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信息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2-04-08 分享:

  2021年,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部署要求,始终履职尽责,始终担当作为,始终克难攻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中山市场监管工作呈现出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年来,我市成功获批药品进口口岸,成为全国第27个、省内第4个设立药品进口口岸的城市,“港澳药械通”1号批件落户中山;成功获评“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在全省质量工作考核、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药品安全责任考核中,获得3个最高等级“A级”。中国中山(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成为全国首个实用新型专利快速预审试点,中国(中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申报工作有序推进。广东省制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全省唯一)正式设立、广东省质量监督智能家居安防产品检验站(中山)正式揭牌、中山市特种设备综合服务基地正式施工。“家庭过期药品回收”“食安赢”项目入选第四届全国市场监管领域100个社会共治案例。集体用餐单位“突击检查+自费陪餐”机制得到副省长陈良贤批示肯定,时任副市长雷岳龙在全省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介绍中山经验。中山市消委会获评全国“2020—2021年度消费维权先进集体”。市局对口帮扶肇庆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驻封开县小圩村、驻广宁县庄源村工作队双双荣获“广东省2019—2020年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实现按时按要求办理、办理满意率“两个100%”。局机关党委获评“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2021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推动党的建设全面进步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发挥局党组“头雁”作用,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总遵循、总纲领、总指针,作为局党组会议、局机关党委和党支部会议“第一议题”,作为中心组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局党组开展“第一议题”学习35次、中心组理论学习16次,带动各基层党组织开展专题学习研讨646场次,确保全局党史学习教育始终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契合中心工作、始终聚焦“急难愁盼”民生热点。搭建立体化学习平台,举办“铭记初心、为党颂歌”主题文艺汇演、主题宣讲、局党组成员和基层党组织书记讲党课等活动超50场次,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31个“为群众办实事”项目100%完成,其中,借助“民天卫士”行动项目,我市在全国首创“突击检查+自费陪餐”机制,组织全局党员干部6170人次,完成了全市2750家集体用餐单位的全覆盖陪餐检查,在维护食品安全、保障用餐营养健康上取得了“看得见”“闻得到”“尝得出”的成效,得到中央和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充分肯定,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等各级媒体广泛报道,成为市委党史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范例。2021年底,市政府印发《中山市集体用餐、供餐单位负责人陪餐办法》,让“突击检查+自费陪餐”机制落地生根,惠及更多集体用餐群众,为群众吃得安全、吃得饱、吃得好提供更加有力保障。

  ——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不力的党员干部严肃问责。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加强对党员群众的教育管理。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对招标采购、罚没物资销毁等内控管理重点领域进行全程监督。规范党内谈话和党员谈心谈话工作,开展提醒谈话46人次。完善与驻局纪检监察组联动机制,先后组织开展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廉政风险防控制度执行情况等专项监督检查。针对个别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推动财务管理、人员考勤、公务车管理等领域进一步规范。

  ——全面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提拔正、副科级领导30名,晋升职级干部73人次。选派干部支持潮州市乡村振兴工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人才教育,融合开展线上线下双轨培训,市局组织培训7177人次。组织开展公务员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推动构建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

  (二)始终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全力以赴确保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平稳

  ——强化农贸市场和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完善闭环管理、应急处置、督导考核等机制,持续落实“三强化三覆盖”要求,核酸检测人员、产品、环境35.02万份;检查农贸市场、冷库等17.38万家次,停业整顿137家;全市1882个冷库100%开通“冷库通”系统;建成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消毒点)3个,消杀进口冷冻食品7499.13吨。在全省创新三项防控举措,667家单位完成进口冷链食品防控能力报备,289个农贸市场和647个进口冷链食品冷库全部安装视频监控设备,811家单位安装使用“冻品实名购”小程序。妥善处置进口冷链食品涉疫事件19起(本市发现7起、外市通报12起)。

  ——圆满完成阶段性物资保障工作使命。加强公共卫生重点防疫物资市场监管,联合市发展改革局、市卫生健康局等9部门制定《中山市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市场监管工作方案》,推动省级部门将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抽查未发现不合格、无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纳入应急物资市场监管“白名单”管理。中山共有2家生产消毒产品企业、2家生产儿童卫生口罩、KN95口罩企业被纳入省应急物资“白名单”管理。加强重点非医用防疫物资保障,统配口罩88万个、防护服7754套、隔离衣11593套、其他防疫物资一批。2021年9月28日,全市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组工作正式交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负责。

  ——发挥零售药店哨点”监测作用。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全市药品零售企业落实退热类药品信息登记报告制度,上报信息366万条,发现疫情线索7748条。成立药店“哨点”专责工作组,加强敏感购药信息核查,成功拦截4名红码、69名黄码购药人员。

  (三)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推动中山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商事登记更加便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在全省率先将原涉及7个部门的14个“优化审批服务”事项(包括3项市场监管领域经营许可事项)提级为“实行告知承诺”,超10万户市场主体享受了改革红利。推进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制度改革,出台规范性文件《中山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推进“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搭建“一照通行”服务平台,首批17个改革事项上线应用。推进“并联审批”改革,食品药品经营、小作坊登记、工业产品生产等许可备案事项与商事登记实现一窗受理、同步流转、联合核查、统一出证。推进“承诺制”改革,食品、医疗器械及专营乙类处方药经营许可审批全部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时限从10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2021年,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净增5万户,总数突破51万户,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企业49户。

  ——政务服务更加便捷61个事项实现“省内通办”,其中38个事项同步实现“跨省通办”。152个事项实现“全城通办”。商事登记档案实现“网上查”,通过局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可查阅、下载、打印加盖电子印章的查询结果。

  ——法治环境更加包容。完善包容审慎行政执法方式,修订《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对5个类别共29种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为企业创造可预期成长空间。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组织召开处罚案件听证会19场。

  ——服务企业更加用心制定《中山市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服务支持。推动中山首个单克隆抗体新药——康方生物医药公司的“派安普利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双抗新药“AK112”等多个创新药进入审批程序,中山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过关率、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率均居全省前列,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年产值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推动“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见效,陈星海医院成功引进并在临床使用口服抗癌新药“劳拉替尼”。润泰健公司取得中山首家医用防护服资质,全市73个医疗器械产品获得注册证。免费为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提供检验及标准复核服务,涉及药品78批次。

  (四)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全力保障市场竞争公平有序

  ——信用监管不断加强统筹推进全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新增抽查事项24项、抽查对象名录17.2万户,组织抽查11650户(宗)。落实年报公示,2020年度应年报公示企业182298户,完成177227户,年报率97.22%(其中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年报率100%),位居全省第五。加强企业信用信息归集管理,归集全市27个部门4810万条涉企数据。强化信用信息应用,将653户企业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开展信用修复管理,引导7367家企业、21612家个体工商户消除不良影响。撤销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取得公司登记115宗。

  ——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开展“民生计量”专项执法,严厉打击集贸市场、海鲜酒楼、加油站计量作弊等违法行为。开展节假日价格、涉企收费、水电气、转供水转供电、粮食市场等专项整治检查,稳定市场价格秩序。推进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牵头建立市反不正当竞争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商业秘密保护指导,开展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监测。推进反垄断工作,组织审查各类新增政策措施文件1095件,清理存量文件97件。规范直销,严打传销,检查相关场所46361个次,约谈直销企业21家次,捣毁涉传窝点4个次。规范网络交易监管,在全省率先建成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归集有效网络经营主体并形成企业画像18072个;开展“网剑行动”,责令整改网站173个次;开展网络交易信息监测6次,处置违法线索845条。强化广告导向监管,集中整治借庆祝建党100周年名义商业炒作行为,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查处曝光校外培训机构10家,提出校外学科类培训户外广告“十不准”。2021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立案6450宗,结案5746宗,罚没金额7103.68万元,移送司法机关133宗。

  ——消费维权效能不断提升。完善消费维权机制,加大消费投诉举报处理力度,接收、分办、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咨询74386宗,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154.35万元,投诉按时办结率99.83%。以横栏镇为试点,发展在线消费纠纷解决企业(ODR企业)20家,提升消费纠纷在线处置效能。累计创建“放心消费承诺单位”“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店”3055家。

  (五)始终坚持依法监管,牢牢守住市场监管领域“四大安全”底线

  ——守好食品安全。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13756批次,总体问题发现率2.79%,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率100%。全市77家省民生实事农贸市场快检农产品324074批次,合格率98.5%,处理不合格农产品12395.36公斤。全市249个学校快检室(快检点)快检食品25万批次。对湿米粉、食用植物油、奶瓶、奶嘴等重点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全覆盖专项监督检查和抽检,督促引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实现食安员配备率、食安员现场监督抽考率、企业食品安全自查报告率“三个100%”。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治理,推动全市所有学校小卖部不再违规售卖高盐、高糖、高脂“三高”食品。通过大数据比对,全面筛查食品有照无证违法经营行为,核查处置5223宗。治理专营网络订餐的“外卖厨房”,下线处置23家问题单位。开展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巩固“百日行动”成果。开展湿米粉、肉制品生产企业和食品小作坊提质行动,1家湿粉类食品生产企业被省列为提质升级试点企业。全市31044家在营餐饮服务单位实施“明厨亮灶”,覆盖率88.2%,高于省标准3.2个百分点;已量化评定29125家,新增量化A级单位37家。全市23家单位获评“广东省特殊食品经营示范店”。整合保险、银行、通讯、网络平台等多方资源,首创“食安赢”共建共治模式,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升级为食责险、公责险、财产险“三合一”,为企业降低保费近60%,成功签约940家,保费超100万元,签约保额超40亿元。

  ——守好药品安全。抓好药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监管,在全省率先开展药品线上抽检专项工作。推进疫苗国家监管体系(NRA)试点工作,开展两轮疫苗接种单位全覆盖检查199家次。在全省率先建立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社会共治新模式,形成回收、登记、保存、销毁全程机制。推动粤港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创新区建设,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市食药检所通过远程CNAS复评审,确认256个参数,完成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20项(其中国际能力验证 7项),6个科研项目获省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立项,其中探索性品种(咽炎片)的检验获得突破性成果。排查治理医疗器械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检查生产经营使用环节2051家次,消除风险隐患118个,清退不符合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一类备案生产企业17家。推广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以及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试点,全市首家医疗器械注册人企业申请获批,6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获评省年度质量信用A类企业。开展儿童化妆品、护肤类化妆品专项整治。推动建立专业智库,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化妆品监管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我市成立。牵头制定《中山市推动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在全国首创国产普通化妆品人工智能备案审核系统,数字赋能促进备案审查效率质量“双提升”。

  ——守好特种设备安全。检验特种设备56603台,发现并处理不合格设备2325台。完成2.5万台电梯制动试验工作,实现电梯125%制动试验应检尽检。强化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2132台设备100%完成隐患整改。开通旧楼加装电梯审批检验“绿色通道”,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办证时间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治理超期未检“飘红”设备,机电类特种设备“飘红”率从去年底的2.52%降至1.06%,承压类特种设备“飘红”率低于0.5%。加强企业工业锅炉安全、节能、环保运行技术指导,推动锅炉水质定检合格率从64.3%提升至99.4%,每年减少蒸汽损失13.75万吨、节约能源成本2750万元。启动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气瓶充装、销售、检验等各环节全链条信息化管理。

  ——守好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产品质量检验2.4万批次,完成计量仪器检定校准46.4万台件,免征检定费用1600万元。围绕燃气灶具、消防应急照明标志灯、电热水器、车用汽柴油、坐便器等49类产品开展监督抽查1693批次,不合格发现率17.9%。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证后监管,对20家获证企业开展必备生产条件的监督检查。开展建筑用钢筋专项清查整治行动,约谈销售企业、个体工商户91家。对燃气具等重点产品企业开展专项整治,强化分类施策、整规并举、“问诊治病”,帮扶企业148家,解决质量问题741条,查处生产不合格产品企业54家,没收违法生产产品1897台,罚没款67.98万元。开展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检查有关生产、销售单位2924家次,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640份,立案查处35宗,对171台电动摩托车进行下架退货处理。加强CCC证后监管,检查生产企业145家次,并对16家次企业的认证审核活动开展监督检查,督促认证机构规范审核工作。加强货车生产销售CCC认证监管,检查货车生产、销售单位86家次。加强认证检测监管,强化自愿性认证监管,开展认证机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现场查验获证企业9家,检查自愿性认证审核活动6家次;强化检验检测机构跨部门联合监管,对50家机动车检验机构实施全覆盖检查。优化免于办理CCC认证程序,办结时限由法定5个工作日缩短至承诺2个工作日,共核发免办证明593份,货值4.5亿。2021年,新增CCC认证证书15038张、获证组织2164家,新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739张、获证组织1726家。全市拥有CCC认证证书44207张、获证组织3415家,均排名全国第1;拥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6534张、获证组织6127家,均排名全省第5。

  (六)始终坚持实施“三大战略”,服务中山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动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将质量强市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进行部署,设立市质量提升发展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修订《中山市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明确政府质量奖层级、名额及奖金标准,进一步强化政府质量奖的标杆引领作用。出台《中山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方案》,建设灯具、家电和智能制造装备3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机构联动、资源有效共享”创新服务模式,让中山企业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培训超400人,制订标准4项,对20家以上企业实施“点对点”质量问诊技术帮扶服务。大力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截至2021年底,全市有4019家规上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比例超过95%。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出台《中山市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试点工作方案》,在照明、家用电器产业选取14家小微试点企业,分析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提出改善方案,指导企业提升质量管理能力。组织开展QC小组活动,22个企事业单位共55项QC小组活动成果进行发表、交流、学习和分享,创历年来最高,活动成果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或创造价值超1000万元。组织开展质量标杆交流学习活动23场、质量管理培训班13期。

  ——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全市发布化妆品、涂料、淋浴房和电梯等产业标准体系10项,新增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个。推动企事业单位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143项、行业标准14项、地方标准13项、团体标准73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风电装备)标准化试点通过考核验收,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溯源智慧农贸等2个省级标准化试点完成建设,新增智慧政务服务、家用电器和化妆品等3个国家级和综合式家政服务、石岐鸽品牌培育等4个省级标准化示范试点。培育发展先进标准,新增研制融入自主专利技术的企业先进技术标准45项,荣获企业标准“领跑者”19项,完成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合规性监督抽查547项,指导企业自我声明公开产品和服务标准2677项。

  ——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印发《中山市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修订《中山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级财政对389家企业和个人申报的1000多个知识产权项目资助3000万元。建设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12个,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中山受理窗口受理商标业务3137件,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673件,新增授权量同比增长49.81%。新增1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2项广东省专利奖。统筹推进地理标志培育、申报工作与标准融合发展,“中山五桂山沉香”获准注册,成为全市首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1年,全市专利授权量3.97万件。构建多元化、一站式专利侵权纠纷化解平台,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司法部肯定推广。建设应用“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行政裁决案件跨区域协作及专家在线判定系统”,将侵权纠纷案件行政裁决办理时间由法定3个月缩短至1个月内。完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体系,中山市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中心、中山市家电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服务中心、中山市摄影器材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服务中心正式成立。组建中山市知识产权专家库,遴选知识产权专家30人。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山模式”,为企业提供79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52亿元。成立“中山市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流动工作室”,为重点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申请、布局、管理、维权等全方位服务,1至3号工作室分别在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太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联众文具有限公司正式建立。

  二、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市委“一个大战略、两大攻坚战、一篇大文章、五项工程、一个坚强保证”目标,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活力和秩序,努力营造“六个一流环境”,推动市场主体活力迸发,产业发展动能充沛,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为开创中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成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自觉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第一立场、第一原则、第一要求、第一检验,始终坚决捍卫核心地位、维护核心权威、紧跟核心奋斗,让忠诚核心成为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最鲜明的政治底色。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国之大者”,自觉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对标对表,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要求持续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要加强局党组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位,将意识形态工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部门工作紧密结合、一同部署。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要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工作,继续实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推进党建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抓深抓实基层党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推动廉政风险防控覆盖市场监管全领域全过程。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市场监管事业各领域各方面。要旗帜鲜明支持市纪委监委驻局纪检监察组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坚持“担当作为者上,重说轻干者让”,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要深入推进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系列活动,强化关怀激励,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实干兴邦的道理、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增强过硬的担当本领。要开展“强企培基双百课堂”活动,组织局机关干部、专业人员、志愿者上门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提升企业人员和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水平。

  ——贯彻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部署。要全面贯彻“东承、西接、南联、北融”发展战略,切实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深化改革的“头号工程”,自觉把市场监管事业融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心无旁骛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要综合施策、全力支持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深度参与专项联合执法,依法果断清退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和不符合准入标准的落后产能企业。要主动介入涉改园区企业商事登记,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高效支持新型优质企业项目落地。要加强标准、计量、认证、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业务指导和贴心服务,推动提升产业竞争力,坚决打赢打好破解土地瓶颈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要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呵护企业家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对中小企业帮扶力度,推动市场主体准入、准营、退出全生命周期便利化。

  (二)强化常态化精准管控,织密织牢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网

  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慎终如始抓好农贸市场、冷库、药店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三强化三覆盖”要求。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强化进口冷链食品全流程闭环管控,督促做好购买进口冷链食品实名登记工作。对进口冷链食品重点从业人员核酸检测每周全覆盖,推进到期接种加强针,实现应接尽接。强化集中监管仓建设管理,对所有入仓进口冷链食品实行“批批检”“件件消”,完善监管仓与港口码头信息通报机制,发挥“首站拦截”作用。落实“专人驻场”制度,深入开展农贸市场综合治理行动,督促市场开办方落实扫码、测温、戴口罩等防疫措施,严格落实家禽经营市场“1110”制度。督促药店及时、准确、全面做好购买退热、咳嗽药人员信息登记报告,加强信息核查,保持药店哨点监测敏感性。

  (三)努力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

  推进“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完成第二批改革20个事项,通过营业执照归集各类许可证信息,减少审批发证,推进电子证照应用。推进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制度改革,取消对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的不合理限制。全面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最大程度方便企业办事,实现准入准营同步提速。全面推进全流程网上审批工作,探索推进计量标准器具考核及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事项全流程网上审批和电子证照管理。推进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电子亮证改革工作,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证电子证对接“粤省事”小程序,方便企业随时查阅。根据省部署要求,扩大市场主体简易注销范围,简化市场主体退出程序,加强与税务部门数据共享,优化市场主体注销流程,提高注销企业便利度。

  (四)努力营造监管高效的市场安全环境,牢牢守住“四大安全”底线

  ——筑牢食品安全底线。加强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食品餐饮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对高风险企业增加检查频次,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做好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保健食品抽检监测,开展农贸市场农产品快检工作。开展湿米粉、米面制品、肉制品、食用植物油等专项治理,防范重点食品发生系统性安全风险。推动全市食品生产单位实现自查报告率100%、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配备率100%、抽查考核率100%。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经营网络订餐的月订单量在8000以上的餐饮服务经营者覆盖率不低于50%,引导推动至少一个食品安全示范街或大型商圈实现覆盖率 80%以上。加强“阳光食品”APP应用,以线上巡检带动线下企业自查。推广陪餐检查,推动养老机构、长者食堂等集体用餐单位食品质量安全提升。持续推进校园食品守护行动,强化学校及周边食品经营整治,构建学校食品安全大数据平台和风险预警体系。推进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开展网络订餐放心消费承诺单位创建活动,打造网络订餐放心消费餐厅。加强特殊食品监管和指导,充分发挥特殊食品经营示范店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全市特殊食品经营环节整体规范化水平。强化食安办统筹协调作用,推动食品安全工作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争创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筑牢药品安全底线继续抓紧抓牢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监管,积极实施专项检查、备案核查、隐患排查、抽检监测、“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不良事件监测等系列监管计划,督促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推动生物医药服务办公室建设。推进粤港生物医药合作创新区建设。完善药品进口口岸建设,推进广东省药品检验所中山实验室二期建设,建立办事指南,加强人员培训,开展药品进口备案及通关工作,强化产业聚集引导,助力提升粤港澳生物医药物流中心优势,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探索引进第三方机构加强医疗器械风险评估和管理,通过数字赋能开展医疗器械质量风险研判、分级分类监管。优化医疗器械“三个优先办”工作机制,提高服务企业发展能力和效率。进一步落实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推进陈星海医院使用港械工作。开展特殊食品化妆品质量提升行动、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等专项整治,严防严管严控化妆品安全风险。推进特殊食品化妆品产业链工作,出台《中山市推动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筹办中山美妆产业大会,推动市化妆品行业协会注册“中山美妆”集体商标,建立“中山美妆”团体标准并落实贯标工作。开展特殊食品化妆品科普宣传活动,承办省化妆品科普宣传周启动仪式现场会。推进国产普通化妆品人工智能备案审核系统试点工作。持续强化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药品科研工作。扩大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范围,加强新冠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数据分析评价,提高预警能力。

  ——筑牢特种设备安全底线开展鼓式制动器专项安全排查、起重机械隐患排查、叉车无牌无证深入整治、电梯虚假维保整治等,推进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证后监督抽查、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及时消除“飘红”设备安全隐患,依法严打违法行为,推动落实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管理人首负责任。发挥特检院专家团队作用,强化警示教育,深入开展特种设备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三进”宣传活动,引导特种设备单位严格落实安全管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快推进电梯质量追溯信息平台、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采用信息化技术对电梯生产、安装、使用、检验、维保全环节以及气瓶制造、充装、储运、销售、检验全链条实施统一管理。完善电梯维保单位质量与安全信用评价,推进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和在用电梯监督抽查,推动电梯“制动试验”“限速器校验”应检尽检。

  ——筑牢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强化认证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监管,规范CCC认证、免于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及后处理工作。强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证后监管,加强市镇两级联动,深入推进“中山制造高质量在行动”,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和“问诊治病”质量帮扶活动,完善常态化帮扶机制和约谈机制。开展电动自行车销售单位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拼装、改装、篡改限速装置等违规行为。

  (五)努力营造品质优良的市场创新环境,全力提升产业发展动能

  ——以“质量强市战略”为抓手。组织开展市政府质量奖申报评审,树立一批质量标杆企业。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开展质量标杆学习活动,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动规上工业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聚焦灯饰、家电(小家电)、厨电、燃气具等重点优势产业产品,推动市政府与省市场监管局共建“产品医院”,力争经过3年左右努力,实现中山工业产品质量品质明显提升、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以“标准化战略”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推动企事业单位参与各级标准制修订,指导社会团体研制团体标准,加强标准化政策法规宣传,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标准研制、应用和执行,提高标准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认知度和普及率,提升中山标准制修订话语权。扎实推进我市家政服务、智慧政务服务、安防远程科技服务、环境综合治理、农业区域品牌培育等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示范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做好市实施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申报工作,引导镇街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加大标准化资金投入,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做好市地方标准立项评审工作,加快将特色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动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做好标准专项监督检查,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推动企业标准提档升级。

  ——以“知识产权战略”为核心。用好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培育布局高价值知识产权,提升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推进建设“中山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流动工作室”,帮扶企业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推进专利转移转化工作,充分发挥专利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交易运营机构、产业园区等力量,提高中小微企业专利运用能力。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开展入园惠企对接活动,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加快打造“1+1+N”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1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持续推进1个国家级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将专利预审业务范围从外观设计扩展到实用新型,建成4家市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服务中心、14家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10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流动工作室等N个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推进地理标志培育和申报工作,促进地理标志和标准融合发展。加强本地重点行业和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鼓励我市企业购买海外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

  ——以技术平台为支撑。把握全省检验检测机构改革良好契机,发挥中山特种设备检测院、中山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电梯安全风险评估基地、广东省质量监督游乐设施及游戏游戏机检验站(中山)等机构的技术优势,争取粤检集团在中山设立区域中心法人机构,进一步提升中山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服务水平。构建智慧市场监管新体系,推进市场监管一体化系统项目建设,依托中山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和市政务数据交换中心,建设1个统一基础支撑平台、1个智慧决策中心、N个数字市场监管应用,打造一体化监管服务平台。

  (六)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构建新型监管机制

  ——推进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继续实施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加大冒名登记惩戒力度,探索将提供虚假材料骗取登记的中介机构及个人列入“黑名单”,使其一次违法、处处受限。落实信用修复,为上市(后备)企业、重点企业提供全方位信用监管服务。

  ——强化市场竞争环境执法与办案。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重要政策文件联席会议会审机制和联席会议监督机制,增强部门公平竞争意识,提高审查质量。加强规范直销、打击传销工作,发动群众积极举报传销行为。扎实开展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加强防疫物资、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监管,规范粮食购销价格、涉企收费行为。加强网络交易监管,完善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对属地网络经营主体实现动态监管、靶向监管。加强广告监管,强化校外培训、医疗、房地产等广告专项整治,推进电子商务平台、移动端、公众号等互联网媒体广告监测。加大市场监管领域专项整治力度,组织查办、公布一批侵权假冒、价格违法、虚假违法广告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典型案件,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七)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公平正义

  加强消费维权,完善市12345平台与全国12315平台的对接工作,提高消费纠纷处置效能,加强跨区域消费维权合作,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鼓励引导在线消费纠纷解决企业(ODR企业)在全国12315平台的发展,提升消费纠纷在线解决成功率。加快推动消费场所升级,推进全市农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打造30家富有本地特色的“香山新街市”。推动“放心消费承诺”活动提质扩面,广泛发动餐饮行业经营者积极参与“放心消费承诺单位”“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店”申报,支持企业参加“守合同重信用”公示活动,扩大诚信经营影响力和参与度。

  (八)努力营造公正统一的市场法治环境,全面推动行政执法规范化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适时修订重大行政执法决策、规范性文件管理等内部法制管理制度,强化约束管理。优化完善执法办案工作体制机制,开展执法案卷评查,强化执法指导与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素质。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柔性执法,进一步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依托广东政务服务网、广东省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平台等系统,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提高执法监管记录电子化、信息化程度,促进行政执法人员录入、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强制等日常行政事项信息常态化,以行政执法信息化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