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的情况和特点,并结合全市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和面临的困难压力,提出做好下阶段全市经济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和真抓实干,积极凝聚各项积极因素,有效化解各类发展风险,努力弥补各项发展短板,一系列调结构、稳增长、保态势和提质增效的政策措施逐见成效。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开局平稳良好,经济增长基础趋于巩固,经济增长有支撑有保障,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缓解,为实现年初提出的年度发展任务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的情况和特点
(一)经济运行开局平稳良好,GDP增速居中高速区间。
经省统计局初步核定,一季度中山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698.6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仍处在中高速运行区间,全市整体经济开局平稳良好。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68.7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318.9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6:52.8:45.6。
(二)工业生产稳步发展,部分行业增速提升明显。
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327.5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3个百分点,也比同期GDP增速快0.4个百分点。
从主要行业看,在全市34个大类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造纸和制品业等3个行业的增加值增速位居前列,分别达到68.8%、28.4%和18.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2个行业的产业规模靠前,其增速提升对全市工业增速影响最大,分别同比增长18.6%、17.9%。
从企业性质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总量大,民营企业增速快。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77.6亿元,增长7.6%,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54.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44.8亿元,增长7.8%,占规上工业的44.2%;民营企业增加值139.7亿元,增长8.4%,占规上工业的42.7%。
(三)服务业平稳较快,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非营利性服务业贡献较大。
一季度,在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增长加快的拉动下,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18.9亿元,同比增长8.1%,均高于全市GDP、一产和二产同期增长水平;占GDP的比重达45.6%,比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
从主要行业看,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非营利性服务业贡献较大,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6.9%,金融业增长13.9%,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3.8%;而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虽然保持正增长,分别增长3.5%和2.1%,但低于服务业增长水平,对服务业增长的拉动较弱;同时,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出现负增长,分别下降8.5%和1.5%,成为三产发展的短板。
(四)投资增速保持平稳,三产投资增长快于二产。
一季度,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较快等积极因素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现228.3亿元,增长17.5%,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三产投资增长22%,同比提高8.7个百分点,也比二产投资增速快15.3个百分点。分行业投资看,工业投资增长6.8%,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8.9%,比全市投资增速快1.4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投资增长23.6%,比全市投资增速快6.1个百分点,占比达61.1%,成为全市投资的主要支撑。从项目投资看,亿元以上全部施工在建项目达到193个,完成投资58.9亿元,增长15.6%;本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2个,完成投资10.6亿元,下降15.6%;本年完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5个,完成投资2.1亿元,下降53%。
(五)消费市场保持稳定,物价上涨较为温和。
一季度,在“互联网+”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兴消费需求不断释放、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的拉动下,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消零”)实现323.2亿元,同比增长8.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实现294.5亿元,占比为91.1%,增长9.5%,高于全市社消零增速;餐饮业收入实现28.7亿元,占比为8.9%,增长3.4%;按行业分,批发业增长10%,高于全市社消零增速1.1个百分点;而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增长7.1%、3.3%和2.5%,均低于全市社消零增速。按产业规模分,限上零售业销售额增长9.8%,高于全市社消零增速0.9个百分点。其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6%,高于限上批零企业零售额增速8.8个百分点。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增长保态势、适度扩大内需等政策刺激下,以及部分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反弹的影响下,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一季度,全市物价小幅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1%,涨幅低于全省0.4个百分点;工业领域通缩压力也有所缓解,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升4.3%,升幅比1-2月提高0.1个百分点。
(六)外贸出口回升较快,实际利用外资降幅较大。
受益于国际环境局部有所改善和我市对外部市场深耕开拓的持续努力,一季度我市外贸出口回升较快,进出口总额实现579亿元,同比增长19.3%,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7.9个百分点。其中,进口总额113.2亿元,增长2.2%,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出口总额465.8亿元,增长24.3%,同比提高22.4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9%,占规上工业销售产值的30.5%,反映我市出口企业的压力有所缓解。
全市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6个,增长107.4%;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4亿美元,下降12.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5亿美元,下降42.2%。
(七)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运行保持平稳。
一季度,来源于中山的财政总收入254.1亿元,增长81.9%。全市国地两税收入162亿元,增长11.8%。其中:国税收入107.6亿元,增长29.9%,占两税收入的66.4%;地税收入54.3亿元,增长-12.5%(剔除“营改增”影响,可比增长35.9%),占两税收入的33.6%。工业税收77亿元,增长8.7%,占两税收入的47.6%;第三产业税收69.5亿元,增长15.1%,占两税收入的42.9%。
全市金融运行保持平稳,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393.66亿元,比年初增长7.2%;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560.04亿元,比年初增长5.7%。
(八)用电量增速有所提升,能耗水平继续降低。
1-3月,我市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9%,比1-2月快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运行“风向标”—工业用电增长较快,达到10.5%,比1-2月快8.3个百分点,也比去年同期快5.7个百分点,为我市规上工业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保障和支撑。三产用电量增长4.8%,比1-2月慢6.7个百分点。
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1.5%,比规上工业增速低8.7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下降2.6%,重工业下降1%;按行业大类分,采矿业增长14.4%;制造业下降0.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5%。六大高耗能行业总体同比下降2.2%,从细分行业看,呈现3降2升1持平的特征。
二、当前全市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
(一)工业继续向高端化迈进,发展内涵进一步提升。
1.工业重型化特征更趋增强。
近年,随着装备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强力推进,我市重工业发展加快,工业重型化特征更趋增强。一季度,全市重工业增加值实现154.34亿元,增长12.3%,增速比轻工业快8.7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52.9%,比轻工业比重高5.8个百分点。
2.工业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
代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方向和发展内涵的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加快,其增加值增速均达到两位数,分别增长14.1%、16.8%和16.7%,均明显快于规上工业增速;同时,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进一步提高,分别达到41.1%、34%和19.7%,分别同比提高2.4、2.7和1.4个百分点,成为我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力量。
3.大、中型企业支撑作用突显。
近年,我市“抓大扶小”的工业发展战略取得实效,大、中型企业支撑作用凸显,小型企业发展明显加快。一季度,全市大、中型企业支撑作用突显,增加值合计实现233.47亿元,占规上工业的71.3%。从增速看,小型、大型企业增长较快,其增加值分别实现93.7亿元和135.7亿元,分别增长9.5%和9.2%,分别占规上工业的28.6%和41.6%;中型、微型企业增长较慢,其增加值分别实现97.8亿元和0.36亿元,分别增长3.6%和-5.3%;分别占规上工业的29.9%和0.1%。
(二)服务业增长较快,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一季度,全市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增加值总量与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差距缩小在10亿元内;增加值增速为8.1%,虽然低于去年全年水平,但高于今年同期GDP和二产增加值增长水平。同时,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一季度达到45.6%,较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也比去年全年提高0.1个百分点。相应地,二产增加值比重进一步下降,一季度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另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84.2亿元,增长7.6%,占服务业的比重达57.8%;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60.87亿元,增长8.9%,占服务业的比重达50.5%。服务业增长较快,比重进一步提高,而且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反映服务业引领全市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全市产业升级优化步伐加快、发展内涵提升。
(三)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活力增强。
1.预算收入增长较快,企业降本增效力度加大。
一季度,全市地方预算收入增长较快,实现193.45亿元,增长12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9亿元,增长10.7%;基金预算收入115.45,增长6.5倍。地方预算支出187.65亿元,增长74.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2.28亿元,增长12.1%;基金预算支出8.52亿元,增长4.2倍。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较快,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2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0元,增长13.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94元,增长13.4%。
近年,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降本增效及提质增效政策组合拳强力开打,并逐见成效。一季度,相关部门已为全市企业减负各类经营成本约30.8亿元。其中:降低税负成本约13.9亿元,降低财务成本约8亿元,降低物流成本约4.4亿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约2亿元,降低电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约1.2亿元,降低社会保险费成本约1.2亿元,降低人工成本约0.1亿元。预计全年可减轻企业负担约119.6亿元。
2.工业经济效益改善,盈利水平有所提升。
在全市“稳增长”、“保态势”、“调结构”、“优发展”等一系列帮扶企业发展政策的刺激下,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企业盈利水平有所提高。一是企业亏损面有所收窄。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亏损家数同比减少3.7%,亏损面同比收窄1.05个百分点。二是企业销售趋好。全市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8.5%,增速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4.01%,增长0.7%,增速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三是企业收入增速有所提高。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9%,比同期主营业务成本增速快0.2百分点。四是企业利润增长加快。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19%,比同期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速快17个百分点。五是成本费用利用率继续提高。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达4.68%,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六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平稳提高。全市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5.5万元/人,同比增长4%。3月末,全市“四上”企业从业人员103.8万人,同比增长2.8%。
3.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活力增强,新兴产业投资增势强劲。
一季度,全市民营单位32.87万家,同比增长10.4%。其中:私营企业数量增长17.4%,个体户数量增长7.9%。民营经济税收实现89.29亿元,增长10.9%。其中:私营企业缴税25.15亿元,增长47.9%;个体户缴税8.82亿元,增长23.9%。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367.36亿元,增长7.3%,占GDP比重达52.6%。其中: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139.7亿元,增长8.3%,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2.7%,比重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163.91亿元,增长11.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71.8%。
一季度,全市新兴产业投资增势强劲,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行业投资加快,增速均达到3位数,分别增长5.1、4.1、1.3和1.2倍。另外,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产业增速均达到两位数,分别增长71%和62.3%。同时,工业技改投资加大,占工业投资的54.7%,增长18.9%,均高于全市投资及工业投资增长水平。
三、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压力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
从国际来看,“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中东、东北亚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浮现,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政策走向变数较大,加上外部市场复杂低迷,对我市外贸出口、招商引资和设备技术引进,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国内来看,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仍未得到有效化解,汽车、商品房两大消费热点有所减速,加上近期的金融紧缩政策,将给房地产、股市、商品市场及整体经济带来较大影响,对我市未来经济的走势也会有所影响,特别是全国大范围的商品房“限购”政策的铺开,对我市新商品房交易税收增速影响很大。此外,税制“营改增”全面推开,对我市税收特别是地税收入影响较大。
(二)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大压力。
今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用工土地等要素价格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总体上仍面临较大压力。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增长11.4%,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1.7%,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增长13.4%、9.9%和6.4%,亏损企业个数达736个,亏损面达23.8%。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是贷款余额的1.49倍,反映全市资金流动性放缓,社会投资意愿不足,企业经营压力仍然较大。此外,商品房销售价格短期内飙升,会诱导实体经济“脱实入虚”,挤压实体经济的经营空间,降低工业企业的投资意愿。
(三)部分投资领域增速有所放缓。
一季度,我市部分投资领域增速明显放缓,影响投资增长质量及投资结构优化。从投资主体看,基础设施投资20.78亿元,增长9.9%,低于全市投资增速7.6个百分点,占比达9.1%。工业投资61.43亿元,增长6.8%,比全市投资增速慢10.7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投资27.48亿元,增长10.1%,比全市投资增速慢7.4%;高技术产业投资7.98亿元,下降23.5%,比全市投资增速慢41个百分点。此外,我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9.8%,降幅低于东莞(-47.9%)、珠海(-38.5%),但高于惠州(-28%)、深圳(-24.1%),该指标是GDP核算的重要指标之一,增速下降过大,将影响我市GDP增长速度和质量。
四、做好下阶段经济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把“稳增长、保态势、优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
“稳增长、保态势、优发展”仍是当前全市经济发展的核心。下阶段,我们要继续把“稳增长、保态势、优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切实改善营商、亲商和扶商生态的软环境,提升新兴工业产业及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硬环境,巩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夯实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深耕细作传统市场,继续大力开拓新兴多元市场,继续强化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整合和调控,适度控制房地产业的发展节奏,控制小型房地产企业的无序过度开发,促进我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大项目招商力度,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近年,我市缺乏市场潜力大、成长性好,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和项目,尤其缺乏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起较大拉动作用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导致全市工业新增长点不多。下阶段,要注重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培育工业发展新动力,增强工业发展新后劲。建议各镇区和相关部门要把项目招商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一是勇于担当,主动出击,开拓创新,切实加大对重点项目、大项目好项目的招商力度,并制定分段计划落实时间表,确保招商工作取得实效。二是避免项目招商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巩固好一季度“3.28”项目招商成果,扎实做好签约项目的跟进、落实工作,将协议合同书上的“3.28”变为落地生根、提质增效的“3.28”。
(三)继续实施“抓大扶小”战略,重点抓好“四上”企业发展。
“四上”企业是全市GDP构成的核心力量,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四上”企业能否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是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关键,其发展变化直接决定着我市经济发展的走势。下阶段,要重点抓好“四上”企业的发展,力助“四上”企业提高资本、技术、产业与市场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四上”企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使之成为全市经济平稳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同时,要抓好新“四上”企业的培育工作,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使优秀中小企业积极对接“四上”企业的产业链条、技术链条和营销链条,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做好财税增收工作,提高市属国有资本经营效益,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一季度,我市财政收入质量仍有待提高,税收与非税比重之比约为70%:30%。虽然非税比重比1-2月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年初预算非税比重。同时,受供给侧改革降成本、中央降税清费、调整财政体制、“营改增”全面实施、商品房“限购”等政策减收的影响,我市下阶段财政增收压力预期加大。因此,下阶段,一要努力挖掘全市财政收入潜力,做好财税增收工作,确保我市财税收入能按预算计划进度推进;二是既要适度平衡和稳妥处理税收与非税关系,确保税收在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有所提升,又要留意供给侧降成本及中央降税清费对非税收人增速的影响;三是要着力提升市属国有资本的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
(五)加快布局“一中心、四组团”,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近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一中心、四组团”和“特色小镇”发展战略,以此破解“四个难以为继”问题。建议加快摸清“一中心、四组团”中各片区的区位特点、经济结构、产业优势、发展短板、闲置土地及可发展用地等基本情况,推动市级资源和组团片区资源的统筹、整合和对接,一方面加快片区内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学校医院和交通路网等城市功能服务区的规划建设,提高片区承接产业发展、人口增长、公共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硬环境;一方面根据各片区的具体情况确定各自的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做好片区内工业发展区、服务业发展区、经济商务区、文化娱乐区、生活居住区等功能地带的规划,并加大对相关匹配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将构建“特色小镇”和打造新型专业镇融入“一中心、四组团”战略,避免各片区在建设上缺乏财力、在发展上缺乏活力、在经济上缺乏实力、在形象上缺乏魅力,力争通过具体项目将“组团发展”、“特色小镇”、“新型专业镇”等发展理念转为化“看得见”、有实效的产业发展载体,确实起到拉动我市产业、投资和消费增长的作用,使“组团发展”真正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