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山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实际行动实施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推动中山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将具有重要作用。
中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咸水歌、三乡民谣、东乡民谣、客家山歌、鹤歌,有丰富的龙舞和狮子舞、鹤舞、凤舞、麒麟舞,以及飘色、三乡木偶、沙岗墟商贸习俗、小榄菊花会,有菊花饮食、海洲鱼饼、三乡濑粉等传统饮食消费习俗,有沙溪凉茶、咀香园杏仁饼、黄圃腊味传统手工技艺等,另外,还有丰富的民间故事、绘画、木雕、灰雕、石雕等等。经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年多的深入普查,目前全市已有3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料得到了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同时,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沙溪凉茶、醉龙舞、南朗崖口飘色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鹤舞、白口莲山歌、黄圃飘色、黄圃麟麟进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中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社会影响力较大、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综观目前中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认识不一,部分镇区和个别相关部门还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摆上日常工作议程,致使一些很有传承价值、却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二、经费不足,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经历了百年的流传,这些带有民间色彩的项目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很容易会消亡。但是,目前除了列入市级以上名录的项目由市里下拨一点保护经费外,更多流传于民间、很有传承价值的项目没有得到经费资助,以使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传承人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相传至今,目前,我市已有一名民歌手被列入国家级传承人,还有多名民间艺人被列入省级传承人,同时,还有大批热心的传承人在为中山的“非遗”传承而努力。但是,由于这些传承人几乎全部生活在农村,且大都年事已高,身体欠佳,生活困难,而目前我市还没有出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致使传承工作面临很多困难。
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按照国家要求建立四级保护名录的有关规定,除了建立市级保护名录外,各镇区也应该尽快开展镇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建立镇一级保护名录。
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保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资料整理、宣传发动、传承保护等相关工作正常开展。
三、参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周边地区的做法,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措施,给予传承人一些经费补贴,使经济困难、年老体弱的传承人能够专心地开展传承工作。同时,开辟一些必要的场所,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传习条件。
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道具、影像、录音、图片等素材,通过情景再现以及声光电等手段,建立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让市民及外地游客立体地了解中山的历史文化。建议在打造我市特色博物馆群的规划中加以考虑。
五、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传承和发展。建议由市政府牵头,由文化与旅游等部门合作,根据中山具有代表性的咸水歌、白口莲山歌、鹤歌、鹤舞、凤舞、麒麟舞、醉龙、国标龙、金龙、银龙和高桩醒狮、飘色等具有岭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元素,创作出一台整体性的大型歌舞节目,设立一个较为固定的演出场地,为游客提供一台大型的夜间文艺表演,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到中山旅游,从而推动中山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添实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