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夸大宣传、“温情”营销、“免费”陷阱……快教爸妈识别保健品、药品欺诈手段

信息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5-05-14 分享:

  近年来,部分不法商家利用中老年人健康需求,通过虚假宣传等手段推销药品、保健品,侵害消费者权益。为帮助老年朋友提高防范意识,现就常见欺诈手段及防范要点提示如下:

  一、警惕五大常见骗局

  1.“药到病除”夸大宣传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声称治疗功效。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可以包治百病,使用“根治”“药到病除”等字眼,或者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欺骗、诱导消费者。

  2.“温情”营销情感操控

  防范上门推销、电话关怀、赠送礼品等“情感攻势”,避免因情感依赖而盲目购买来源不明、价格高昂的保健品。不参与来源不明的“健康旅游”等活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或被诱导消费。

  3.“免费”陷阱连环套路

  一些不法商家通过利用“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中老年人参加其组织的促销活动。促销现场往往气氛热烈,夸大产品功效,有的还会请一些假扮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中老年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而购买产品。

  4.“专家义诊”虚假诊疗

  一些不法商家雇佣所谓的“专家”“教授”为中老年人开展免费专家体检或义诊,不少中老年人受免费吸引从而进行体检或咨询。体检后,“专家”“教授”往往会告知中老年人身体存在多种问题,需要及时购买产品治疗,诱骗中老年人购买了一堆无用处且不知真假的保健食品。

  5.虚构“权威证明”

  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假借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以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还有一些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内容。

  二、科学消费四要诀

  1.查资质,辨真伪

  药品认准“国药准字+字母+8位数字”,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询; 保健品认准“蓝帽子”标志及“国食健字G/J+年份+4位编号”,拒绝购买无批准文号产品。

  2.明用途,不混淆

  药品用于预防、治疗疾病,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保健品仅有调节机体功能作用,不能替代药品,不得宣称疗效。

  3.选渠道,保安全

  通过正规医院、药店或官方认证电商平台购买,拒绝流动摊贩、会销场所及不明来源网购链接。身体不适需到正规医院检查,莫轻信路边“专家”的诊断。

  4.留证据,助维权

  购买时索取并保存发票、收据、产品包装、说明书及宣传资料,作为维权凭证。发现质量问题或虚假宣传,请拨打政府热线12315进行投诉举报。

  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中老年朋友:健康消费要清醒,莫被“套路”伤感情,科学养生记心里,防范骗局伤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