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高质量(简称双高)普及高中教育,既是省委、省政府对珠三角城市要求,也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实际需要。我市一向重视发展高中教育,早在1997年就已实现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此后十年,更是与时俱进,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斐然业绩,主要体现有在:办学规模快速扩大,应对入学高峰挑战卓有成效;内部结构逐步改善,优质学校集群基本形成;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高考成绩名列全省前茅;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但是在取得上述辉煌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甚至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主要是:1.高中阶段招生人数总量仍然不足,入学压力巨大,2007年统计显示,我市初中毕业生仍有8.9%的学生(2671人)是在外市就读,高中学位缺额明显;2.高中布局不尽合理,部分高中规模偏小,目前全市有9所30个班以下(含30个班)的普通高中学校,6所“戴帽”职中(附设在初中);3.高中生源结构不合理,削弱了普通高中办学竞争力。质言之:相对于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我市高中教育仍然面临数量不足,质量尚待继续提高、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建 议:
1.科学预测形势发展,合理制定发展规划。
目前我市正处于高中入学高峰期,今后一段时间还将持续深甚至急速上升,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位缺额还很大,需要增加的投入数十亿计,因此必须十分慎重,尽量争取做到科学预测,合理规划。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已开始有关规划,但问题的核心也即主要困难,在非户籍人口的高中阶段教育。有关统计显示,07-11年间,我市户籍人口,甚至包括本省户籍的初三学生人数都相对稳定,在26000左右,而外省户籍的增量比较大,每年大约2000,5年间将由2007年的3503增加到2011年的11479,三倍有多,我们让不让他们在本市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给多大的升学比例,接受什么类型的高中教育?都极大地影响我市发展高中教育的规划,特别是规模。但这部分学生在我市的高中教育,又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国家户籍制度改革、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等等。给这些非户籍、特别是外省户籍学生什么样的高中升学政策,将是这一规划最基础的前提性工作,而这一点需要市的统筹。
2.改革投入机制,合理分担教育成本。
双高普及高中教育,需要巨大投入,保守计算,全市总投入超过20亿,因此,必须在市、镇两级办学体制框架内改革镇区高中阶段学校经费投入机制。一是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由市、镇两级按一定比例分担生均教育成本,落实市、镇两级办学责任;二是建立高中阶段生均教育成本经费统筹调配机制,实行“钱跟人走”的经费划拨制度,打破生源区域限制,全面激发办学活力;三是吸纳社会资金投入高中阶段教育,对民办高中按照公办标准收费的招生部分给予经费补助。由市财政部门会同教育、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测算、核定各类公办高中阶段学校生均教育成本。镇(区)高中阶段学校的部分办学经费采取“钱跟人走,经费分担”的方式进行统筹调配。即学生户籍所在镇(区)政府按生均教育成本承担高中阶段教育经费,学生在何校就读,经费即划拨何校(包括民办高中)。此项经费全市统筹,由市按学校办学规模和生均教育成本拨付办学经费,确保各校正常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3.狠抓布局调整,以规模办学实现优质办学。
合理的规模是高效益的前提,要实现我市高中教育的发展双高发展,必须突出规模办学。在现有“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改建、扩建现有社会认同度较高、办学规模较大、教育教学质量有保障的高中阶段学校为主,以适度新建为辅,通过“扩”(扩大规模)、“分”(初、高中分离)、“并”(撤并)、 “建”(新建)等途径扩大办学规模,既解决增容压力,又确保教育质量提升。建议实施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工程”,迅速壮大普通高中优质学校集群。至2011年全市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增加6所,达到12所,其余普通高中均达到省一级学校办学水平,市直属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90个班(50人/班),其它骨干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个班(50人/班)以上,全市形成13-15所优质普通高中集群,在校生达到45000人左右的总体规模。特别要下大力气撤并30个班级以下的高中。
4.稳健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合理分配高中生源。
品牌高中的急遽扩容,在提高我市高中优质化程度的同时,也给面上高中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这就是优秀生源的日渐稀缺,这对于以高考为目标的普通高中的生存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优秀生源在招生时过度集中,甚至被“一网打尽”,则不仅优秀生源会因为“森林现象”而浪费,面上普通高中也会丧失信心与动力,因此要积极探索有效策略,尽量避免形成此种局面,而关键是高中招生批次不宜太细,尽量扩大第一批招生学校面;此外,我市高中文科水平整体偏弱,从长远看,不利于巩固高考业绩,宜及时加强文科教学,努力促成文理学科的均衡发展。目前高中招生,历史、生物、地理不纳入成绩,不利于初中重视文科教学,学生高中文科发展缺乏基础,建议考虑增加史地生成绩,以强化初中文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