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台背景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等措施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技术创新扩散,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源。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推动我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主要措施解读
(一)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制造业与科技服务融合。强化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支持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到我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我市高校、科研机构支持科研人员面向企业技术需求开展横向课题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支持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对成功促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给予一定支持。推动制造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我市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联合建设中试平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进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先进低温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育功能,精准对接本地企业及产业发展需求,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支持新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设立生物医药天使基金及中医药科研专项资金,完善CRO/CDMO等全链条服务平台。
【政策解读】
一是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促进科技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成果转化源头支撑,推广实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合同登记方按实际履约额给予最高3%补助(单合同最高30万元/年),对技术合同二级登记点按交易额0.5‰给予年度运营补助(最高30万元);对标杆机构的重点培育,对获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给予50万元一次性认定奖励;引进外部优质科技服务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新设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按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给予运营支持,最长三年、每年最高300万元。
(市科技局,咨询电话:0760-88303920)
二是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开放共享”为原则,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主体联合建设中试平台,提供工艺验证、小批量试生产、二次开发等全链条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中试平台,明确“建设在先、认定在后、动态管理”机制,实施两年周期绩效评估,对评估优秀者给予最高20万元奖补(累计不超100万元)。(市科技局,咨询电话:0760-88230221)。贯彻落实《广东省中试平台建设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宣介相关政策文件,深入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中试平台申报省级中试平台。(市发展改革局,咨询电话:0760-88231226),到2027年,新建成30家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中试平台。
三是以事前资助方式对中山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科研专项重点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一般项目20万元支持,定向扶持中医药技术研发与成果孵化;支持合同研发外包(CRO)、合同加工外包(CMO)、合同研究生产(CDMO)、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机构(GLP)、实验动物、检验检测等生物医药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对受托服务收入按最高5%给予年度补助(单平台最高500万元/年)。
(市科技局,咨询电话:0760-88230061,88922606)
(二)提升设计能力,推动制造业与设计服务融合。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发挥工业设计中心的关键引擎作用,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强化设计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提升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能力,依托“D+M”湾区设计港等项目,整合设计产业链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3D打印、CMF实验室、用户研究、设计咨询、人才培训等多项专业化服务,助力企业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加强与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选送优秀设计作品参评“中法设计奖”、“越来越好”国际设计大赛等赛事。办好中山市工业设计大赛,持续扩大赛事影响力,挖掘优秀设计人才和作品。引导企业关注工业设计对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切实推动设计创新成果在我市制造业的转化应用。
【政策解读】
一是鼓励将工业设计创新能力较强、特色鲜明、管理规范、业绩显著、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动明显的企业、机构或者产业基地建设为工业设计中心,并授予“中山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牌匾。到2027年,新培育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0家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
二是积极联动深圳、中山等地的工业设计协会、优秀设计企业以及高校参与“中法设计奖”、“越来越好”国际设计大赛、中山市工业设计大赛等赛事,营造创新设计的浓厚氛围。依托“D + M”湾区设计港等重点项目,全面整合深圳、佛山等大湾区城市的设计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为中山市制造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咨询电话:0760-88306740)
(三)优化人才供给,推动制造业与人力资源融合。引导制造业企业释放人力资源服务需求,鼓励企业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人力资源事务外包、共建共享中心等方式,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针对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保障力度,举办“南粤家政”技能大赛、“鸽肴”大赛等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打造人才引育平台。常态化做好引才育才工作,落实各级人才专项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的人才培养优势,提升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竞争力。
【政策解读】
一是通过举办中山市职业技能大赛、“鸽肴”大赛等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和推动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中山市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扩大技能人才有效供给,至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95万人以上,实现技能人才倍增目标。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咨询电话:0760-88320555)
二是激励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协会、产业园等服务载体面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定向招聘、人力外包、用工余缺调剂、灵活用工等全链条服务,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提升供求匹配效能,加强制造业企业用工保障。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咨询电话:0760-88260791)
三是深入开展“百校千企万岗”专场引才活动,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教育、医疗、制造业等五大专题开展市级招聘活动,力争引进各类制造业适用人才。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咨询电话:0760-88389962)
(四)深化质量支撑,推动制造业与质量服务融合。深入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围绕我市特色产业链,打造质量稳链强链标志性项目,推进质量管理公益推广试点。在家电、灯饰等重点产业集群建立“一站式”服务站点,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认证认可等服务,支持企业加速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参与各类标准制修订。支持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提升检测能力,推动检验检测机构积极探索应用AI检测技术。开展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深化内外贸检测认证一体化服务,鼓励企业开展“湾区认证”。
【政策解读】
一是持续优化家电、灯饰产业集群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一站式”技术服务。支持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加强能力建设,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CMA)和实验室认可(CNAS)扩项工作。推动广东中认华南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在家电领域探索应用AI检测技术。到2027年,新建成10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等载体。
二是支持企业参与各类标准制修订,按《中山市实施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24年修订)》规定,对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先进技术标准,按标准类别给予5万元以内至50万元以内的资金资助。到2027年,推动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制修订合计100项。
三是通过“内外贸检测认证知识大讲堂”公益培训,认证机构专家“一对一”免费指导帮扶等方式,帮助企业提升应对境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能力;支持认证机构开通出口转内销产品CCC认证绿色通道,助力出口企业拓展境内外市场;鼓励企业开展“湾区认证”,加大“湾区认证”宣传推广,提升影响力。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咨询电话:0760-88321625;0760-88160345)
(五)完善物流体系,推动制造业与现代物流融合。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梳理推广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引导企业借鉴经验。推动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融合发展网络,培育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低空物流起降点规划布局,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政策解读】
市交通运输局目前正编制《中山市低空航线及起降点规划》,计划在中山市域范围内规划四级六类共 349 个起降点,其中物流配送类 215 个。(市交通运输局,咨询电话:0760-28192614)。推动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融合发展网络,培育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低空物流起降点规划布局,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到2027年,新培育50个快递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市邮政管理局,咨询电话:0760-22812305)
(六)拓展数字渠道,推动制造业与电子商务融合。支持企业加快电商服务与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业务协同,聚焦我市优势产业集群,提升电商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能力。开展产业集群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试点,培育跨境电商品牌。推动东区街道、古镇镇、沙溪镇等电子商务集聚区分别围绕“电商+产业带”、直播电商、电商生态体系等重点任务进行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在平台合作、企业孵化、合规纳统、品牌建设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提升区域产业集聚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电商直播基地等新型电商载体,培养电商专业人才。推动我市优势展会,如古镇灯博会、黄圃家电展与电商的融合发展,探索培育新的产业展会。鼓励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模式赋能电商销售。
【政策解读】
一是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对制造型企业年度国内网络实体商品零售额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最高30万元的支持;对贸易型企业年度国内网络实体商品零售额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最高25万元的支持。
二是支持直播电商发展,对符合条件的直播基地、企业直播间,根据投入的装修、租金、运营、技术、设备、推广费用等给予最高30%的一次性资金支持,每个直播基地最高支持30万元,每个企业最高支持10万元。
三是支持培育电商品牌,对获认定的直播电商品牌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奖励。
四是推动东区街道、沙溪镇、古镇镇等三个电子商务集聚区落实好相关政策措施(具体政策由上述镇街自行制定);推动更多镇街参与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到2027年,新建设1-2个省级“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
(市商务局,咨询电话:0760-89892287)
(七)加速绿色转型,推动制造业与技术服务融合。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目标,支持技术服务企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生产等服务。打造融合转型试点示范,形成可推广的集成式服务产品。推动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培育绿色工厂和环保装备规范企业。
【政策解读】
一是深入落实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和环保装备制造业企业培育工作,引导企业绿色化发展,到2027年,累计培育23家绿色工厂。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咨询电话:0760-88329004)
二是推动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对列入国家和省级试点工作的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按照不超过实际投入总额的50%给予补助。数字化改造项目实施后,经综合型服务机构数字化水平评定,根据被改造企业的数字化等级分级补助:数字化水平等级达到二级的企业,最高不超过30万元;水平等级达到三级的企业,最高不超过60万元;水平等级达到四级的企业,最高不超过100万元;水平等级达到二级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市级配套资金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到2027年,推动5000家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其中 1000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通用评估达二级以上水平。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咨询电话:0760-88308273)
(八)培育服务型制造创新模式。鼓励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延伸拓展,提供特色化、专业化、高效化的增值服务。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平台,引导企业开展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绿色制造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业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咨询电话:0760-88306740)
(九)培育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专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围绕供应链、产业链“双链”协同,探索6类具有中山特色的链式转型模式,发挥华为(中山)产业AI促进中心带动作用,开展鸿蒙技术赋能,促进智能家居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鼓励数字化牵引单位建设产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服务平台、可信制造平台等,多元化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全屋智能”中国典范。做优工业品电商服务业平台,构筑工业品供应链数字化服务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整合资源,提升平台服务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
【政策解读】
一是围绕供应链、产业链“双链”协同,支持以关键零部件+供应链协同模式、“一物一码”可信制造牵引模式等带动供应链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支持产业链订单采购、产业链订单制造等模式牵引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华为(中山)产业AI促进中心,开展鸿蒙技术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等业务,探索“深圳数字+赋能中山”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合作模式。
二是支持数字化牵引单位打造试点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或数字化转型行业平台,按平台实际支出金额的3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奖励。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咨询电话:0760-88308273)
(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围绕我市产业园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体系,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集聚发展。根据各镇街产业特色,打造差异化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加强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集聚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政策解读】
出台《中山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园区项目授予“中山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称号,其中对经认定的优秀集聚区项目推荐申报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到2027年,形成5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市发展改革局,咨询电话:0760-8826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