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姐姐,我收到助学金啦!打算用这笔钱买开学要用的笔记本和生活用品,再也不用让妈妈攒钱了!”刚收到助学金的小芬(化名),第一时间给“双百”社工发去带着笑脸表情的消息。小芬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是重度残疾人,她和弟弟都在上学,一家人靠低保维持生计,求学路上的每一笔开支都让母亲犯难。
在西区街道,像小芬这样因家境拮据面临求学困境的孩子有数十个。为了不让这些孩子因贫失学,西区街道主动联动爱心力量,搭建慈善帮扶桥梁,用精准服务为孩子们的梦想保驾护航,让“博爱”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据介绍,西区街道通过搭建企业公益联盟平台,引导企业从“单向输血”转向“多元造血”,不仅捐资捐物,更以产业协同、技术赋能、就业带动等方式深度参与,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地方发展的同频共振。近三年来,已筹集社会资金超2200万元,重点投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慈善公益建设、教育事业发展、博爱家园慈善基金、乡村振兴对口帮扶、社会救助帮扶项目等六大领域。
助学双轨暖童心:慈善为困难学子点亮成长之路
“不仅能拿到助学金,还经常有社工姐姐来探望我。”小芬口中的温暖,源于西区街道打造的“物质+服务”双轨助学模式。针对辖区内低保、低保边缘家庭等困难家庭学子的需求,西区街道积极联动各方力量,专门申请成立“恒爱陪伴,呵护成长”慈善微基金,为孩子们提供专项教育资助,从学费、教辅资料到生活用品,切实解决家庭的经济难题。
但西区的慈善助学不止于金钱资助。街道还联动两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定时定向”帮扶机制:志愿者逢节假日带上慰问物资上门探访,还会陪他们聊天谈心,倾听成长的烦恼。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志愿者会通过做手工、玩益智游戏等方式拉近距离,给予持续的情感陪伴。
双百社工为服务对象解释助学事宜。 受访者 供图
2025年,“恒爱陪伴,呵护成长”项目定向帮扶11名困难家庭学子,累计捐赠助学金近13万元。每一笔善款都化作了孩子们书包里的新书、课桌上的文具,每一次探访都成了照亮心灵的光,让“在家门口安心上学”的心愿,在慈善的守护下变成了每个困难学子的真实生活。
三重应急护生命:慈善为困难家庭筑牢安全底线
“要是没有社工,我和孩子可能就挺不过去了……”回忆起2024年8月的那次危机,38岁的阿红(化名)感慨道。阿红在西区带着9岁的脑瘫儿子小豪(化名)生活,她自己患有1型糖尿病,丈夫在老家中风瘫痪,全家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2024年8月30日,连续呕吐三天的阿红实在撑不住,给西区街道定期上门探访她家的“双百”社工发去了求助微信——她不知道,这条消息成了母子俩的“救命信号”。
“双百”社工接到消息后,火速赶到了阿红家,推开门却看到让人心疼的一幕:阿红和小豪躺在地板上,几乎没有行动能力。社工立即启动“医疗-托育-经济”三线应急机制:一边拨打120,将阿红紧急送往医院,确诊为生命垂危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后,又忙着协助办理住院手续、对接异地医保,还连夜联系阿红在外地的亲属;另一边,迅速联系辖区内的临时托育点,安排专人照顾小豪的饮食起居;同时联动爱心企业,为阿红筹集到3000元应急金,解决住院初期的费用难题。当阿红从昏迷中苏醒,忍不住落泪:“你们救了我们母子俩的命。”
社工协助服务对象儿子(小豪)前往临时托育机构。 受访者 供图
可危机并未结束。2024年12月,阿红再次发病,有了上次经验的社工反应更迅速:协调救护车同时接送母子俩就医,提前联系好托育机构接管小豪,还全程在医院陪护。这次救助后,社工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帮阿红申请了长期救助,共同制定了糖尿病日常管理方案,还链接了社区医生定期上门检查。整个帮扶过程中,西区街道社工站为阿红募集慈善款物超2万元,更构建起“1+3+N”危机干预模型——通过1个家庭档案精准掌握需求,依托医疗、托育、经济3条应急主线快速响应,联动N个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在48小时内为阿红这样的困难家庭筑起生命保障网。
从为困难学子点亮求学路,到为困难家庭筑牢安全线,西区街道用一个个具体的慈善行动,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落到实处。未来,这里的慈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让温暖渗透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让“至善西区”的名片愈发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