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山市的“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6.2亿元,比增3.5%。其中,水产品总值34亿元,比增6.5%,占中山农业总产值的60.5 %。但是,由于饲料、化肥、农药、渔药等生产投入品价格的不断攀升,农民的生产成本有所增加。同时,由于我市市场上的部分农业投入品质量参差不齐,存在一些假冒伪劣产品,通过无良的经销商和无证照的农资小贩子,销售给农户,使用后农产品的产量下降及质量降低,给农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并且影响了农业的正常生产秩序,成为中山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由于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成本,事关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农民利益,中山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农业局专门成立了饲料工业办公室,对全市的25家饲料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并且,农业、工商、质监等有关职能部门依据法律法规,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对饲料、农药、渔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农业投入品的销售是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而他们往往是造成了生产损失才投诉,给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水产饲料过去是以渔粉、玉米、麦麸等含优质蛋白的原料为主的混合饲料,现在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用大量的菜粕、棉粕等替代优质蛋白原料,虽然保持或提高了饲料的蛋白含量,但这些原料所含的蛋白是鱼难以吸收代谢的,且此类原料还含有一定的毒性,长期食用对鱼的肝脏造成损害,不利于鱼的生长。很多农民不懂识别饲料的优劣或者只看蛋白质含量的多少,等他们发现上当时已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因此,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
1、政府部门继续加强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检测设备,加大执法力度。建议在东升、民众、港口、三角、横栏、板芙、东凤和坦洲六大水产养殖大镇农办设立专职监管人员1-2人,负责对农业投入品质量的监管。设立热线电话,核实农户投诉,及时与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沟通协调,通过镇区配合,形成执法合力,确保对农业投入品的严格执法。
2、政府推动加快建立和健全农业生产的行业协会,如联结千家万户的水产养殖协会等,发挥协会在技术交流和培训方面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识别农业投入品质量好坏的能力,更多地使用优质的农业投入品。
3、扶持有信誉的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优质品牌的管理和宣传。
4、政府部门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的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协会在加强自律,规范管理,制定企业标准和促进技术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自觉抵制生产假、冒、伪、劣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