。8个村通硬底化道路428.25公里,解决126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受益农田达6805亩,解决饮水安全6701户。纳入低保136户,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帮助建设文化卫生设施60宗。三是就业扶贫。共举办劳动技能培训5183人次,通过培训实现劳务输出1313人。火炬区每年投入140多万元对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进行补助,每户补助1-2人,每人每年补助600元。四是助学扶贫。鼓励贫困户子女入读我市普高、中职学校。通过“两免一补”即免书本费、学杂费,补助每人每年4000元生活费的政策,帮助22个贫困户子女就读我市普高学校。 (火炬区管委办)
东凤镇扎实推进扶贫工作。东凤镇、市文广新局和市供销社联合工作组对口帮扶陆河县上护镇苏坑村、护径村和东坑镇共光村、福新村,共投入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四村集体平均年收入超过8万元,贫困户年平均纯收入达6000元。主要做法:一是建基地,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建立护径村“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园”、苏坑村“贡柑基地”、共光村“青梅基地”和福新村“油茶-松树套种基地”等七大农业产业基地,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产业带动战略,投资30多万元建设青梅腌制加工厂。发动农户在基地复套间种短期作物,提高土地产出率。二是惠农户,拓宽造血式扶贫路径。向贫困户免费发放种苗,给予一定化肥、农药等农资经费补助。围绕贫困村产业开发项目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服务,共开办劳动技能培训班7场,培训1400多人次,印发资料近万份,劳务输出500多人。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覆盖419户贫困户,共2507名贫困人员。筹集住房改造专款63.5万元,资助127户困难户新建或改造房屋。三是重民生,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投入约36万元,完善四村学校教育教学设备。投入105万余元,实现四村近15公里农路硬底化,带动社会引资超100万元。改善四村生产条件及公共卫生设施,推进农桥、农田水利、农田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东凤镇党政办)
沙溪镇推进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沙溪镇、市住建局、市流管办联合工作组对口帮扶陆丰市内湖镇三陂和赤岭两村,共落实和带动帮扶资金1480多万元,两村贫困户年人均收入预计达5236元,438户贫困户全部稳定增收脱贫,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主要做法:一是领导高度重视,责任落实到位。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该镇党政领导成员多次带队到内湖镇现场办公,检查、督导和开展帮扶工作。派出分管领导和9名青年骨干全脱产常驻村开展工作,确保人员到位。镇党委会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会议,保障帮扶资金到位。二是深入调研,项目落实可行。深入两村开展调研,制定贫困户“一户一法”的帮扶措施,研究制定脱贫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引导村民利用闲置地资源发展牲畜养殖业实现创收脱贫。以发展养殖业为中心,规划增收工程、安居工程等7大工程,设计发展养殖、劳务输出等16个具体帮扶项目。邀请中山和陆丰两市农业局领导和技术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帮扶项目的可行性,确保帮扶项目的科学性。三是帮扶到位,推进项目成效明显。投入80多万元兴办三陂村集体生猪养殖场,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投入75万元兴办赤岭村集体黄牛养殖场,每年可为集体增收30多万元。投入100多万元帮扶两村共91户贫困户进行住房改造。在三陂村投入30万元建成120亩青皮冬瓜种植示范基地和100亩农业123工程示范基地,在赤岭村投入28万元建成100亩优质玉米种植示范基地和50亩农业123工程示范基地。多方筹资近400万元,建设两村硬底化村道5.8公里。投入帮扶资金80万元,帮助两村建设村内公共卫生设施,改善村容村貌。 (沙溪镇党政办)
阜沙镇积极开展扶贫工作。阜沙镇对口帮扶陆丰县联安镇田心村和梅陇镇东风村,预计今年两村集体收入可增长15万元以上,贫困户人均增收2500元,基本实现脱贫目标。主要措施:一是因地制宜,以“基地+项目”促村集体经济发展。在田心村投入50万元租用贫困户连片110亩农田,建设“有机水稻-地瓜-马铃薯”三造轮作种植示范基地,预计该村每年可收入10万元以上。发展优质项目,投入50万元帮助东风村入股该镇自来水公司,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4.5万元以上。二是加大投入,以“点+面”促民生环境改善。累计投入190万元,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完善帮扶村基础设施。投入165万元在两村建设排水渠、堵水陂、水闸等水利基础设施,受益面积约6200亩,预计每亩可增收500元以上。投入50万元为东风村铺设6.87公里长的自来水管网工程,解决该村1827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住房改造和种养补助帮扶力度,对需重建的住房,每间增加补贴5000元,投入14.3万元发放种养补助。加大医疗、就业帮扶力度,帮助贫困户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出台就业扶持政策,已落实补贴41.06万元。三是加强管理,以“规范+创新”促扶贫工作效能提升。规范管理制度,建立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制度,并做到上墙公示。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推进当地村“两委”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工作方法,定期与当地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听取工作意见。聘请土壤专家到当地考察,研究确定“一村一基地”适合种植产品和管理模式。 (阜沙镇党政办)
市地税局坚持“四轮驱动”确保扶贫实效。市地税局对口帮扶汕尾市海丰县公平镇青围村、平新村,采取“四轮驱动”帮扶策略,取得良好成效。主要措施:一是驱动村委基层党建能力和发展集体经济“车轮”。先后投入资金发展两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4个,实现村集体年收入超12万元。通过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带动整条村,为村中党建工作和今后发展打下基础。二是驱动富民和公益事业工程“车轮”。投入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灌溉工程、村容村貌公共设施建设,惠及两村村民,平衡贫困农户和非贫困农户之间的关系,受到两村村民的理解和拥护。三是驱动贫困农户脱贫和安居工程“车轮”。投入资金用于两村共160户贫困农户“一户一策”脱贫,及10户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安居工程。四是驱动新时期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活动“车轮”。投入资金支持村委购置图书丰富文化休闲活动。支持贫困农户子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学业,对13户非贫困户进行慰问。重点培训脱贫致富生产能手,进行耕作和养殖方面技术培训。 (市地税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