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您当前的位置: > >

西区街道2023年工作计划

信息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3-02-13 分享: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重整雄风再次唱响“春天的故事”的关键之年,是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奋勇争先的重要一年。街道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按照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市委全会指明的方向路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立足“推进现代化”和“深中一体化”两个鲜明的时代背景,以构建“产城融合,活力西区”为导向,实施稳增提质“六大工程”,朝着构筑智能制造示范区、产城融合新高地、美丽宜居幸福地的蓝图加速前进,奋力开创西区街道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推动中山在新一轮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中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贡献街道力量。

  一、实施“党建引领强根基”工程,奋力在塑造基层特色党建品牌上闯新路树标杆

  始终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实践,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加强基层党建三年行动,把实施“党建引领强根基”工程作为2023年“一把手工程”书记项目,积极构建“党委坚强有力、支部争先创优、党员先锋模范、全员加压奋进”的党建生态,为建设“现代化西区”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是强化理论导航,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全部工作的重心,充分发挥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分级分批开展集中轮训,带动党员干部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持续下功夫,切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街道奋进新征程。创新开展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学习教育活动,抓好新闻宣传、特色宣讲,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进网站,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宣传报道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中的经验做法,凝聚起街道上下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街道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二是强化党建领航,持续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最新理论学习,进一步提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化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持续升级优化党群服务中心三个功能,着力在抓好两新组织、商住小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领域党的建设上打造特色亮点。继续高位推进西苑社区全市基层治理示范点建设、彩虹社区党建引领出租屋网格化管理等,以典型引领带动“一社区一品牌”建设多点开花。优化完善“党建+网格化”模式,坚持把党支部建到网格和攻坚一线,深入挖掘基层治理阵地、人才、资源等优势,依托网格把各领域党组织和党员凝聚发动起来,提高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三是强化作风护航,持续锻造争先创优“西区铁军”。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持续健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强化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着汰的用人导向,激发干部主动到关键岗位、基层一线摸爬滚打、成长成才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意识,继续开展“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争先创优行动,组织实施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升和争先创优干部学堂,把街道上下在抗疫战场上日夜兼程奋战的精气神,以及在“工改”、旧改、治水等攻坚战中展现的突围破局的作风,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持之以恒从“关爱、教育、管理、监督”四个维度发力,激活干部成长“一池春水”。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对“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政治生态。

  二、实施“抢抓机遇谋发展”工程,奋力在主动融入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中闯新路树标杆

  抢抓机遇,继续全面学习、对接深圳,以建设大平台、打造大交通、布局新基建、深化区域合作为抓手,拓展空间载体,承接优质资源,提升城市首位度,深入融入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一是以搭建优质产业平台助力融入深中一体化。坚持以大城区的发展理念,在新能源、先进装备智造、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新型服务业、总部经济等领域加强区域合作,深度参与城市发展新格局构建。主动衔接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和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两带”,深入挖掘街道与周边城市产业、创新的契合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核心竞争力强,能与街道“三大平台”形成互补的科技型企业项目,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深中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发挥街道区位优势,积极融入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服务全市城市湾区布局向东发展战略,奋力把街道打造成深中一体化城市发展的支点之一。

  二是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融入深中一体化。持续自我加压,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头号工程”,聚焦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涉企柔性执法和公共服务跨城通办、服务共享等,高位谋划推进营商环境新一轮大改革,构建“线下服务全链条、线上服务不打烊、定制服务广覆盖”的服务模式。聚焦“企业吹哨、政府报到”“企业家直通车”、讲好企业家故事等,创新机制载体,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用心用情、无私高效服务企业和企业家。

  三是以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助力融入深中一体化。继续以工改旧改“双轮驱动”模式,全面快速破解土地瓶颈制约问题,贮备更多连片土地资源,招引更优质绿色智能低碳产业,为东承西接南联北融大战略拓展新空间。坚持高新高端高效、集聚集群集约,大胆探索新模式新路径,谋划金华中路355亩连片改造项目,鼓励和服务企业自主改造,加快建成“工改”产业腾挪园。全力推进马山旧改攻坚扫尾,加快强制执行力度,依法加快完成签约地块的搬迁、清拆等,全力做好土地整备和出让等,促进资金回笼正向循环。

  四是以构建内通外联的交通体系助力融入深中一体化。积极发挥街道交通枢纽优势,主动参与“四纵四横”大路网建设;提高各高速出入口交通网络效率,对沿线有条件的出入口进行渐变拓宽处理;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分批次启动建设“康景路”“光明西路延长线”“金华路”“隆平工业园36米规划路”“岐安路”“翠峰路”等一批道路。

  五是以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助力融入深中一体化。营造鼓励改革、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以只要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都要敢于先行先试和积极承担试点的精气神,培养“改革闯将”。要把握市积极向镇街放权、赋能、减负的机遇,探索围绕破解土地瓶颈、深化社会治理、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探索工企改革等谋划一批改革创新项目,以高质量发展赋能融入深中一体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三、实施“产业升级拼经济”工程,奋力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上闯新路树标杆

  认真贯彻落实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振信心决心,铆足干劲拼劲,凝聚政企一条心拼经济促发展的合力。按照智能制造、产城融合路径,培育“3+2+N”产业集群,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西区街道积极“跳起来摘苹果”,力争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以上,工业投资增长6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一是做强制造业厚实家当,挺起产业高质量发展“硬脊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全面对接深圳全产业链发展战略,着力发展精密制造等“高精尖”产业,打造街道制造业产业舰队。优质高效推进金昌工业园区一期项目建设,招引更优质绿色智能低碳产业。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产业—金融”合力,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标杆项目,培育一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平台企业,做强根植本地的特色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若干辐射带动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主导产业集群,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深入实施龙头培育工程、壮腰工程和覆盖各层级的市场主体培育计划,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构建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

  二是筑牢招商引资强磁场,蓄足高质量发展后劲动能。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招商专业机构,由党政班子成员以上率下,以“做行家里手”的高强本领,以“全生命周期”动态跟踪的一流服务,围绕辖区主导产业发展以及强链补链延链需求,制定产业链全景图、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清单,创新招商引资形式载体,迅速掀起“全民大招商”势头,让更多优质项目和企业落户街道。优化激励机制,开展以商招商、链主招商,积极发动公有企业和市场力量大招商。

  三是唱好项目为王重头戏,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紧抓工业投资,以高端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三化”赋能,从政策端、供应端、需求端发力,推广智能制造,推进技术创新,有效促进技改投资增长。围绕服务提质、审批提速、融资提效、土地配足等出实招新招,着力破解项目建设中各类要素障碍,形成项目“投产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

  四是奏响恢复扩大消费最强音,充分挖掘内需潜力。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市“一揽子”促消费政策,紧盯“特色优势”“跨界融合”“直播经济”“电商经济”,培育升级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组织街道行业商协会、商圈、重点商贸流通企业,紧盯节假日和网购活动,举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日用、汽车、家电、楼市”等线上线下优惠购物活动,大力激发消费潜能。全力推动闲置、老旧物业的升级改造和盘活工程,加强对夜经济提升的研究布局,培育消费网红打卡地,推动特色消费集聚区建设。

  五是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外贸稳外资。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抱团出海活动,用好展会和外贸信息平台,帮助企业“走出去”抢订单、抢市场。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丰富贸易渠道,打造外贸高质量发展平台。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引导外贸企业精准对接国内市场,研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

  四、实施“品质提升优环境”工程,奋力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上闯新路树标杆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主动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牵住文明创建“牛鼻子”,下足“绣花功夫”,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精雕细琢提升城市品质。

  一是常态长效抓典范城市创建,积极推进文明程度领先之城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争创文明典范城市推动中山现代化建设的统一部署,以高分助力中山夺取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和继续保留街道“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总目标,扎实推进文明创建先锋行动。构建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创文工作专班协调推进、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文明创建大格局。抽调精干力量,调整优化创文工作专班架构,并实行提级管理。狠抓“十大行动”落地落细落实,创新“12345”工作法,广泛动员群众深度参与文明创建,以“共建共创共享”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积极打造富华道示范路,让城市面貌焕发新光彩。

  二是常态长效抓文旅引领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特色人文之城建设。着力推进“文化西区”建设,实施“文化+”“旅游+”举措,积极培育“寓旅于文、寓文于旅”新业态,助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结合乡村振兴,全力推进隆昌社区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重点打造“岭南水乡田园·悦生围”建设项目,推动荔景苑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统筹历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推进黄氏大宗祠、烟洲书院、黄健故居、隐士祠提质升级,完成街道非遗展示馆陈列改造,策划展陈精品,讲好“西区故事”。

  三是常态长效抓绿美家园行动,积极推进生态品质之城建设。创新机制,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治水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净土防御战,并探索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创建,打通污染精准防治“最后一公里”。优化街道生态环境管理底图,建立“四个一体化”生态治理体系,筑牢绿水青山防线。深入推进“大兵团作战”,落实“河长制”,以党政干部、施工队伍、人民群众“三军”齐动,抓好后山新开涌等重点河涌的综合整治。坚持源头整治,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小区与公共机构雨污分流改造、城市面源及工业面源治理等一系列治水项目的落地实施,理顺街道污水管网“毛细血管”。实施“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和古树名木保护工程,高水平做好“绿美西区”设计。加快创建生活垃圾示范镇街,推动分类基础设施人性化、智能化升级,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深入实施 “五美”专项行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守住“三农”发展底线,抓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实。大力推进老旧小区、街区改造,加快推动道路清扫模式改革。

  五、实施“民生福祉再提升”工程,奋力在打造幸福民生样板上闯新路树标杆

  坚持“群众所需就是党委政府所急”,对标对表深圳,以“民生七有”“民生无忧”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打造民生福祉新标杆,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

  一是紧盯品牌引领,绘就高品质美好教育蓝图。继续发挥教育品牌引领力,聚焦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做强卓越教师队伍、深化“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模式、落实“双减”、打造“一校多品”办学特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等继续创新举措,打造“美丽西区、品质教育”品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高质量教育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是紧盯需求引领,构建优质高效健康服务新体系。聚焦疫情防控新形势和全民健康新需求,持续在开展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工程、加强全人群健康促进与教育、打造“一老一小”友好型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探索港澳全科诊所集团入驻社区卫生服务站、引进康复和中医疗养等专业医疗服务、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创建友好老年人医院等方面出新招实招,构建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体系。

  三是紧盯就业创业,持续拓宽富民增收新渠道。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培育就业新型增长极,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优化、就业质量提升。根据辖区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劳动者的就业愿望,制定技能人才发展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富民增收新渠道。

  四是紧盯多点联动,兜牢兜实民生保障帮扶底线。创新设立社会救助专项爱心基金,打造多位一体残疾人康复及支持服务体系,优化提升综合养老服务生态圈,推进“点对点”专项公益基金项目和“社区慈善基金”建设,全方位推动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民生保障新格局。继续深化巩固双拥创建成果,以精细化服务持续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五是紧盯社情民意,跑出民生实事办理加速度。落实市民生实事任务,围绕医疗卫生、教育、食品安全、社会治安、老旧小区改造、水环境治理、政务服务、帮扶困难群众、社会组织发展等方面,预计投入2.89亿元高标准组织开展街道2023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工作。探索推出“微心愿、微民生、微幸福”“三微”民生服务,组织辖区部门、社区及双联双助单位等,聚焦特殊重点群体共享、城乡基础设施维修维护、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人居环境美化亮化、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文化体育服务提升、就医就业难题等方面,开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主题活动,更好向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动真刀。

  六、实施“社会善治聚合力”工程,奋力在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上闯新路树标杆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发挥“共治”“法治”“智治”协同作用,构建以党委领导为核心,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群团助推、群众参与的“一核多元融和善治”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平安西区”建设,打造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西区样本。

  一是突出“共治”引领,构建一核多元协同联动社会治理格局。继续强化党在网格化管理中的“红色枢纽”地位,按照“组织建网、工作嵌网、党员融网、群众用网”的路径,更好推动要素在网中汇聚、工作在网中联动、任务在网中落实,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共建共享、运转高效的“共治”格局,实现“一网兜尽民生事”。探索以“共治”引领构建全覆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积极引导企业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安全生产工作,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二是突出“法治”保障,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治理环境。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逐步优化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基层法治建设机构和队伍力量工作机制,抓好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基层民主、法治宣传,持续强化基层治理法治实践,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治理环境。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综合发挥好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作用,推动建立“一站式”“全链条”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并持续优化“1+3+N’机制,高位协同联动,依法稳妥处置房地产、劳资纠纷、历史遗留问题、重点攻坚任务等领域风险,以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突出“智治”支撑,提升社会治理精细精准水平。依托“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沟通和联动机制,打造数据驱动、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强化“大数据治理”理念,坚持开展“五大要素”排查,探索建立“警企联动”“香山义警”“邻里守望”等平安联创“共同体”,从严从紧筑牢公共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