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 > 期刊选摘

《政务动态》--〔2011〕第130期(总第909期)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07日

石岐区多措并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近年来,石岐区党工委、办事处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辖区实际和群众迫切需要,多措并举、大胆创新、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营造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首创困难居民贷款政府担保,帮助困难居民成功参保
    近年来,石岐区全面落实省市有关社保政策,及时为参保人员调升养老保险待遇同时,首创困难居民贷款政府担保形式,推出居民养老保险贷款方案,以“政府担保,居民借贷,银行发贷,待遇还贷”方式协助居民参保,切实为辖区困难居民解决参加养老保险的后顾之忧,得到广大群众一致认可和广泛好评。迄今,石岐区办事处拨出担保金2300多万元,为1010名困难居民提供贷款担保。同时,应165名贷款居民提前还贷要求,集中办理一次集体提前还贷业务,满足这部分居民在有生之年领取退休待遇的心愿。预计到今年11月底,845名贷款居民将陆续完成还贷。
    二、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多渠道帮助居民实现就业再就业
    石岐区是全市唯一专门成立就业办的镇区,日常工作中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就业”方针,通过提供劳动力就业信息、举办技能培训与青年创业培训班,免费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为辖区群众创造了充分就业和再就业机会。近五年,全区共举办失业人员职业技术培训班51期,2520人成功实现就业;举办就业招聘会30场,接受现场就职登记6036人,其中石岐户籍1810人。在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方面,近五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2000 万元,受惠人员近5000人次。
    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保障教育投入,加大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力度,近年来新建学校2所,撤并学校7所,扩建改建学校5所,全省一级学校达7所,市等级学校比例达100%。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和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全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通过省教育强区考核,连续多年获评全市初中教学质量一等奖,杨仙逸中学更是屡创佳绩,近十年均超额完成市下达的指标任务。
    四、创新城市管理思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强势推进
    石岐区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积极主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创建氛围。以户外公益广告、网络、电台电视台、报纸、宣传刊物、手机短信等为载体,建立全方位立体宣传网络。二是强化城市管理和绿化美化工作,整治卫生死角和各种不文明行为,有效改变辖区市容市貌。三是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拥抱文明、爱我家园、从我做起”万人签名活动和“进万家,送温暖”入户大走访活动,提升共建共创共享水平。四是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保障创建工作顺利开展。五是进一步完善创建工作督查督办和责任追究机制,把创建工作与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评结合起来,确保创建工作落实。
    五、稳步开展旧城改造,促进“城中村”健康发展
    石岐区作为中山城区首批发展地区,城中村面积大、被征土地多、原村民人数多、剩余资源相对较少。2002年石岐区在全市率先推出“村改居”改革,村改居后专门成立社区资产公司经营管理原村属资产。2008年石岐区出台《关于加快城中村建设的意见》,创造性地推出9方面工作举措,允许“城中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依法办理结业,推动社区资产公司进一步发展。
    六、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社区居务管理和服务提升明显
    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创造条件调整一批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更新一批办公设施,使社区办公、活动场地面积平均达160平方以上,办公电脑平均超过5台。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为社区购置安监巡查摩托车等硬件设备设施,使社区整体装备得到明显提升。社区居委会在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同时,大力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有效促进社区管理服务效能提升,得到辖区群众一致好评。石岐区19个社区全部被评为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迎阳社区管辖范围大、人口众多、人员复杂,城管、计生、流管管理难度大,该社区新两委班子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城管方面制定了常规管理和特殊管理两套机制,有效提升卫生管理工作水平,重点抓好计生工作队伍建设,超生现象同比下降,较好地完成各项流管工作业务。石岐区正开展和谐示范社区建设,力争近年内打造2-3个在全市起标杆或示范作用的样板社区。
    七、探索创建居民自治小区,破解老小区管理难题
    针对老小区无人管、管理难、管理经费短缺等问题,石岐区把老小区管理列入社会管理体系,着力寻求破解之道,在老区成功走出一条“居民自治管理小区”新路子,划拨创建居民自治管理小区专项启动资金175万元,建成11个居民自治管理小区,充分发挥居民小组长作用,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