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促发展 坚持创新谋升级
(大涌镇)
大涌镇根据市“两会”精神,持续打基础、上交通,积极搭建发展平台,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行新兴行业招商引资,挖掘三产发展潜力,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打造特色精品“三个适宜”的临江新城镇,着力构建人民安康的和美家园。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一)坚持抓大项目促进大发展。重点抓好科工贸改造项目、旧文化广场开发项目、小洋工业村改造项目和华泰工艺品有限公司改造项目等“三旧”改造示范工程,建设城镇面貌新亮点、三产发展新支点和经济总量新增点,以点带面推进“三旧”改造工作和旧城区“退二进三”工程。
(二)坚持抓大交通促进新优势。坚持镇内路网完善和对外通道建设的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有序推进,以交通新优势拓展城镇发展新空间。2011年,共安排各项工程28项,路桥工程主要包括葵朗路二期工程、大南公路、青岗工业园道路、凤凰路接广珠西线道路、大涌村南文塘道路等新建工程和旗峰路、卓山路、兴涌东路、青岗大道、环镇路等改造工程。加快实现镇内“四纵、四横、一环”的路网规划和西接古神公路、北接广珠西线、连接中开高速的对外路网格局。
(三)坚持抓大管理促进新面貌。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净化、美化、亮化镇容镇貌。投入3000万元全面推进城镇绿化工作,对全镇新建道路和公园进行绿化工程,提高绿化覆盖率。全面推进环卫保洁、路灯照明和广告灯箱的市场化运作与监管工作,全力推进高压电缆地埋工程,重点加强工业垃圾与建筑垃圾管理、违章建筑与违法建设管理、户外广告报建与安全管理和泥头车治理工作。抓紧推进“引水冲淤”工程,加大闲置用地执法力度和政府土地储备工作力度。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坚持抓资源整合,提高招商引资水平。重点围绕红木家具销售集聚区、牛仔服装布料和辅料销售集聚区、华泰路生活配套服务业集聚区、翠华路新兴产业集聚区、环卓旗山房地产业集聚区和古神公路花木产业集聚区等6个集聚区,梳理、整合土地和厂房资源,制定连片土地的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规划,重点组织好招商引资推介活动,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今年将组织的三场重大招商活动。
(二)坚持抓科技创新,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加强专业镇建设,按照坚持一镇一品、发展一镇一品、提升一镇一品、重塑一镇一品的思路,引导产业集群内部错位有序发展,推进两大传统行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集群凝聚力和竞争力。一是继续推行和强化技术标准、产业联盟、名牌名标三大战略,以财政补贴鼓励企业进行标准化体系认证(即验厂),提升管理、研发和生产能力,培养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优质企业创建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举办好2011年中国(大涌)红木家具博览会。二是建立中山市红木家具研究开发院,整合建设统一协作的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红木家具企业的创新设计能力。与中山电视大学合作创办行业培训学校,为两大传统行业培养各个环节的高端人才。三是引导两大行业进行新联展览有限公司模式的组团发展,通过组团参展、建立销售网络等方式扩大影响、树立自主品牌。四是加强红木家具检测,加快推行“大涌镇红木家具身份识别系统”,进一步提升大涌红木家具区域品牌的含金量和影响力。五是引导企业成立专门的研发设计和家居装修设计公司,加强红木家具量身定做服务,延伸红木家具的服务环节。
(三)坚持抓项目带动,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质量。根据六个集聚区的发展规划,重点引进餐饮、酒店、装修、娱乐、旅游、房地产、金融、法律咨询、中介服务、包装宣传、策划营销等具有行业标杆作用的三产企业入驻,打造大型综合性商圈,提升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加快卓旗山休闲假日酒店、中国(大涌)红木家具博览中心、富逸商务酒店、西江码头及大涌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引资。
(四)坚持抓节能减排,推进清洁循环生产。做好产业“加减乘除”,强化“人均”“地均”意识,引导企业就地转型升级,有序推进落后产能异地转移发展。重点加快生物质发电和集中供热项目,持续推进烟囱大气和粉尘污染治理和高能耗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
三、发展特色农业小区,推进村级集体经济
(一)坚持抓基础建设,扩大农业现代小区规模。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旗北农业现代化小区、南文木围农业现代化小区、渔业现代化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陆泉沙现代农业小区、古神公路花木产业集聚区建设。鼓励农业公司化经营,帮助农业经营公司进行“有机、绿色、无公害”等三品认证,打造农业品牌,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培育农业集群,推进高产化、集约化发展。
(二)坚持抓政策引导,确保村级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继续推行农村集体工程建设政府贷款贴息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和跟踪服务,鼓励、引导各村(社区)全面推进“三旧”改造工作,优化村级物业收入结构。
(三)坚持抓平台建设,发挥好农村“851工程”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8个场地(农家书屋、老人活动室、残疾人康复站、校外辅导站、大嫂工作坊、标准篮球场、街心公园、垃圾中转站)建设,以全民参与的多样性活动增强5支队伍(篮球或乒乓球体育队伍、曲艺或妇女舞蹈文艺队伍、舞龙醒狮或武术传统民俗队伍、关工五老队伍、群众志愿服务队伍)的活力,全面增进农村和谐稳定。
四、打造平安幸福大涌,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一)坚持抓“大综治”工作格局,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推进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向基层延伸,强化镇村联动、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和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战斗能力。不断拓展群众诉求渠道,完善网上投诉、网上对话、短信投诉相结合的便民投诉服务平台。持续开展各种专项打击行动,进一步巩固落实工资保障金制度,重点做好企业经营状况排查、市场经营秩序整顿、消防治安管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检查等各项工作,全面打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有序的安全生产环境、和谐的市场经营秩序、安全的食品药品供应体系。
(二)坚持抓创业就业工作,全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出台《大涌镇推进城乡劳动力创业、就业实施办法》,整合利用好厂企、镇村两级职能管理部门、大嫂工作坊、家政工作坊等各种资源,建立大涌镇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切实提升本地劳动力的创业、就业能力,持续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充分就业工作,实现农村居民“家家有物业,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站建设,紧抓医疗服务和质量两个重点,进一步完善退休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体系。
(三)坚持抓文化事业,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产业文化、公共文化、华侨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校园文化等六种特色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名镇建设。以大涌文联和六个协会为平台,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涌图书馆的作用,举办全民读书月活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课程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推进名校、名校长、名师、名学科“四名”工程,科学调整学校布局,扩建卓山中学,深入推进“师德建设年”,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进步。
(四)坚持抓民生为本,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建立镇村联动工作机制,整合利用好党员互助会、爱心互助会、镇临时困难救助基金和民政、工青妇、红十字会、企业家、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各种资源,建立能覆盖鳏、寡、孤、独、病、残、弱等各个层面弱势群体的支助帮扶体系,建立帮扶志愿者队伍,全面推进弱势群体帮扶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全力增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