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 > 期刊选摘

《政务动态》--〔2011〕第19期(总第798期)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17日

    编者按:根据市政府领导意见,现将部分镇区、部门2011年的工作思路摘要分期刊发,供参阅。

    火炬开发区: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锂电池、纯电动汽车、大功率风机、物流装备等重大项目,深化重大项目引进、落地、建设全过程“保姆式”服务,选定1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进行个性化培育。二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继续发展医药、电子信息等专业物流,筹划建设中山港二期码头,建设政府公共采购平台和采购物流中心;引入一批股权投资基金,争取成为新三板扩容首批试点园区;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中山园区。三是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加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引进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创新软环境。四是完善产业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平台建设,打造船舶和海洋装备平台等九大产业平台;推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1条航道、4个港池、5个码头、三大片区路网”的建设;推进科技新城建设。 

    石岐区:一是推进“精二优三”战略,巩固发展第二产业,引导传统产业企业通过增资扩产、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鼓励产业链向三产延伸,发展检测、创意、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二是抢抓“三旧”改造机遇,加快推进“一核心两片区”为主体框架的“三旧”改造总体规划,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三是全力推进轻轨商圈建设,主动迎接周边城市辐射。四是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五是统筹就业、医疗、教育等各项社会事务协调发展。六是切实抓好平安石岐建设,保障社会大局稳定。 

    东区: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东区中心商务区建设,着重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会展、信息和科技服务业。加快产权市场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二是促进转型升级,加强区域品牌宣传推介,支持名牌名标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扶持有规模优势的企业创建品牌,转攻内销市场;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搬迁。三是加快“三旧”改造步伐,利用“三旧”资源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增加社区公共场所和设施配置。引导沙岗、柏山等“城中村”尽快改造。四是抓好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生态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五是抓好平安建设,加强非法营运、交通违法等专项治理,解决重点路段“堵车”和“停车难”问题。 

    西区:一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照明等项目,以大洋电机为龙头引进电动汽车配套产业项目,引进经天精铸、蚌线发动机及其配套项目,打造新能源动力产业基地。二是加大扶持企业力度。做好好来化工、琪朗灯饰扩产工作。用好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对企业在扩大出口、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重大项目规划和前期研究等方面进行扶持。三是抓大项目促大发展。做好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推进大洋电机新能源动力及控制系统、普洛斯、电子商务研发服务基地、鸿源机动车交易市场、北大荒(中山)农产品仓储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规划建设西区商会大厦,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五是盘活闲置用地,加大储备土地力度。六是加强城市经营管理,逐步完善基础设施。 

    南区:一是建设国家电梯产业基地,重点推进电梯试验塔、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山办事处、电梯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电梯人才培训基地、电梯安全运行远程监控系统等10项重点工程的建设。二是发展胜龙核电设备项目、奥美森成套设备等装备制造业项目,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和适度重型化转变。三是加大服务业招商选资力度,促进红星美凯龙等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投产运营。四是改善创新环境,着力抓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种子企业,完善配套政策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五是抓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小榄镇:一是着力提高人的素质。落实从幼儿园至大学的普及教育,继续帮助群众就业、创业和发展致富。二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研发等八大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小榄商务集聚区、文化产业园区和现代物流业集聚区;加快产业集群创新联盟、集约型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三是抓好“三旧”改造和统筹城乡发展。拓宽打通旧城区主要道路,完善城镇道路网功能,落实和增加公益性配套设施用地,落实 “一心、两带、四片区”框架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四是推进联丰路扩宽工程、智能交通系统、小榄人民医院妇幼楼等民生工程建设。 

    古镇镇:一是夯实灯饰产业基础。狠抓强优企业培育,实施鼓励投资优惠政策,推动区域品牌和企业名牌名标建设,继续实施“质量强镇”工程,加快中国灯都LED展销中心和新光源制造示范中心建设。二是完善市场营销体系。以“三旧”改造为契机,新建一批灯饰、灯配专业市场;建设古镇灯饰城全国连锁营销平台,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企业建设市场终端,发展古镇系列展会,引导企业参加境内外展销活动。三是增强科技创新研发能力。鼓励企业组建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加快镇生产力促进中心投入营运,强化知识产权的维权保护和人才的引进培养。四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灯王项目建设为核心发展总部商务;发展金融服务业,支持金融单位强化支票监管,减少金融风险;推进现代物流业建设,加强物流企业经营行为监管。五是着力提升园林景观、苗木奇石、观赏鱼和龟鳖养殖等现代农业。 

    南朗镇:一是推进华南现代中医药城、朗城、翠亨滨海新城建设,抓好规划、用地、基础设施配套等开发工作,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发展现代中医药、电梯等产业。二是加大文化名镇建设力度,推动“三产”跨越发展。把握辛亥革命百年际遇,强化旅游载体功能,在推进翠亨滨海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同时,推进翠亨国家5A级旅游景区、红树林湿生态公园、陈氏宗祠、左步历史文化村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大文化旅游业。在推进朗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轻轨站商贸物流区、崖口和横门特色海鲜饮食街、“东都明珠”商业圈等项目发展。三是着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东部快线南朗段、翠福路和绿道建设,推动S111复线、茂南路和逸翠路二期等建设工作,完善南朗交通网络。建设翠亨、关塘两个输变电站。四是抓好“三旧”改造和生态环境保护。 

    黄圃镇:一是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交通外联工程”,配合做好江番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加快建设与顺德容桂相连的桥路建设,同时加强镇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强化资源整合。用好“三旧”改造政策,盘活闲置用地,严把土地使用效益关。三是做强三产。围绕新丰北路新城中心建设和“一河两岸”改造项目,加快培育新商圈;整合海蚀遗址旅游项目,加快推进明悦豪庭商业项目投入运营;盘活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的食品贸易流通中心,引入大型商贸企业进驻黄圃。四是培育新兴产业。以广重1.3万吨铸锻造项目为支撑点,打造铸锻机械装备制造业集群;加快临港创新产业园区启动建设;通过火力发电热电联产项目,引进清洁能源、保健食品、医药等项目的发展。 

    沙溪镇:一是加快改造传统制造业。围绕“沙溪休闲”整体品牌,打造休闲服装制造企业、设计师、品牌等五个聚集地。培育服装龙头企业,支持企业拓展内销市场,鼓励自主品牌出口。强化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中山工作站建设,开发建设各类“产业创意园”,完善贸易、物流、结算等全方位的配套服务。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热电联产、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实施资金税收扶持政策,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三是提升现代服务业。培育沙溪红木家具市场、新龙瑞小商品市场等现代专业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和商贸综合体建设。四是发展现代农业。倡导农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支持花木基地建设。五是大力发展交通。继续推进广珠西线三期、新岐江公路规划、小榄快线的规划征地拆迁工作,完善镇内主要交通路网建设。 

    坦洲镇:一是开拓招商选资新局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招商工作计划和方案,编制投资强度指标,提高选商引资水准,积极筹备“3.28”中山招商会。二是推动加工贸易转型。鼓励来料加工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力争完成不具备法人资格企业的转型。三是强化国内外市场拓展。制定企业参展计划,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大型博览会;全面落实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活动,扩大农村消费。四是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逐步建立起独立运作的研发中心,进一步完善研发资金筹集、人员保障以及项目安排等各项工作机制。五是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六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广土地反承包,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七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交通路网,推动城镇配套由镇中心向外不断辐射,提高城乡统筹水平。 

    东凤镇:一是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重点发展低碳节能型、高科技智能化的小家电产品。二是加大玉峰公司等项目的跟踪协调力度。三是协助企业提升实力。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名标3个,引导企业技术改造项目3个,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技术中心3个。四是加快推动企业上市,组织2-3家企业在上市工作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五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完成农业产业布局整体规划,继续推进西罟村二期花木基地建设。六是加快天润物流二期等服务业项目建设。七是全面推进十水线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八是全力推进新车站建设等十大民生工程。 

    三乡镇:一是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落实广交会高端会展产业,建设大温泉商务区;以曼秀雷敦、金胜铝业、伟强科技等厂企为基础,加快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加大转型升级力度,重点抓好外商投资前30强企业的就地转型和本土化,加快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引导宝元鞋厂、皇冠皮件、伟立制帽等传统优势企业转移粗加工环节,建立集团总部或营销基地等核心环节。四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副中心区建设,加强全镇一盘棋统筹规划,提高城镇空间回旋能力。推动工业园区整合升级。五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六是落实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七是加快文化名镇和优美三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