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交流互动 > 政协提案

关于改善我市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的建议

信息来源:提案 发布日期:2008年02月26日

  据了解,我市常住非户籍人口超过2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众所周知,中山今天的繁荣稳定凝聚着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辛劳和智慧。同样,中山未来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离不开他们的精心呵护。而作为“同是中山建设者”的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较低的收入与本身特有的流动性,较之本地户籍者无论在住房的可获得性、住房条件,抑或居住社区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居住地缺乏社区管理,治安状况差。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大都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民房和耕种地、养殖场或建筑工地旁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这些地区基本属于“三不管”地带,打架、赌博、被盗抢,甚至跌落池塘、工地井而致命事故时有发生,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堪忧。
  (二)住房条件差。外来务工人员中即使有居住条件的,也大都存在住房面积普遍较小、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通风采光条件差等问题。这种居住环境,其房屋结构、卫生条件存在较大隐患,他们人身安全和健康缺乏保障。
  在这个问题上,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参考。为了保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不致发生重大动荡,他们尽可能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对低收入者的福利性住房的改善在整个社会住房保障体系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样,我国一些地方在探索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其好处是: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集中住宿、集中管理,以降低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成本,加强治安管理、计生管理, 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当然,我市在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方面也作出了较大努力,一些经济发达镇区还做得不错。但是,综观全市,大多数镇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有些镇区甚至问题严重。

  改善居住条件,不仅关系着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现状,更关系着我市未来的和谐发展。因此,各级政府有必要引起重视和关切。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应把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纳入整个社会的住房保障体系中,将廉租房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的建设摆在同等地位。在城市住房建设规划中,应增加以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为主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供应的规划,明确规定公寓的规划选址、功能布局、配套设施、规模标准和建设验收等。
  二、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一是采取建设一定规模的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与商品房地块竞拍挂钩,或直接财政补贴建设费用等措施,鼓励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二是推广在经济开发区内设立集宿区的做法,允许开发区内企业集资兴建外来务工人员公寓。
  三、尽快制订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应包括对房地产商投资兴建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的政策;对经济开发区内集宿区建设的规定,如项目申报、规划选址、土地使用等。对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的管理,如成立物业公司,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 切实加强内部治安、环境卫生、计划生育、消防安全和防范事故等日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