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交流互动 > 政协提案

关于加强我市急救中心的建议

信息来源:提案 发布日期:2008年02月25日

  院前急救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院前急救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生命、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就我国状况而言,已基本形成了省、地、县三级城市院前急救服务系统,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院前急救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也不平衡,不规范,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市急救中心于1993年成立,以市人民医院强大枝术力量为后盾逐步完善成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于一体的急救医疗体系,急救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现我市将市属医院、社区医院及镇卫生急诊科共30个急救站纳入院前急救网络系统中,各网络医院按统一标准配备救护车、车内配备有GPS卫星定位系统、800兆集群通讯及对讲系统,功能有:车辆定位;道路指引;车载电话;车辆信息电脑录入。抢救仪器有中心供氧、除颤心电监护起博器、便携式呼吸机、电动吸引器、手术无影灯、可以自动调节高低和左右移动的担架车床,可在车上进行急救手术。 形成以市急救指挥调度为中心,各医院急诊科为急救站的急救网络,覆盖着全市每个角落。中心按照集中受理、统一指挥、就近就急出车的原则,调动120急救网络的急救车,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呼救地点,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在2003年初市急救中心又成立了院前急救部,备有专职的急救医务人员,他们具有年轻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特点,在广东地区率先开展了把ICU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带到中山病人身边。
  参照国际救援体系,我市司警、消防、救护救援体系仍各自独立。我国目前大多采用以急救中心为院前急救基础,依托卫生行政机构,以“110”警察来弥补抢救中困难的方式。有时难于发辉有效救治,从而导致反应慢,急救不急。院前急救处置不力或无法救治的困惑。
  在从现场救治到医院急诊和重症监护治疗这条生命急救链中,需要一批训练有素、具备多学科知识、掌握基本生命支持技术基础并在某方面有专业特长的急诊专业人员组成抢救小组,协同处理。在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尤需致力于全面提高急诊医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培养监护型、复合型的急诊专业人才。现状: ① 结构性短缺:在急救中心,经常是院内急救人员兼院前急救,导致院前急救无专业固定人员又缺乏合适人选,结构性短缺严重。 ② 缺乏拔尖的技术人才:在岗的院前急救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急救能力不高,综合素质偏低。导致院前急救处置不力,只运不救,充当“搬运工”角色。③ 院前急救人员缺乏劳动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④ 院前急救人员缺乏精神支柱。
  资金投入与补偿机制:急救中心是非营利性公益福利的医疗机构,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其付出要大大超过经济收入,单纯依靠自身的运转创收,无法维持生存和发展。除政府职能的原因外,尚有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的问题。

  1、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大城市院前急救模式:可考虑综合型,也就是联动救援统一体系,当遇到意外情况的发生或突发事件也能在最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而无需一一通知相关单位,使急诊医疗服务体系集中领导、统一指挥、互相协调,为医疗应急救援开通生命绿色通道。在当今发达的网络中,实行区域急救的原则,其目的是保证伤病人能就近获得迅速有效的救治,避免长途运送而耽误时机,也避免急诊病人过分集中在少数医院而造成该院急诊病人多而耽误抢救时机。
  2、建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培养、造就一支较高素、高技术,多层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实用这支队伍的需要。并担任全市急救网络所属医务人员的急救培训、教学任务以及急症医学科研,立足于危重患者的高级生命支持与救助。制定长效考核机制,从人员、车辆、通讯、药品、设备、院内反应时间、日常制度、高级生命支持、创伤救治技术,急救技术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通过应急演习,全面评定。 制定急救管理规范及急救程序规范 。建立统一的工作规范标准,建立专项工作机制,
  3、政府财政给予部分补贴(各省市政府补贴标准不一致)。动员各行各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树立“全民急救”意识,特别是交通事故、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献出爱心。也可通过红+字会,市救助基金结予划拨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