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 >图片新闻

深读|以民为本,中山出硬招筑牢城市发展民生“地基”

信息来源:南方+ 发布日期:2025-04-28 分享:

  率先在全省实施社会救助信用管理制度;打造“香山长者饭堂”品牌,老年助餐经验做法获全省推广……细数2024年,中山民生事业各项成果,藏着不少喜人的变化。展望2025年,高效的民生工作将使城市发展“地基”持续稳固。

  4月27日,中山市民政局召开全市民政工作会议,迈出新步伐,焕发新气象。2024年,全市民政系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敢于出实招、出真招、出硬招,将一个个创新思路贯彻到民生工作的小细节中,展现更多人文温情。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既要承受创新突破之“难”,也要承担民生保障之“重”。中山这场民政工作会议,为这座城市今年的民政工作提供了具体思路,挺起不屈的脊梁,激扬攻坚的勇气。

  积蓄“新”的动能,厚培“质”的土壤,2025年,一幅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画卷,正在中山徐徐展开。

兜好底线

分类救助体系日趋健全

  办好关键小事,就是头等大事。

  一座城市的民政工作成效如何,关键要看兜底性民生建设。

  盘点2024年,中山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低保标准提高至1225元,城乡困难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1960元,分别增长2%,高于省最低标准要求14%。中山“城乡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完成率”位居全省第一。

  为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里,去年以来,中山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日趋健全,主要体现在三大亮点:分散供养困难人员、支出型困难家庭被纳入困难家庭住房改造救助补助范围,进一步扩大困难家庭补助覆盖群体;中山率先在全省实施社会救助信用管理制度,对守信对象给予救助从优从快办理;三乡、小榄两镇试点开展综合救助服务中心建设,为中山推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救助服务作出示范探索。

  “赶上好时候了!前年,我家还不能申请住房改造补助,去年政策变动后,我家被纳入救助范围,立马就提交了申请。”站在改造后焕然一新的房屋前,李晓华(化名)笑着竖起了大拇指:“感谢民政干部和社工,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盼头。”

  2024年以前,中山困难家庭住房改造救助补助范围只有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为进一步扩大覆盖群体,去年中山将分散供养困难人员、支出型困难家庭也纳入覆盖范围。李晓华家作为支出型困难家庭,尝到了这项政策的“头啖汤”。

  更喜人的是,中山还适度调增住房改造补助面积。“以前5人及5人以上的困难家庭申请补助的面积只有65平方米,新政策实施后,现在补助面积达到了75平方米。”中山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儿童福利科(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杨超雄介绍,据统计,2024年中山共有101户困难家庭纳入住房改造范围,越来越多的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

  “信用+社会救助”,更是中山敢于创新,体现人间温情的一大探索。《中山市社会救助信用管理暂行办法》于2024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中山也因此成为全省首个实施社会救助信用管理制度的城市。简而言之,就是“你承诺、我救助、早保障”。

  东凤镇的左女士身患乳腺癌,治疗费用耗尽家庭积蓄,生活陷入困境。去年7月,左女士向社区提交低保申请资料。按照常规流程,其儿子户籍在外地,部分证明需跨市协调,补全材料耗时较长。东凤镇迅速启动“信用+社会救助”快速响应机制。左女士签署信用承诺书后,该镇开通绿色通道,联动外地部门线上核实,避免其返乡折腾。

  从左女士申请到审核通过仅用13天,比常规流程节省了约45天,传统流程需提供11份材料,而左女士只需提供身份证和信用承诺书。次月,左女士就开始享受低保金救助及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服务。

  通过探索推进“信用+社会救助”,中山以信用承诺优化救助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实施后置补充机制,对守信对象给予从优从快办理。2024年中山共179户380名救助对象实施后置补充机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

  中山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日趋健全,还体现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去年,中山在三乡、小榄两镇试点开展综合救助服务中心建设,为推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救助服务作出示范探索。杨超雄举例:“比如群众向服务中心或服务窗口申请低保救助,工作人员就会同时核查其家庭情况,如有助学、助医或其他符合救助政策的需要,都会统一为其申请。群众没想到的,我们替他考虑,群众不需要跑多个部门,社工可以帮忙代办。”

  从细处着眼,从关键处发力。中山跑出社会救助“速度”,彰显为民服务“温度”,救助更加温暖贴心。

优化供给

探索多样化个性化养老之路

  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是民生工作绕不开的重点。

  其中,公办养老机构的转型,是目前民生工作的一大难题。如今,中山已经有了公办养老机构转型发展的探索。

  “我们怡居楼一共有44间房、88个床位。这次改造我们加装了电梯、增加了许多适老化设备,配备了电动护理床。”中山北部综合康养中心工作人员梁泳琳介绍,该中心拥有完善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设施,内有酒店式豪华公寓,设有养生餐厅、娱乐活动中心、舞蹈室、医疗康复室等,为长者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去年8月,黄圃镇积极推进养老服务改革,正式启动中山北部综合康养中心改造建设项目,委托镇属企业中山市北部康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全面建设管理运营。如今,黄圃镇敬老院已升级成为中山北部综合康养中心,是中山北部最大、设施最全的现代化养老机构,已正式对外运营。项目一期怡居楼改造工程于2025年2月完工。中心二期改造工程已入选黄圃镇2025年十件民生实事,计划于年内启动建设。

  “民营企业的介入,能为公办养老院带来更多活力。”中山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老龄工作科科长陈启枢表示,民营企业带来更加先进的服务理念,有助于打造区域性养老院,使其扩大服务范围,覆盖周边更多镇街。“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下,服务不佳的养老机构要么关停,要么必须转型才能更好地生存,以此来打造服务更加先进的养老机构。目前,全市已备案养老机构35家,登记床位3777张,其中护理型床位2934张,占比达77.68%。

  加强公办(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建设,只是中山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的一个缩影。如今,“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落地中山。该计划由香港社会福利署资助符合条件的香港长者在内地养老机构的食宿、护理服务及基本医疗等费用,有意参与该计划的长者须先经香港安老服务的统一评估。

  中山市民政局高度重视,支持火炬开发区颐康老年服务中心申请纳入计划。2024年,颐康中心与港方签订合作协议。中山不断提升优质的养老服务供给,为港澳老人跨境养老提供多元化的选择。目前,中山加大推动公办养老机构对标省星级养老机构评定,全市星级公办养老机构达13家,为将来更多星级养老机构纳入计划提供可能。

  在香山长者饭堂方面,市财政对低保、低保边缘家庭老年人给予每人每餐相应的补助。2024年底,全市共有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44个,全年累计就餐约130万人次。去年,全省深化“长者饭堂”建设工作推进会在中山召开,中山的老年助餐经验做法获全省推广。

  全省各地市都在深化“长者饭堂”建设,为何中山能获省里点赞?关键在于中山持之以恒把长者“食”事做实做细。

  “对于不符合要求、达不到检验标准的饭堂,我们启动退出机制,坚持高标准建设‘香山长者饭堂’,不容退步。”陈启枢给出了答案,长者“食”事工作已进入更深层次阶段,不执着追求全市覆盖的场所“数量”,更注重“长者饭堂”建设的“质量”。陈启枢表示:“只有高标准的长者饭堂才是民心所向、民众所需。今年,中山又增加了3家高标准建设的助餐场所。”

  把长者“食”事做实做细并非虚言。目前,中山试图探索乡村长者共享餐桌互助机制。在地广人稀的乡村建设“长者饭堂”容易造成资源闲置。“如果能带动长者邻里互助,尤其是低龄长者上门为高龄、行动不便的长者做志愿服务,到家中做饭共享,增强交流,值得探索。”陈启枢表示,正如低保家庭等特殊长者到助餐服务场所就餐有补助标准一样,共享餐桌互助机制也可考虑进行一定的餐补。“接下来如何开展这一工作,需要结合各镇街实际逐步探索。”

  打破传统养老思路,中山敢为人先,率先在省内探索出一条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之路。

进村看图

乡村著名行动服务基层治理

  从“进村问路”,到“进村看图”,2024年,全市深化“乡村著名行动”,一系列喜人的变化正在中山乡村悄然发生。

  在乡村,不少道路建好了没有命名,或者命名了没有设置路标。乡村地名“取名”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关系到社会基层治理。“没有路名就无法编门牌,没有门牌地址,村民办房屋不动产登记、企业办营业执照、物流快递配送,都会遇到很多麻烦。”中山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刘长湖表示,以往道路命名出于“被动”状态,相关人员有迫切需求才会进行申请,流程并不规范。

  完善乡村地名体系,是服务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去年以来,中山制定印发《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通知》,将“乡村著名行动”纳入服务“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环节一体推进落实。

  道路“取名”,听着简单,实则不然。“基础工作大家都在做,如何做出成效,这关于未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乡村基层治理需求,不容马虎。”刘长湖表示,目前,中山三乡镇、古镇镇、小榄镇探索“乡村著名+治理”“乡村著名+产业”“乡村著名+文旅”等特色做法,值得推广。

  踏入三乡镇雍陌村,一面特色标志牌映入眼帘,游客扫描标志牌上的二维码,马上就能获悉雍陌村地名简介、地名风光、村内景点、地名服务示意图等,对这座美丽乡村有更多的了解。

  三乡镇通过“地名+文旅”,打造精品路线,让地名标识成为乡村广袤大地的“定位罗盘”和“导航员”。

  该镇在特色旅游点设置地名特色牌,开通特色乡村、美食休闲、科普文化、红色资源等旅游线路,将郑观应故居、岐澳古道、箜篌文化馆、古宗祠、乐善好施牌坊、十二勇士主题公园等地名文化展示景观,三乡濑粉、茶果、乳鸽、塘敢萝卜等当地美食,串联成独具特色的乡村“一日游”精品地名新路线。这些地名与标识,让群众进一步了解当地乡村旅游资源、民间地名文化、美食特产,不仅方便了村民与游客的出行,更成为了乡村文化的一部分,让人在行走中感受乡村的魅力与底蕴。

  去年,中山规范地名管理,对全市乡村道路街巷、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景点等地名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入库,完成93条路街巷命名及两批321条道路命名(更名)计划编制,采集公共服务设施等点位信息5000个。

  “乡村著名行动”是中山民政助力“百千万工程”的一大关键举措。2024年,中山还依法依规开展行政审批服务,全年共办理审批事项908宗,实现办件“零差错”;全市共办理婚姻登记业务32059宗,其中跨省跨市业务9128宗,全城通办3332宗。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其中有幸福期待,也有人心所向。中山竭力疏通民政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书写“人民至上”新答卷。

凝心铸魂

干事冲锋在顺民心

  或守护,或创新,或攻坚……2024年,中山民政系统干部为什么而奋斗?为了更多人的幸福!

  在中山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同样,中山民政事业的成果,也属于每一个人。

  一年来,中山民政干部队伍更加担当过硬,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持续优化机关和直属单位人员结构。为加强干部培养锻炼,中山民政先后选派22名业务骨干参加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技术援派、“百千万工程”等专项工作。市救助管理站获评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局机关1人获评市改革攻坚先进个人。

  深剖民政事业的治理逻辑,这场民政工作会议正是对中山高质量发展画卷的生动描绘。其背后,是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在爬坡过坎中再过一山、再登一峰,就能看到更壮美的风景,拥抱更光明的未来。

  干部队伍冲锋在前,他们始终坚信,上至长者,下至儿童,在中山生活的你展现的笑容,就是中山民生事业的样子,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2025年,民生岁月如蛇行, 灵动且从容。新的一年,中山民政系统干部将继续携手奋斗,聚焦群众“心上事”,答好民生“幸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