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西区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国家、省、市各项方针、政策、规划进行编制,是西区街道“十四五”时期的总体部署和发展蓝图,是西区街道办事处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全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迈上新台阶,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站在历史新起点,西区街道需继续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补齐短板、应对挑战、奋勇前进,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稳定任务,西区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坚定不移推进深改革、稳增长、调结构、强创新、优服务、惠民生,奋力推进西区街道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4.1%,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29.9亿元,人均GDP达到9.7万元,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总量分别达到30.9亿元、118.2亿元、67.1亿元、48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产持续做强,三产占比稳步上升,2020年产业结构占比达到0.2:42.7:57.1。总体来看,经济实力稳中有进、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民生保障取得新进步、生态文明加快建设,基本完成“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并不断取得新进步、新成就,为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节 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西区街道面临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紧迫。同时,西区街道经济基础扎实、区位优势突出、教育医疗资源优质、城区环境优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仍大有可为,必须坚定自信,坚决采取有力措施,以改革攻坚,以创新破局。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全市发展大局,抢抓“双区驱动”“双城联动”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牢牢坚守以城促产、以产强区的发展思路,围绕打造“一轴一带三区”,聚焦“三个三”重点工作,奋力实施“七大行动”,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提升西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西区街道加快实现“三智三美三享”,奋力打造“商贸数铁城,醉美新西区”,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全街道发展条件,“十四五”时期西区街道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一轴一带三区”高质量城区发展新格局,融入“湾区枢纽、精品中山”建设,打造生态绿色是底色、创新引领是亮色、文化底蕴是彩色、高质量发展是成色、商贸流通是特色的西区街道样板,奋力推动制造业智造化、服务业智联化、城市功能智慧化,共享西区街道景色之美、饮食之美、人心之美,不断提升西区街道人民健康安享、文化乐享、安全共享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打造“商贸数铁城、醉美新西区”。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围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到2025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以上,研发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60%以上,数字经济产业占GDP比重逐年攀升。
——城市环境呈现新面貌。推动美丽西区街道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城市空间环境协调可持续,中心城区功能形态全面提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变,打造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加大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力度,建设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丰酬、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民生七有”目标上取得新进展。
展望二〇三五年,西区街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跻身全市领先地位;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取得根本性好转;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大幅增强,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章 区域大融合,筑造高品质精品城区
坚持“以城促产、以产强区”融合发展理念,突出协同联动、融合发展,实施区域融合行动,积极迎合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轴,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构建城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提升区位竞争力。
第一节 奋力打造“醉美新西区”
不断提升城区首位度,增强西区街道综合承载力,构建“一轴一带三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开展中心城区赋能升级行动。“一轴”是以“富华片—彩虹片—沙朗片”南北纵向为串联轴。“一带”是以岐江河、狮滘河沿岸为现代化城市景观带。“三区”是高标准打造先进制造业智造区,建设高品质生活优享区,打造现代服务业创新区。
第二节 全面提升现代城市功能
不断增强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权威性和落地性,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品质城市,以高品质城市承载高质量发展,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推进“工改工”项目,打好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攻坚战。不断畅通优化内部交通,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高标准打造中山城区“西大门”。
第三节 深度融入大湾区城市群发展
强化湾区主阵地意识,坚持“东融西拓、南强北优,产城融合、全域振兴”发展思路,着力提升产业平台承载能力,积极融入“三核两带一轴”城市发展格局。着力发挥西区街道优势,加快融入“双区”建设,深度参与中山城市发展新格局构建点,多措并举保障发展空间。
第三章 产业大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三大经济”发展,实施产业发展行动,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开拓创新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探索发展夜间经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和增长动力转换,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高端高质发展三大经济
探索支持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夜间经济等经济体系发展,着力实施实体经济提质工程、数字经济跃升工程、夜间经济提升工程,激活特色新经济成长潜力,培育西区街道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第二节 建设先进制造业智造强区
高标准建设先进制造业智造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服务型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打造全市创新发展示范区。积极对接中山市“4+6+4”产业集群培育战略,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巩固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培育“3+2+N”产业集群,着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全街道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40%左右,力争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3%。
第三节 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实施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支持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建设现代服务业创新区、高品质打造生活优享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构建“3+3+N”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四节 促进三大产业平台扩规提质
加快产业园区资源要素整合,有序推进“三大平台”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有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搭建“三大平台”,科学谋划西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持续推进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建设,建好创优中医健康养生基地。实施低效工业园区、厂房改造工程,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强化要素支撑,壮大支柱产业链,打造新兴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第四章 改革大攻坚,激发市场活力
围绕促创新、降成本、增效能、优服务,实施改革攻坚行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财政管理机制,加快推进街道公有企业改革,全面提升宜商竞争力。到2025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第一节 推进创新要素互联互通
坚持创新在西区街道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二节 提升西区宜商竞争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政务服务标杆城区,为建设“美丽中山、投资热土”贡献西区力量。
第三节 落实全面深化改革
用足用好综合改革试点,深化财政管理、公有企业等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构建公有资产制度新优势。
第四节 推动城市建设智慧化发展
坚持科技赋能全生命周期城市管理,在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服务上下足功夫,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第五章 公服大提升,共建共享和美幸福家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公服大提升行动,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宜居竞争力,共建共享和美幸福家园。
第一节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整体打造西区街道教育“升级版”,努力走在全市教育强区前列。
第二节 打造高品质健康西区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化大健康理念,推进健康西区建设,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第三节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构建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展壮大现代文化产业,推进更高水平、更高品位的文化强区建设。
第四节 完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密织多元化社会保障网络,努力实现完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章 生态大协同,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标杆区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实施生态协同行动,坚决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守护城市绿水青山持续发力,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西区。
第一节 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节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积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节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努力推动西区街道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全面深化社区综合改革,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七章 平安大建设,铸就平安善治典范区
实施平安建设行动,全面提升法治环境,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与现代化都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
第一节 构筑民主法治西区样板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落实民主制度,提升依法治理效能,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全面推进民主法治西区建设进程。
第二节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按照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社区、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第三节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增强社会治安防控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推动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持续推进“平安西区”建设。
第八章 党建大引领,凝心聚力谱新篇
坚持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实施党建引领行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十四五”规划落实强大合力,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向上、向前、向好发展。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和实施全过程,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责任、有序推进、形成合力、凝聚共识。
第二节 织密建强组织体系
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第三节 选优配强干部队伍
坚决打好干部队伍转作风攻坚战,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中心城区干部队伍。
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保障
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完善规划衔接协同,强化项目支撑和要素保障,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