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 积极作为
建设民富镇强幸福和美黄圃
(黄圃镇)
2月25日,黄圃镇党政班子召开理论学习会,专题学习市“两会”和薛晓峰书记《一切为了我们的共同事业》、陈茂辉市长《为中山人民的幸福和美而奋斗》的讲话精神。2月28日,黄圃镇召开第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市“两会”精神,对该镇“十二五”规划和2011年工作进行部署。
一、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黄圃镇将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致力改善民生的主线,大力实施“北部中心、经济重镇、文化名镇、生态黄圃、富裕城乡”战略,积极打造中山城市发展副中心,努力把黄圃建设成为区位优越、经济领先、城乡优美、文化引领的富民和谐强镇。
(一)经济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0亿元,年均增长18%;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年均增长20%;国地两税收入超20亿元,年均增长15.8%;非税收入4亿元,年均增长21.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二)社会发展目标。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6万人以内,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9岁以上,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5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基本实现教育和医疗卫生现代化。
(三)民生发展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年均增长9%。实现人人拥有一份社会养老保险、一份医疗保险和有就业愿望的劳动人口拥有一份工作。
(四)生态环境目标。城镇生产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5%以上,城镇绿化率35%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积极打造现代交通网络。发挥黄圃地处“珠中江”、“广佛肇”两大经济圈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中山北部交通枢纽,以交通大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一是加快黄圃港建设。争取用2年时间建成黄圃港,2015年实现货物年吞吐能力25万标箱。二是推动南沙疏港铁路建设。三是完善公路网建设。完成北二环黄圃段(岭栏路)、纵四线黄圃段(指魁路)建设。启动江番高速番中大桥建设,加快连接广州番禺区。抓紧与顺德区的交通对接工程建设,年内完成大岑接容桂华口路桥工程和容桂联围大岑堤段改造工程。积极推进镇域横石路、鳌新路、新柳路,新沙二桥等路桥建设。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依托黄圃港,规划建设“一区五园”,致力发展港口经济。依托广重大型铸锻件生产扩建项目,建设华南地区先进的大型高端铸锻件生产基地。2013年前建成中山火力发电厂热电联供项目,强化清洁能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二是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以马新、大雁、食品三大工业基地为平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设立腊味食品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和工艺改良,产品开发等研究。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到2015年上市企业不少于2家。三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编制黄圃镇科技创新五年规划,建设家电五金、食品等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工业关键环节的融合应用。四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落实《黄圃镇第三产业发展规划》,鼓励生产型服务业从制造环节中分离,以黄圃港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中介代理等生产型服务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公共实验室,建设中国(黄圃)食品产业创新服务集聚区,办好中国国际食品工业经贸洽谈会、中国小家电交易会。五是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制定黄圃镇土地投入和产出标准,采用估价回收、用地置换、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等办法,开展处理闲置土地专项行动。推进“三旧”改造,对项目用地、新开发用地实行土地使用效益评估。继续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推动技术落后、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企业转移。
(三)建设生态宜居新城镇。一是拉大城镇发展框架。以中山市北部中心镇为定位,以提高经济发展承载力为出发点,实施镇中心区东扩西拓战略。以黄圃水道“一河两岸”改造和旧城区“三旧”改造为抓手,建设商业、房地产业、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中心区。二是打造城镇建设新景观。利用尖峰山脉自然风貌建成集文化展示、休闲健身、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具有岭南特色的黄圃公园。以黄圃水道“一河两岸”改造和生态公园、湿地建设为重点,建设生态景观廊道。三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成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及截污管网工程、中山市北部组团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环卫处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建设。四是建设绿色生态城镇。贯彻落实《黄圃镇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年)》,构筑生态功能稳定、空间布局合理的绿地生态系统。发展绿色公交,参考省绿道建设标准建设镇绿道网。加大水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对镇内主河涌实行调水冲污。
(四)建设富裕优美新农村。一是富民强村计划。加大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向二、三产转移就业和创业。鼓励各村(社区)发展厂房、商铺、市场等物业项目,形成可持续增收渠道。镇政府新增财力30%用于新农村建设,重点对集体纯收入不足200万元的村(社区)给予扶持。二是现代农业计划。发掘黄圃盆景艺术优势,建设花卉园艺盆景市场。培育发展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把横石围现代园艺产业园建设成具有竞争力的珠三角园艺产业带重要组成部分。把横石围优质水产养殖基地与石军现代农业小区蔬菜种植基地建成供港澳无公害种养基地。三是农民新居计划。完善村庄规划,推进农村中心区建设。以马安村为试点,建设农民公寓,探索农民集中居住新模式。四是村容美化计划。大力推进主干农路硬底化工程, 2015年完成全镇农路硬底化建设。积极推进村庄路桥改造、农村自来水管网改造和农贸市场改造,加快推进内河涌整治,到“十二五”中后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五是管理创新计划。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建设,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和管理。六是素质提升计划。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市场意识。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培养农民经纪人、青年带头人、产业发展带头人。
(五)建设历史文化名镇。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历史建筑、文物古树以及鳌山历史街区的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弘扬传统飘色、麒麟、龙舟文化,建设中国(黄圃)飘色博览馆。二是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设施,壮大服务队伍,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食品文化长廊,团范、马安等出入口雕塑公园,集图书馆、广播电视、多功能数字电影院、青少年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项目。三是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利用黄圃理工学校旧校区,吸引一批文化创意发展项目落户黄圃,引导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有机结合。四是实施人才强镇战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储备,力争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9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总量的15%以上。支持中山技师学院黄圃校区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快为本地企业“订单式”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六)建设幸福和美家园。一是一流教育工程。实施科教兴镇,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强化校园管理。以中山技师学院黄圃校区为依托,打造中山北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二是创业富民工程。完善镇就业服务中心和各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建设,确保有就业愿望的群众都能就业。加强农民创业指导与培训,探索建立农民创业基金,形成全社会支持创业氛围。建设黄圃镇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和引导青年创业。三是社会保障工程。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逐步提高群众养老待遇,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成立慈善基金会。四是卫生安康工程。高标准扩建黄圃人民医院,创建成为“三甲”医院。合理配置村(社区)卫生资源,加强村级卫生服务站建设,完善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五是公共安全工程。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监管网络,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加强餐饮服务和食品安全监管,创建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镇。发挥公安、民兵预备役、治安、保安四支队伍作用,构建道路巡查、重点岗哨、视频监控三张治安防范网,完善治安防、打、控管理体系,实现群防群治。六是防灾减灾工程。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加强农村排涝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排涝标准。推进气象、地质环境检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七)建设创新型黄圃。一是改革政府机构设置。根据市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工作要求,整合优化镇区内设综合性办事机构,在城乡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政务监察等领域建立大部制。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建设镇行政服务中心,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二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机制,将政府相关领域的社会管理和技术性服务职能,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转移给社会组织。
(八)2011年十大重点工作。一是力促重要道路开工建设。年内启动北二环黄圃段(岭栏路)、纵四线黄圃段(指魁路)等重要道路建设,加快形成全镇环状路网。二是实现省重点项目建设新突破。确保格兰仕冰洗、广重大型铸锻件项目上半年投产,黄圃港、火力发电厂热电联产项目年内全面动工建设。三是实施“三个一批”计划。贯彻“三个一百”战略,推动一批企业转型升级、扶持一批企业做强做大、引进一批重点企业。四是加强招商引资。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向中央企业、民营企业100强、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我市“3•28”等重大招商活动。重点抓好中山广重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合作项目,落实粤台游艇交易市场、与慧聪网合作的中国小家电交易城等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五是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年内至少1家星级酒店开张营业。建成黄圃腊味特色食品街。办好食洽会和电展会,贸易额不少于40亿元,引入三产项目投资额高于去年水平。六是抓好科技创新。制定《黄圃镇科技创新五年规划》、《黄圃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奖励暂行办法》,今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2家,省级以上名牌名标不少于3个。七是推动企业上市。制定《黄圃镇扶持企业上市奖励办法》,年内实现1家企业上市。八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增强人均意识、亩产意识,提高资源投入产出比。继续开展清理闲置土地专项行动,促使闲置土地产生效益。制定黄圃镇土地投入和产出标准。储备2000亩发展用地。落实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省级循环经济园区示范点工作,扶持不少于6家企业创建省清洁生产企业。九是推进“三旧”改造。推动已达成合作投资的7个“三旧”改造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改造面积3000亩以上。十是加强文化名镇建设。加强对历史建筑、文物古树以及鳌山历史街区的规划保护开发。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养飘色、麒麟、龙舟、黄圃腊味传统工艺制作等传承人。发展文化产业,落实与广州美术学院的合作,启动工业设计培训项目。
(九)2011年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镇、村加大补贴,力促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帮助城乡低收入对象参加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向城乡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和临时性价格补贴。成立镇慈善总会,推动慈善事业发展。二是促进就业创业。加强村(社区)就业服务站建设,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确保村(居)民新增1500人就业。以黄圃理工学校原址为依托设立创业孵化中心。三是推进文化卫生服务。做好全镇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启动黄圃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建设,加快争创“三甲”医院。落实开展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免费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等工作。四是完善学校建设管理。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建设马安小学、大雁小学、大岑小学。把学前教育纳入规范管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五是综合整治水环境。加快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截污管网建设,确保上半年投入使用。开展内河涌水环境治理工作,对鳗埒涌、黄圃涌实行调水冲污。推进农村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年内完成大岑、新沙和马安村的管网改造建设,逐步实现城乡自来水供应同网同价。六是改善治安环境。完成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二期工程。集中整治重点治安地区和重点治安问题,完善治安防控网络;加强路面巡查,整治事故黑点,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七是改善城镇环境。启动尖峰山黄圃公园和黄圃水道“一河两岸”改造工程建设。参考省绿道建设标准建设镇绿道网。完成环卫处垃圾中转站项目搬迁建设。八是扶持农村加快发展。支持农桥农路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继续落实上级粮食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有关政策。九是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创建广东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镇,加强餐饮服务和食品安全监管,特别是食品源头监管,确保全镇食品安全。十是大力推进交通畅行。完成平洲大桥等重要路桥建设,改善群众交通出行环境。依托黄圃汽车客运站,增加公交班次和密度,改善公交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