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口的潮起潮落间,一片红树林正悄然焕发生机。自2021年以来,中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先后组织实施8个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累计新营造红树林35.05公顷(含潮沟)、修复现有红树林120.82公顷,于2023年提前超额完成《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既定任务目标,红树林营造和修复工作已顺利通过了省级核验。
多年探索实践,我市逐步形成一套科学高效、可复制、可推广的红树林保护修复经验做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一、靠前谋划,高位布局,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
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市坚持“规划先行、机制护航”,统筹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地执行,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为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筑牢根基。
(一)高位部署,压实各级责任。市第一林长、市林长高度重视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将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纳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清单,部署“绿美生态海岸线提升行动”,作为绿美中山“七大行动”目标之一,于2023年印发《绿美中山生态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对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开展红树林种植营造、实施省重要湿地和小微湿地建设、开展海岸线保护修复等工作提出具体任务目标,为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推进提供方向指引。
(二)制度护航,实现科学管控。2021年,我市率先编制《中山市红树林保护修复可行性研究及实施规划》,首次将全市红树林宜林地落图管理,科学分解各年度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提前完成项目投资估算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分析,为我市红树林修复保护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24年,我市先后印发《中山市红树林湿地保护专项规划》《中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构建起“市级规划+专项方案+年度计划”的制度体系,为全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工作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撑。
(三)资金保障,推动任务落地。为压实基层工作责任,确保红树林保护修复任务按期保质完成,我市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出台《中山市绿美中山生态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积极争取省级资金,用好用活市级奖补资金,针对红树林营造与修复任务补助+奖励资金高达项目支出金额的80%,有效激发基层工作主动性,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科学施策,精准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我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修复理念,从树种选择、选址布局到工程实施,将科学保护思想融入项目实施全过程,切实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
(一)优选乡土树种,强化生态适配。针对我市红树林宜林地部分区域水位较高、风浪较大,长期正面抵御台风天气等实际情况,我市在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中,筛选兼容性强、抗逆性好的秋茄、桐花树、木榄等3种乡土树种作为修复核心树种。2021年以来,通过种植秋茄、木榄和桐花树等乡土树种,全市红树林中外来树种无瓣海桑的面积占比由99.2%降至87%,有效增强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
(二)科学选址布局,筑牢修复基础。我市聚焦红树林生长特性,优先选择崖口湿地公园咸淡水交界处湿地作为种植区域,为红树林自然生长提供良好基础。同时,结合红树林群落分布特点,通过科学调控闸口形成自然纳潮,适度整理滩涂地形,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目前,崖口湿地公园范围内已累计新营造红树林33.12公顷(含潮沟),红树林覆盖率最高达78.37%,高标准完成种植任务目标,成为红树林集中连片营造修复的样板。
(三)系统改造修复,优化群落结构。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无瓣海桑林总面积约53公顷,物种单一、林下植被稀疏,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弱。为破解这一问题,我市于2022年启动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2022-2023年度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对53公顷无瓣海桑成林地及疏林地开展了立地条件详细调查,通过引入木榄、桐花等大苗进行补植,有效改善群落单一性。已完成无瓣海桑成林改造修复53.28公顷,红树林群落结构得到优化,生态系统韧性与抗干扰能力大幅增强。
三、精细管护,长效运维,切实巩固修复成果
为科学巩固修复成效,我市根据本地气候特征与红树林生长规律,分类制定长效管护措施,切实提升后期管护质量,确保红树林健康稳定生长。
(一)精进技术管护,分类实施防护。为确保造林成效,我市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均设置两年管护期,定期对红树林生长区域进行细致巡查,及时修补倒伏、根部暴露的苗木,补植被海浪冲掉或死亡的植株。同时,建立动态管护机制,根据天气、风浪等实时动态信息,提前制定相应的防护方案,如加固苗木支撑、增设临时防护设施等,针对易受浪潮影响、海洋垃圾易堆积的区域,专门设置防护网,并安排定期检查,有效减少海洋垃圾对红树林生长环境的破坏。目前,我市8个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均已经过1年以上管护期,修复成效良好,红树林生长状况健康稳定。
(二)动态监测评估,保障修复成效。我市利用“自然资源+林业”的组织架构优势,将已完成验收的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及时纳入年度变更调查,同时建立红树林资源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红树林图斑自查工作,结合历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卫星遥感影像等资料,对红树林面积、植被覆盖度、物种组成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红树林生长异常、面积变化等问题线索,并第一时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现场核查与处置。
四、价值转换,融合发展,释放多元生态效益
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我市积极探索“红树林+”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红树林湿地生态价值向经济、社会价值转化,实现“保护-利用-增值”的良性循环。
(一)“红树林+教育”,厚植保护理念。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依托丰富的湿地红树林资源,持续探索“红树林+教育”发展模式,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湿地公园平均每年开展红树林、湿地植物、鸟类、昆虫等科普宣教活动超100场,湿地公园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突破10.3万人。公园内打造了2个红树林科普馆,15亩农耕乐园、50亩水稻田体验区,设置了长1.5公里的零碳科普小径,配套建设了两层自然教育教室,为开展红树林自然教育活动提供良好基础。分别获“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称号、“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称号、“2022年优秀环保教育场所”称号和“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二)“红树林+景观”,打造水鸟天堂。崖口湿地公园具备丰富的红树林资源,位于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线上,是中山市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2021年以来,崖口湿地公园范围累计新营造红树林33.12公顷(含潮沟),形成连片红树林湿地特色景观,为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与安全的栖息环境,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赏。根据历年监测报告及资料整理,共记录有黑脸琵鹭、白琵鹭、白鹈鹕、黑鸢、黑翅鸢等鸟类15目42科13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广东省重点保护鸟类25种,136种鸟类均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崖口湿地公园“红树林+景观”的建设模式,为我市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切实改善了人居环境,惠及广大群众。
(三)“红树林+文旅”,激活绿色经济。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依托丰富红树林资源,积极探索“红树林+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充分挖掘红树林资源的生态价值与文旅潜力。开展了便民性、科普性的特许经营项目,增设自行车租赁、观光车游览、生态游船、香山书房、香山文创商店、科普文化街、智能望远镜等文旅设施。通过特许经营项目的实施,将红树林保护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既提升了区域知名度与经济收益,又增强了公众红树林保护意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园管养维护的压力,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可持续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中山市红树林正以蓬勃的生机守护着海岸,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下一步,中山市将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巩固“十四五”期间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成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深化经验做法的推广应用,持续完善“红树林+”融合发展模式,加强跨区域协作与技术提升,努力将红树林打造成为珠江口岸的“生态屏障”与“绿色名片”,为岭南大地增添更多生态之美,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格局贡献中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