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中山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01日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山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加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保持经济运行良好势头,发展质量实现新提升。

  经济运行稳中向优。一是经济增长不断提速。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加强监测调度,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566亿元,同比增长8.2%。二是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157元,同比增长7.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5.9%、13.6%。三是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9.9万户,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1万户。“四上”企业增至7293家,上市上板企业达83家,总部企业增至77家。

  项目攻坚持续发力。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3%。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22.4%。二是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落实重点项目分级分层调度机制,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推动94个项目开工建设。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20%。三是招商引资稳步推进。精准对接优质项目,全市1000万元以上签约项目427个、总投资额88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7个、总投资额455.4亿元。

  消费活力逐步释放。一是消费市场稳步回暖。举办汽车消费节、发票抽奖、中秋国庆双节促销等多场次惠民促销活动,不断激活消费潜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0.1亿元,同比增长8.7%。二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加强与京东等电商平台企业合作,推动本地电商平台建设,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31.94亿元,同比增长42.2%。三是文旅消费融合升级。新增3A级旅游景区4家,百亿级文旅生态城项目成功落地。大涌镇成功创建第四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假日广场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成为我市首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孙文西路步行街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二)加强创新支撑引领,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

  创新势能加速形成。一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山科技创新园、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至351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增至7家。二是创新主体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230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提高到60%,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502家。博士后工作平台(含创新实践基地)增至55个、省级博士工作站增至31家。三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激光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26项,立项经费1.2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9.4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9600件。

  制造业强市建设稳步推进。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面对接省战略性产业集群,成功获批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加快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康方湾区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首款抗体蛋白药物获批上市。二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加强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创新,推动中德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东凤智能家居云平台落地应用,支持骨干企业开展10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三是产业链补链强链稳步推进。建立10个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新引进亿元以上装备制造项目24个、总投资99.7亿元。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构建,认定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14家、单项冠军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61家。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是服务业企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实施现代服务业百企培育计划,首批32家现代服务业企业入库培育。完善总部企业扶持政策,支持总部企业高质量发展,保利长大湾区总部、华润燃气总部基地等加快建设。二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优化直接融资环境,新增直接融资超90亿元,华利集团成为我市首家市值破千亿的上市公司。支持企业境外融资,成功推动明阳智慧在澳门首发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发放助保贷11.2亿元,办理“过桥融资”贷款121.7亿元。三是重点行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开展中央物流仓数字化改造,加快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积极推动会展业发展,成功举办家电交易会、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游戏游艺博览会、中国(中山)花木产业大会等展会活动。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体制机制焕发新活力。

  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突破。一是行政体制改革顺利推进。镇街行政区划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民众镇、南朗镇撤镇设街道,翠亨新区统筹南朗、火炬开发区统筹民众、小榄与东升合并“两统筹一合并”稳步推进。二是财政改革取得新进展。强化财政监管,上线数字财政系统,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发挥财政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成功获批“财政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三是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实施六个方面43项改革措施,完成市属一级企业和子公司董事会建立。成立健康产业、绿色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我市健康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一是稳企安商走深走实。开通“书记市长直通车”,建立“行走的办公室”“马上办办公室”等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快构建。新增减税降费超50亿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政务服务提速提质。推出60项“秒批秒办”高频服务事项,3344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跨域通办”不断扩展,实现291个事项“湾区通办”、291个事项“省内通办”、127个事项“跨省通办”。三是市场环境更加公平高效。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全面提升信用监管能力,归集超2.1亿条涉企数据,开展守信激励2920次。持续推广“信易保”应用,为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的投标企业免除保证金缴交超139亿元。

  (四)全力推进“双区”建设,融入新发展格局取得新进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加快互联互通。深中通道整体建设加速推进,广中江高速全线通车,中开高速、西环高速、香海大桥等加快建设,坦洲快线主线、西二环(纵四线终点段)、国道105半互通、南三公路下穿隧道、民众快线三标等项目实现通车。南沙港铁路全线通车。二是与周边城市合作不断深化。加强与深圳对接,与深圳联合编制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规划建设方案(2021-2025)。谋划与广州、佛山、江门、珠海等周边城市一体化融合发展。三是与港澳交流合作日益加强。加强与香港贸发局合作,“GoGBA港商服务站”揭牌成立。举办中山-香港健康医药产业论坛、中山澳门人才合作论坛、中山-港澳青年人才发展实践营等活动。中山港口岸增设为药品进口口岸,陈星海医院成为内地首批5家“港澳药械通”指定医院之一。

  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一是外贸基本盘巩固优化。落实稳外贸系列政策,进出口总额2694.9亿元,同比增长22%。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61.1%。推进“单一窗口”地方特色应用建设,实现口岸物流协同平台在中山口岸全覆盖。加强与湾区枢纽港协作,积极推广“内外贸同船运输”模式和组合港通关模式。二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发展。加快跨境电商“两平台六体系”建设,建成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11家跨境电商企业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区运营海外仓业务,全年跨境电商贸易总额82.5亿元。支持东凤镇小家电产业申报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三是对外交流交往不断扩展。举办2021年第三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走进拉美——2021中山-拉美文化交流周(拉美美食节)”等多场交流活动,全面展现中山城市形象。

  (五)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城市功能品质再上新台阶。

  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全面展开。启动村镇低效工业园连片改造,着力打造一批万亩千亩现代主题产业园,全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二是土地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稳步推进,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快处置批而未供用地和闲置用地,新增“三旧”改造项目87个。三是城市功能加快完善。翠亨新区智慧城市二期项目完工。新建5G基站超1055座,建成中山市5G展示中心。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南部组团垃圾处理基地垃圾焚烧发电厂并网发电,220千伏文山输变电站投入运行,北部片区取水口迁移工程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乡村振兴取得实效。一是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25万亩,推进3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试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16家企业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流通企业。二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黄圃镇完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黄圃腊味产业园、三角生鱼产业园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旅游提质发展,左步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新增1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2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169个涉农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示范村,岭南乡村风貌初步显现。四是对口支援合作扎实推进。积极推进援藏援疆以及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对接合作,对口支援四川甘孜州工作实现圆满收官并顺利交接。与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东西部协作,援建车间19个,帮助4627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一是节能减碳扎实推进。加强全社会节能宣传,稳步推进重点企业节能改造。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翠亨新区、神湾镇纳入全省首批碳中和试点示范区,小榄镇北区社区入选生态环境部“2021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二是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新建污水管网400公里,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加快推进,非中心组团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项目全部动工。精准防治大气污染,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9.9%。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全力建设森林城市,完成更新造林387公顷,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打造绿色宜居环境,秀丽湖公园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增碧道61公里。

  (六)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一是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全力推进疫苗接种,持续做好农贸市场、冷库冷链、集中隔离点等重点场所和人员防疫工作,快速应对突发疫情,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链。完成27家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建成城市核酸检测基地。二是平安中山不断巩固。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刑事治安警情持续下降。获评首批“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九项重点工程,全市277个行政村防灾减灾救灾“十个有”建设实现全覆盖。三是治理能力稳步提升。依法高质量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强化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监管,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培育“香山法苑”等一批公共法律服务共建共享品牌。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一是教育事业提质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12所,全年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4865个。建成公办中小学14所,全年新增公办学位1.5万个。职业教育扩容提质,5所中职学校被确定为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培育)单位。高水平大学建设稳步推进。二是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市人民医院入选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建成国家和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3个。率先在全省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和“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全面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50%二甲公立医院建成互联网医院。三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唱支山歌给党听”快闪等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活动,打造杨殷故居、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等党史学习教育阵地。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举办2021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书法作品展、“品读湾区”9+2城市悦读之旅等多场文化交流活动,小榄、坦洲、南朗获评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一是就业创业扎实推进。深入实施“促进就业九条”3.0版、“惠企减负十条”,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十大就业行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4亿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二是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养老、工伤、失业三大险种累计参保557万人,新业态从业人员等8类特定人员单项参加工伤保险3.72万人。打造智慧养老信息平台,为困难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超26万小时,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104户。三是兜底保障持续增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120元,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过去一年,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国内散发疫情对经济影响持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二是经济增长动力有待加强,体量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较少,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较慢。三是营商环境仍需优化,政务服务效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四是城市功能品质有待提高,土地瓶颈亟待破解,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节能减碳、水污染治理还需加大力度。五是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以上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是我市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突破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从国际看,国外疫情再度反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动力足的特点持续显现,但同时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我市看,我市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向优,主要指标保持较快增长,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发展活力动力仍需进一步激发。对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担当实干,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

  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按照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紧扣“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开创中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市发展实际,建议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额增长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省下达的能耗强度控制目标任务。其他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目标见计划草案。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推进一体化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一是多领域全方位拥抱深港。全面对接深港都市圈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规划和深圳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做实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打造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构建“广深港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进深中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一体化营商环境,完善对接深中通道的交通路网,深化教育、医疗、文化、人才服务等领域合作,进一步推动规划、创新、产业、营商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六大领域协同发展。二是加强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大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主动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共建深中澳文化与科技合作基地。加强与珠海在城乡规划、基础配套、环境美化等方面协同联动,共建“珠中澳”优质生活圈。主动对接广州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加强与佛山产业链协作,推动北部片区与顺德共同打造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强化与江门及粤西城市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积极参与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

  全力推进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建设。一是高标准建设翠亨新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机器人、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建设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等平台载体,争取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速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推进科技金融城、码头综合体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打造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二是全面提升火炬开发区发展能级。突出火炬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进一步优化提升开发区总体规划、发展定位、产业方向、功能布局。坚持“高”“新”产业定位,围绕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光电信息、检验检测、数字创意等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引育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培育更多创新标杆企业。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民众、翠亨之间的路网衔接,促进区域互联互通。

  加快打造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一是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推动深江铁路(中山段)开工建设,推进广中珠澳高铁、南珠(中)城际前期工作,谋划深大城际西延线、佛山地铁11号线延伸至中山。建成南沙港铁路黄圃站、东凤站,推动中山北站、中山站升级改造和中山西站建设,谋划布局中山南站。二是加快完善高快速路网。推进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南中高速等项目建设,实现香海大桥、西环高速建成通车。推进南外环道路改造,动工建设横港快线、三角快线北段,完成国道105南线升级改造,实现古镇快线、南朗快线建成通车。三是优化提升市政路网。加快港口大道快速化改造和中江高速港口出入口改造,推进岐江道、莲员东路扩建等项目建设,完成长江路、青溪路等道路节点改造。打通一批“瓶颈路”,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

  (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全力打造制造业强市。坚持工业立市,加快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未来五年投入不少于50亿元扶持资金。深入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赋能平台,打造一批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示范车间,推动1000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参与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积极布局和培育壮大智能机器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广应用。扎实推进省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三是推进产业链补链强链。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引进培育“链主”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着力打造超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双培育”计划,打造30家以上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推动600家工业企业上规模。

  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高端化、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创新区建设,集聚培育一批综合型专业服务机构,提升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人力资源等行业竞争力。二是加快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实施“金融+”工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深化大湾区金融交流合作,落实“中山金融60条”。做大做强会展业,规划建设翠亨国际会展中心,培育壮大灯博会、游博会等本土优质会展。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进智能仓库升级改造,加快建设京东物流园区、维龙现代物流园。推进华侨城欢乐海岸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三是加强服务业主体培育。发展壮大总部经济,加快推进总部项目建设,完善总部经济政策,吸引一批高能级总部企业落户。实施现代服务业百企培育计划,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企业350家以上。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载体。推进中山光子科学中心、先进低温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拓宽与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央企国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选取优势领域重点扶持,打造更多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平台。二是加快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持续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2400家,规上高企占比超过65%。组织开展重大科技专项,继续推行“揭榜制”项目组织方式,加速形成一批技术突破成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超22亿元。三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完善政府与银行风险分担机制,强化科技信贷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完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新增5家市级以上科技孵化育成载体。加大创新创业团队培育引进力度,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加快集聚高端科技创新人才。

  (三)突出内外协调联动,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全力扩大投资规模。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完善“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项目管理机制。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快动工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确保全年工业投资不低于420亿元。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补齐交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确保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不低于400亿元。坚持“房住不炒”原则,推动已供地和在建房地产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促进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二是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215个年度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655.7亿元的年度投资计划。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和专项债券支持,探索开展投融资模式创新,多渠道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加强重大项目谋划,聚焦重点平台、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积极储备一批事关未来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三是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清洁能源、光电光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90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8个。加强签约项目跟踪服务,推动新引进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加速消费回暖升级。一是优化消费环境。做强商圈经济,加快新型场景培育,推动传统购物中心、家居市场等向体验、时尚、社交综合场景转型。推进西区水牛城、沙溪龙瑞服装城等专业市场连片改造升级。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打造30家富有本地特色的“香山新街市”。二是激活消费需求。开展节庆促销、汽车促销等活动,巩固提升汽车、家电、家居等传统消费。实施品牌连锁店优化计划,鼓励本土企业连锁化经营,拓展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三是拓展消费模式。加快培育新型消费,鼓励发展新型零售、共享消费、直播推广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深化与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加快推动本地电商平台发展,支持百货商超、连锁便利店等上线经营,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互促。

  促进外贸稳量提质。一是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完善外贸企业帮扶机制,加大通关、退税、外汇、信保等扶持力度,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抢抓RCEP机遇,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巩固提升发达国家市场。提高外资利用水平,支持外资企业在中山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二是强化外贸平台建设。积极申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山联动发展区和综合保税区,推进原木、粮食、水果等海关指定进口监管场所建设。做强古镇灯饰、小榄五金制品、南头家电等国家和省外贸转型基地,推动传统外贸转型升级。三是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业务管理平台、监管场所、产业园区,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参与海外仓建设。优化市场采购贸易政策框架,推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稳健发展。

  (四)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全面培育城市发展新优势。

  全力打好破解土地瓶颈攻坚战。一是强力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坚持“工改工”为主,编制改造总体规划,推进连片改造。针对不同权属分类制定改造政策,探索实施政府挂账收储、多宗归一改造、政府(社会资本)统租统管等多种改造模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工业用地综合评价体系,防止新出让工业用地再次碎片化。制定实施落后产能企业甄别规则,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妥善腾挪安置规上企业、产业链配套及成长型优质企业。二是高标准打造万亩千亩现代主题产业园。编制主题产业园发展规划,建设生物医药、智能家电、清洁能源、智能装备等一批主题产业园。科学制定主题产业园建设标准,推进现代化工业厂房建设,打造一批数字化园区。三是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完善土地收储政策体系,落实土地收储台账和收储计划,全年储备土地3000亩以上。深入开展批而未供用地、闲置土地专项清理,促进全市“两率”稳定达标。科学统筹用地指标,全力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需求。

  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一是优化城市规划建设格局。高水平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善市镇“两级三类”规划体系。加快重大平台、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完成综合交通、城市风貌、公园绿地、电力设施等专项规划编制。二是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高水平研究规划中心城区。加快岐江新城建设,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高端生产服务和高品质生活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推动老城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高水平规划设计孙文西路历史街区,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三是加快完善市政设施。加快建设北部片区取水口迁移工程,启动长江-大丰水厂双水源保障工程、铁炉山水库扩容工程,推进老旧供水管网、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加快推进茅湾涌防洪排涝等工程,大力整治城市内涝点。推动220千伏浪网至龙胜线路、沙溪输变电工程、珠中江天然气干线(中山段)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治理,建设一批特色精品示范村和美丽宜居示范村,打造融合岭南水乡、农田生态、人文历史等风貌的特色乡村。开展村居存量农房微改造。二是加快打造现代农业体系。提质发展传统优势农业,高标准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积极推广地理标志产品。抓牢抓实粮食、蔬菜、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压实粮食安全责任。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行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新模式,加快宅基地管理改革和信息化系统建设。推进三乡镇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工作。四是做好对口支援合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省内驻镇帮镇扶村等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持续深化改革攻坚,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精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推进“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新增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核发等37个改革事项。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100个事项“智能审批”。推进信用中山建设,有序推进重点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健全公共信用信息修复常态化机制。二是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强化市域治理“一网统管”,深化信息技术在经济运行、自然资源、城市管理等领域应用。加强政务大数据中心能力建设,持续开展数据普查和治理,推进数据共享和开放。三是加大助企扶企力度。用好“行走的办公室”“马上办办公室”等工作机制,推动领导干部全覆盖挂点联系规上企业,高效服务企业做强做大。开展“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产业扶持政策兑现方式试点。推广应用“中易办”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涉企服务一站办理。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是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市属国有资本布局,提升市属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推进国企战略性重组,打造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和城市建设投资管理平台,深度参与水污染治理、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招引等领域工作。分层分类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调整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推动市属国企与大湾区国企合作发展。二是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优化市与镇街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市级统筹能力,更好调动镇街积极性。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造价审核管理,做实重大政府投资项目事前绩效评审。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清单,强化重大任务和民生事业财力保障。三是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分类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发展土地、技术、资本、劳动力、数据要素市场,促进要素资源有序流动、高效配置。

  (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中山。

  全力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一是加快推进水体整治。扎实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快推进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加强已完成治理水体的管养维护,巩固水体整治成效。二是强化水污染综合防治能力。全面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超过320公里市政污水管网,完成珍家山、中嘉污水处理厂提质扩容。加强沿岸及内源污染整治,加快实现控源截污。分流域开展多源互补、水体良性循环和水动力研究与治理工作,促进水系连通,改善水环境。建设“智慧水务”平台,加强智能化实时监控管理和流域设施科学调度。

  加快绿色转型发展。一是扎实做好节能降碳。深化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出台碳达峰总体实施方案,推进翠亨新区、神湾镇省级碳中和试点示范区建设。加强新能源、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先进节能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降耗。二是发力污染防治攻坚。协同推进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减排,提升移动污染源监管治理水平,力争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90%。健全土壤联合监管机制,全面管控土壤环境风险。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加快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三是打造高品质绿色空间。全力建设公园城市,完成紫马岭公园改造提升工程(一期),加快古香林公园、新安低碳生态公园建设。完成63公里碧道建设,打造西江、岐江河、小榄水道等精品碧道。推进高品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完成5800亩高质量水源林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七)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一是持之以恒抓好疫情防控。从严从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加强定点医院、校园、隔离酒店、市场等重点场所防控。坚决守住“外防输入”关口,做好口岸防控和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加强高风险行业人群分类管理,筑牢全链条闭环追溯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和医疗物资保障机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二是深化平安中山建设。持续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社会治安。扎实做好安全生产、消防、防灾减灾等工作,深入排查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三是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加快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共享体验区”试点,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进社区、进园区、进商圈。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打造多元化解工作示范点。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推进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新改扩建工程,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4000个、义务教育学位6000个。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专项行动计划,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质量提升工程。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做强做优校内教育,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推进中山科技大学建设。深化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高校。二是全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规划建设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支持市中医院、市博爱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推进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做强中山积水潭骨科医院,谋划建设口腔医院等专科医院。推进市疾控中心实验大楼、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住院楼、市康复医院门诊大楼改造。加强“互联网+医疗”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落实三孩生育配套支持措施,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三是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推动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升级,建设100个“香山书房”。建成市博物馆新馆,推进榄菊大湾区博物馆、市文化馆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保护修缮,推进孙中山故居片区、郑观应故居片区等升级改造。举办2022年“非遗之韵”系列主题活动。推动建设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等公共体育设施,改造提升兴中体育场,办好粤港澳大湾区羽毛球赛、“熊猫杯”青少年棒球冠军赛和小榄龙狮等体育品牌赛事活动。

  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促进就业九条”,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强化重点企业用工保障。纵深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提升劳动者技能。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政策。加强兜底保障能力,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推动全市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全覆盖。加快建设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三是全力做好稳价保供工作。完善重要商品价格监测预警机制,确保市场价格总体平稳。加强储备粮安全管理,提升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电力、热力、天然气等综合保供工作,确保电力、油气管道等设施安全运行。


新媒体
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手机版 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中山市 中山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