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以来,我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通过抓责任、提认识,抓投入、促项目,抓产业、建基地,抓平台、建队伍等措施,全力推进帮扶工作开展,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部分镇区扶贫“双到”工作措施选编如下,供参阅。
坦洲镇“123”粮食工程示范基地超级稻喜获丰收。去年下半年,坦洲镇联合工作组率先以土地反承包模式,投入60万元,租用贫困户连片100亩农田,建成“123”粮食工程示范基地。基地由联合工作组全额出资,由联合工作组、城东镇政府和炎围村三方共同经营,共同管理,通过传、帮、带让当地村干部和农户掌握先进种植技术。该基地按照“粟—稻—薯”模式实行水旱轮作,早春种玉米、夏秋种超级水稻、冬种马铃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水旱轮作方式有效切断病虫害传播,形成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模式,通过该基地以点带面,带动全体贫困户发展高效农业。预期该基地玉米每亩收入约2000元、水稻每亩收入约1000元、冬种马铃薯每亩收入约5000元,三造合计每亩收入约8000元,是过去每年种两造水稻收入5倍以上。近日,该示范基地种植的100亩超级稻正式收割,经测产评估,稻谷亩产约500公斤,总产量约45吨。加上去年底冬种马铃薯获得成功,农民积极性高涨,该示范基地已辐射带动炎围村包括全体贫困户在内的500多户农户、2000亩农田仿效该模式发展效益农业,效果十分理想,镇、村干部和贫困户非常满意。联合工作组帮助该村农户登记成立了粮食生产“123”工程种植合作社,争取发动全体贫困户和百分之五十以上非贫困户加入该合作社。这一组织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种苗供应、产品市场流通和收购等优质服务,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确保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黄圃镇产业化扶贫促户均增收2000元。黄圃镇联合工作组采取“龙头企业+示范区+基地+农户”扶贫模式,在陆丰市八万镇高塘村、上葫村建立走地鸡、淮山薯、茄子等三大产业基地,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高效种植和特色养殖,促当地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一是动员该镇千腊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政府补贴30万元),采取“公司+农户”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向资金不足、技术欠缺、经营分散的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提供养殖技术服务和兽药疫苗,统一报价回收产品。今年5月以来,该公司已分批发放走地鸡鸡苗5万只,预计10月产生经济效益,每农户可增收2000元。二是动员该镇新荣果仁食品有限公司投资80万元,在对口帮扶的高塘、上葫两村建成淮山薯种植基地,总面积220亩。预计基地淮山薯亩产可达3500—4000公斤,每亩产生效益10000-12000元。三是及时组织当地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市场+合作社+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茄瓜种植基地。安排45万元专项资金,对贫困户农药、化肥进行补贴,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等方式,完善基地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发挥网络优势帮助农户收集需求信息,主动联系大型流通公司和批发市场打开产品销路。迄今,两贫困村已落实茄瓜种植面积437.5亩,同比增加170%,直接带动贫困户300多户,辐射周围村庄种植超千亩,每亩纯收入4000-5000元。
古镇镇因地制宜建设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古镇镇联合工作组针对陆丰市甲东镇可湖村、东林村、奎湖村耕地土质差,灌溉水源缺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特点,协助当地建立起优质肉牛生产基地。投入近400万元引进优质肉牛苗1700多头,引导当地群众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养殖规模超过2000多头的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加强标准化养殖、饲料加工、疫病防治、良种繁育等体系建设,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一是精挑品种。在广泛咨询了解、听取专家意见、实地考察基础上,选取骨骼粗壮、抗病耐寒热、生长快、易饲养、好管理的优质肉牛苗免费发放给贫困户。该品种成年牛每只可达1000-1200斤,为农户带来1万多元收入。二是专业合作。引导农户组建肉牛养殖公司、专业合作社,强化社会化服务,为养殖户提供供种、培训、技术管理、免疫程序、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提高养殖专业化程度。三是科学养殖。邀请养殖专家上门为农户提供饲养指导,专门编写养殖技术手册发放给农户,推广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四是加强防疫。为每村投入2万元建立兽医工作站,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重点,配备专业兽医负责防疫技术宣传推广、疫情处理、信息搜集、兽药配送等工作,提高养殖安全性,保障农户收益。
横栏镇产业扶贫基地“第一桶金”诞生。横栏镇联合工作组有效推进“一村三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农业生态种养示范基地。今年3月以来,建设了白鹭鸭—池塘立体生态养殖基地、现代花木种植基地和优质生猪养殖示范基地等项目。白鹭鸭生态养殖项目是联合工作组投资建设的第一个产业项目,4月投入12.8万元建设1000多平方米带自动化降温系统的鸭舍,放养从中山引进的400多只白鹭鸭,养殖2400多只陆丰本地白鸭。7月下旬,基地养殖的第一批白鹭鸭已成功上市,由横栏镇农业服务中心代理销售。2400只陆丰本地白鸭以每斤5元的价格被当地收购商统一收购。白鸭养殖基地首批投资6.5万元养鸭项目为旱田村集体带来近10万元收益。面对产业扶贫基地“第一桶金”的诞生,当地干部群众喜上眉梢,积极性更高,干劲更足。基地第二批1600多只白鹭鸭苗和2500只白鸭苗已陆续进入养殖场,预计10月上市,旱田村将增加集体收入17万多元。
板芙镇扶贫开发“一村一基地”成效明显。板芙镇联合工作组因地制宜,帮扶海丰县赤石镇大安村整合土地,加强水利设施和道路硬底化建设,建设种植基地,对贫困户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指导和培训,引导96户贫困户入园种植葛薯、40户贫困户种植西番莲,发放种苗、化肥补助每户约1000元。大安村葛薯基地种植300亩,西番莲基地种植200亩,葛薯亩产量普遍达4000公斤,亩收益3800元至4200元;西番莲亩产量达4000公斤,亩产值约12000元;预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超5000元,经济收益显著。投入资金支持小漠镇旺渔村建设集鱼货码头、水产交易、餐饮为一体的水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筑总面积4100多平方米,工程总造价约400万元,首期项目今年4月开工建设。交易市场建成后可为村集体每年增加5到8万元收入,为渔民提供销售渔获的场所。
神湾镇帮扶贫困村发展特色农业。神湾镇联合工作组结合该镇种植火龙果的技术优势,引入神湾红肉火龙果品种,真正做到小投入,实现大效益。一是因地制宜推广优质火龙果。针对对口扶贫的红阳、南山、东家亚村土地资源丰富的特点,联合工作组与贫困村共同建设红阳、南山、东家亚村火龙果种植示范推广基地,三村火龙果基地建设规模达50多亩,投入资金近90万元。二是为火龙果种植户增强信心。坚持以技术支持为后盾,保证火龙果苗开花结果的信心;给予种植户对火龙果市场销售前景的信心;承包种植户与贫困村委合理分成,提高其对利益分配的信心。三是发展民生项目,全力推进扶贫工作。与三村合计投入150万元入股梅陇镇自来水公司,每村每年可获4.5万元收益。此外,大力发展一批民生项目,红阳村投入34万元建成村路1.4公里,计划投资53万元兴建该村自来水工程,目前进度过半;南山村投入15万元建设基地农路桥梁,投入10万元修建农路和维修水利设施;东家亚村投入资金75万元建设村委会办公楼、硬底化村道、基地农路等项目,各项工程有条不紊开展,进度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