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图解】《中山市司法局以法治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一、强化涉企制度供给,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一)加强涉企政策审查。强化部门和镇街涉企政策的备案审查机制,定期开展涉企政策的清理工作,及时废止或修订妨碍统一大市场以及违反法律法规以及上级规定要求的政策文件。在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过程中,继续落实重要文件预审“绿色通道”,提前介入,快速响应,针对涉及“民营企业融资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民生保障”方面的文件,重点审查有无违法增设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限制商品和要素自由流通、减损企业权利或者增加企业义务等方面的内容,确保文件内容合法合规。
(二)发挥法律顾问参谋作用。组织政府法律顾问加强对涉企政策的研究,对市政府拟作出的涉企重大决策事项、拟采取的措施或拟推出的方案等,及时开展法律论证,提出法律意见建议。引导政府法律顾问积极参与重大招商引资、重大特许经营项目的商务洽谈、协议起草、项目落地、合同履行等事宜,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智力支撑,从源头上保障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公平性。
二、强化涉企行政执法规范,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三)加强涉企行政执法监督。进一步优化“无事不扰”、包容审慎、柔性执法等监管机制,探索涉企检查方式改革,落实“亮证执法、亮码检查”,推行非现场执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可以放心干事、安心发展。继续完善“粤执法”办案平台自由裁量权自动匹配功能,推广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让法治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强化执法队伍专业化培训,完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涉企执法专项督察等监督手段,坚决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执法问题发生,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四)做好涉企行政复议工作。开展行政复议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开通涉企行政复议案件“绿色通道”,安排专人接待,实行简案快办、繁案精办,推行“网上受理”、预约收案等方式,让企业“最多跑一次”,不断提升企业法治获得感。加大涉企行政复议决定履行监督力度,建立纠错类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回访跟踪机制,及时纠正影响公平准入、妨碍平等竞争、“小过重罚”、“类案不同罚”等不当行政行为。
三、强化涉企法律服务实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五)加强涉企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发挥公共法律服务作用,推动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机构在基层实体平台设立服务窗口或联系点,丰富涉企服务内容。升级“中山公共法律服务”小程序,开通涉企法律服务专区,探索AI技术创新应用,实现智能快速法律咨询。推动建立产业链法律服务联盟,以“法律服务团”形式对接“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整合律师、仲裁、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普法宣传资源,快速响应企业法律服务需求,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法律服务支持。
(六)加强涉企案件调解力度。全力做好涉企矛盾纠纷化解,积极落实基层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和实质化解,充分发挥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作用,加大对生产经营、合同履行、商铺租赁、金融借贷、劳动争议等重点领域矛盾纠纷调处力度。不断强化涉企行政复议案件的调解、和解力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征询涉案企业调解意愿,实现涉企复议案件依法调解。联动工商联、商会、协会等参与案前、案中调解,推动涉企行政争议的实质性化解。加大商事调解工作力度,加强律正商事调解中心建设,引导律师积极参与涉企矛盾纠纷化解。
(七)持续优化涉企公证服务。设立“企业公证服务专员”,开展“公证进园区”活动,为企业集中办理股权、融资等公证事项,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开通优化营商环境惠企专窗,在办理过程中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出证,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公证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清单制、容缺受理等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充分运用“中山智慧公证”“中山智慧存证”等信息化平台为服务企业赋能。重点围绕企业创新产品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等知识产权保护,通过保全证据公证等方式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支撑,为企业纾困解忧。
四、打造涉企法律服务品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八)开展“法企同行”涉外法律服务活动。深化“五外联动”,优化涉外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持续举办“涉外法律服务周”,发挥涉外法律服务团作用,为古镇国际灯博会和广交会等重大展会提供涉外法律服务,努力打造涉外法律服务“中山品牌”。加强与港澳地区法治领域“软联通”,开展“湾区快车”等涉外法治专场活动,吸纳引进更多粤港澳大湾区律师,并选取部分优秀涉外律师作为形象大使,传递涉外法律服务“中山名片”。加快我市高端涉外法律人才引育,建立涉外法律服务联盟,打造“中山涉外法律服务大讲堂”品牌。深化律师参与重大展会和经贸活动,建立企业“出海”全流程法律服务和风险预警机制,推动发展涉外商事调解,筑牢企业“走出去”风险屏障。
(九)开展“律美香山 法润万企”活动。充分发挥律师专业优势,推动“千所联千会”机制走深走实,加强律师事务所与商(协)会联系合作,通过搭建律企协作平台,开展法治体检,组建企业法律服务团,开展政策宣传、举办业务培训等方式,常态化组织律师深入企业问生产、话发展、解难题,主动帮助企业化解法律风险,维护合法权益。探索在绿色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建立“产业链+法律服务”新模式,通过制定产业链规范化建设指引、研发法律服务产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法律导航,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提升整体营商环境。
(十)开展“润企赋能”法治宣传活动。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持续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活动,统筹推动各单位深入开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普法宣传,为企业发展注入法治力量。用好法治会客厅平台,持续举办“让法治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访谈活动,打造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5G普法阵地,提升企业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在“法润中山”开设法治专栏,精准梳理各行业常见法律风险点,通过风险提示、以案释法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用精准普法产品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