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 >

三角镇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讲进校园活动

信息来源:三角发布 发布日期:2025-05-20 分享:

        近日,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三角分局联合中山市科技技工学校开展以“政策赋能,职途无忧”为主题的就业创业政策宣讲会,为青年们提供了就业创业指导与职业发展新思路,吸引一众学子耐心聆听。

        宣讲会上,镇人社分局局长首先介绍了三角镇的区位资源以及产业优势,解读适用高校毕业生的三大扶持政策并分享了典型的就业创业陷阱防范资讯,内容实用且覆盖学生从求职创业的各个阶段。此次宣讲会是三角人社“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职业指导下基层”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推动政策精准落地,助力高效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延伸材料

【补贴政策】在三角镇创业,最高补贴3万!不要错过这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一、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最高30000元。

(一)补贴条件:

1、初创企业招用员工(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申请补贴前连续6个月为招用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且申请补贴时仍在本企业就业,法定代表人或个体户经营者除外)。

2、初创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申请补贴后12个月内,不同初创企业吸纳同一劳动者就业的不能再次申领补贴。

补贴对象: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所有股东均为法人股东的企业、劳务派遣企业除外)。

(二)补贴标准:

        招用3人以下的按每人2000元给予补贴;招用4人以上的每增加1人给予3000元补贴,总额最高不超过3万元。

(三)申请程序:

        补贴对象登陆广东公共就业服务云平台(https://a.d4t.cn/EfAG2E),选择【创业带动就业补贴】项目,按要求填报相关内容,打印申请表连同应提交材料向营业执照注册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补贴申请。

        首次补贴申请应于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提出,最后一次申请时间不得超过登记注册之日起4年。

同一法定代表人名下有多家初创企业的,只有一家可申请创业带动就业补贴。

二、一次性创业资助,10000元。

(一)补贴条件:

1、初创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女性不超过55周岁、男性不超过60周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学生(在校及毕业5年内)和毕业5年内的出国(境)留学回国人员;

(2)军转干部、退役军人;

(3)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本省脱贫人口;

(4)返乡创业人员;

(5)创办驿道客栈、民宿、农家乐的人员。

2、初创企业登记注册满6个月,申请补贴前连续3个月有在职员工(不含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正常缴纳社会保险费,且申请时未被市场监管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二)补贴对象:

        符合条件的创业者。符合条件人员和创办主体只能享受一次创业资助。

(三)补贴标准:

        10000元。

(四)补贴期限:

        一次性。

(五)申请程序:

        补贴对象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登陆广东公共就业服务云平台(https://a.d4t.cn/EfAG2E),选择【一次性创业资助】项目,按要求填报相关内容,打印申请表连同应提交材料向营业执照注册地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补贴申请。

三、创业租金补贴,最高18000元。

(一)补贴条件:

1、初创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女性不超过55周岁、男性不超过60周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学生(在校及毕业5年内)和毕业5年内的出国(境)留学回国人员;

(2)军转干部、退役军人;

(3)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本省脱贫人口;

(4)创办驿道客栈、民宿、农家乐的人员。

2、初创企业租赁场地用于经营(租赁地址与注册登记地一致),相关场地非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自有物业。

3、初创企业申请补贴前连续3个月有在职员工(不含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正常缴纳社会保险费,且申请时未被市场监管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二)补贴对象:

        符合条件的创业者。

(三)补贴标准:

        每年最高6000元。

(四)补贴期限:

        累计不超过3年。

(五)申请程序:

        补贴对象应按1年或2年登陆广东公共就业服务云平台,选择【创业租金补贴】项目,按要求填报相关内容,打印申请表连同应提交材料向营业执照注册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向登记注册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补贴申请。

        首次补贴申请应于相关创业主体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提出,核发企业登记注册之日至满1年或2年期间的租金补贴。

        业务咨询电话:

        三角人社分局:0760-85409458,0760-85546928

        更多详情可登录: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官方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