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镇历史悠久,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这里已涉人迹,85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始建制,与石岐、小榄并称“中山三大镇”。悠久的历史给黄圃留下了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
黄圃人文资源非常丰富,飘色、盘景、龙狮并称“黄圃三宝”,武术、高跷、曲艺、剪纸、秧歌、腰鼓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黄圃镇拥有的寺庙数量之多,为邻近各乡镇之冠,报恩寺是目前中山市规模最大的寺庙,终年香火鼎盛,也是中山唯一可做法事的单位。石岭山东面山脚的千年海蚀遗址,是广东沿海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海蚀遗址,见证了岭南“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科教旅游价值。由鳌山村南阳里闸门口向西延伸约500米长的古石径,已有近千年历史,宋代码头遗址和北帝玄武庙即位于此。鳌山村以天然海蚀洞为依托的道教景观“玉泉洞仙庙”,在广东省弥足珍贵。此外,黄圃村落中保留有大量的古祠堂建筑,小巷狭窄幽静、呼应互通,显示着乡村淳朴的民风和浓厚的儒家文化,可体验到千年古朴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凭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黄圃镇产业经济特别是第二、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金属材料、家电五金、腊味食品等三大产业体系。特别是以腊味为代表的食品特色产业,不但是中山市重要的区域特色经济产业,而且衍生关联腊味、干果、饮料、水产品加工、稻米加工、疏果加工、食品包装印刷、冷藏储存、养殖、种植等十大行业,亦具有很高的产业旅游价值和旅游资源潜力。
概括来讲,黄圃人文资源具有“资源独特、数量丰富、分布密集、成群成簇”的特点,具有非常的旅游开发潜力;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广阔而稳定的客源需求;加以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可以发展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集群。
以人文旅游为主的黄圃旅游产业集群的开发,符合“培育旅游文化,发展文化旅游”的中山市旅游产业化及旅游文化整合的发展需求。从区域整体来看,珠三角的休闲市场需求巨大,发展空间广;随着节假日制度的调整,短途休闲旅游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动。旅游文化整合是中山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而旅游产业则被称为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正以其高速发展的姿态成为备受青睐的“香饽饽”。
1、在专家的指导下,对黄圃镇的人文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和分类统计,特别要加强“黄圃三宝”和传统民俗文化的系统整理工作,加强石岭山海蚀遗址的保护工作。
2、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聘请有关专家,制订黄圃镇人文旅游产业的战略规划和分时序行动计划。
3、突出重点,着力开发建设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旅游景区。特别要建设好石岭山旅游景区,将其打造成融海蚀遗迹、道教文化、休闲商务、飘色表演、科普游览、养生娱乐于一体,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收入水平的多层次全天候综合旅游度假区。
4、整体规划,分期开发。利用规模效益的经济规律,整合零星、散乱的景点资源,构建功能分区、错位配合的系统优化模式,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价值增量。分期开发利于缓解资金压力,确保开发品位,避免生态的破坏和文脉的割裂。应采取渐进式的开发模式。必须注重远期规划与近期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与滚动实施相结合。
5、加强设施建设,注意环境和文物遗址的保护。在保持生态系统基本稳定和延续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做好景区的设施配套,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游览和生活环境。
6、提升商业氛围,增加经济效益。适当提升商业氛围、培育良好的盈利空间,是旅游区建设吸引开发商、促使现代旅游业转变为生产力的普遍做法,商家盈利基础上的税收和维护资金更是旅游资源滚动开发和旅游区生态环境维护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