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区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火炬开发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开发区,拥有七大国家级基地,进驻园区的世界500强企业近20家,大型央企17家,各项经济指标居全省开发区前三位,出口创汇位居全国十强。近年来,火炬开发区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成效显著。2010年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为0.85亿元/公顷,产出强度为3.40亿元/公顷,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为3.33亿元/公顷。至2009年底,该区评价范围内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土地开发率达83.75%。近日国土资源部通报《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情况》,该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22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居第40位,在全省2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列第7位。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在总体规划指导下,该区对土地消耗制订集约化利用的方案计划,明确规定产业发展方向和特色。以临海工业园为例,作为区内重点龙头,产业转移最前沿的试点,园内临海装备制造业基地拥有快速陆运、江海联运和出海港口,重点发展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节能设备与新能源、成套装备制造等产业,成为中船、中机、中铁、中集、国电等十余家大型央企的聚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初具雏形。
(二)从严控制,创新模式。严格按照土地集约利用要求,以用途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大为根本原则,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各类建设用地,做到“惜土如金、尽善其用”。从源头上把好集约用地关,加强用地预审,实行建设用地全程监管,明确开发土地进度,避免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加强投资项目筛选工作,重点选择“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项目。2010年,该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调整项目准入评分管理办法和产业扶持办法。对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予以资金扶持。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准入项目的产业导向、投资规模、投资强度、产出和税收水平、科技含量、土地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等进行全面评价。坚持以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力,促进经济结构从传统加工制造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2010年投入科技创新资金1.2亿元,促进50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建设和投产。
(三)提升产业,梯度转移。通过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有计划地将占地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往阳西产业转移园区等,腾出土地空间发展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集约利用程度高的产业。2010年新引进项目89个,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15个,实际利用区外境内资金19.53亿元、外资1.78亿美元。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佳能、中铁、广机海事重工、中泽重工、中铁大桥局等项目已投产。
下一阶段,火炬开发区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率先加快转型升级的目标,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规范用地结构布局,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着力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千方百计盘活存量土地,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着力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严格土地执法监察,使土地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利用;着力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构建节约集约长效机制,继续争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排头兵。 (市国土资源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