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 >镇街民政

身边的慈善故事①|中山南区:以慈善为笔,绘就“弱有众扶”温暖画卷

信息来源:南方+ 发布日期:2025-09-05 分享:

  【编者按】

  九月的中山,慈善之花绽放在街巷阡陌间。大大小小的善举不断在身边涌现——企业车间里连夜装箱的花生油、社区里转动的康复脚踏机、受助人手中反复摩挲的感谢信……这些点滴的温暖,正是中山作为“博爱之城”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中山市民政局持续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各镇街积极创新“微心愿”“陪伴式救助”等服务模式,让慈善成为触手可及的真切温度。

  即日起,中山市民政局正式启动“中华慈善日”宣传月活动,在南方+陆续推出“身边的慈善故事”系列报道。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故事,了解中山的慈善行动,聆听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博爱心声。


  当台风“蝴蝶”突袭肇庆市怀集县时,其带来的持续强降雨引发城区严重内涝,导致多地受灾,当地急需食品等物资支援。这一灾情深深牵动着各地爱心人士的心。

  这份牵挂,也迅速传递到了中山市南区街道,当地企业广东鹰唛食品有限公司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收到相关部门和南区街道的倡议后,我们第一时间调动优质产品资源,希望尽快帮灾区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难题。”鹰唛公司副总经理张嘉梁的话语,诠释着企业的责任担当。

  彼时,在鹰唛公司的仓库外,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清点物资——834箱2.5升装花生油,共计5004瓶,总重量约12吨,货值达28万元,这批物资将连夜送往怀集灾区。这一场“雨中驰援”,只是南区街道“弱有众扶”慈善图景的一个缩影。“慈善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南区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负责人的这句话,正是南区慈善行动的核心理念。

鹰唛食品有限公司为怀集灾区捐赠紧缺生活物资——花生油。 受访者 供图

台风夜的“花生油支援”:企业担当筑起赈灾防线

  “公司发展这么多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刻在骨子里的准则。”鹰唛公司副总经理张嘉梁翻着企业的公益台账介绍。从2006年韶关洪水、南方雪灾,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每当重大灾害发生,鹰唛公司总会在第一时间捐款捐物;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公司更是迅速加入抗疫队伍,踊跃捐款捐物,资金与物资全部用于疫情防控和困难群众救助。

  对于家乡中山的慈善事业,鹰唛的投入更是长久而坚定。自2007年起,公司连续多年参与“中山市慈善万人行”这一公益盛事,累计捐款超975万元,4次荣获“中国红十字奉献奖章”,还先后获得中山市“社会责任企业大奖”、首届慈善纪念章“银菊奖”。“2006年至今,我们累计向各类社会公益慈善捐款超3700万元,未来还会一直坚持。”张嘉梁说。

  南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表示:“一个电话,企业马上响应,不到一天就捐出约12吨优质花生油,真正展现了南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不止鹰唛公司,今年以来,南区街道辖区内的爱心企业及社会组织,通过“困难群体慰问”“微心愿活动”“助学活动”等项目,累计帮扶困难群众580余人次,投入善款9.51万元,让“企业力量”成为慈善帮扶的重要支撑。

小颍的“康复脚踏机”:“微心愿”点亮困境儿童希望

  在南区街道良都社区的一间民居里,7岁的小颍(化名)坐在崭新的儿童康复脚踏机上,双脚轻轻踩着踏板,原本有些苍白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个患有先天性多关节挛缩症、肢体残疾三级的女孩,曾因超龄不符合“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申请要求,康复难题成了全家的“心病”。

  街道“双百”社工在日常走访中,发现了小颍家的困境。“小颍的康复需求很迫切,但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我们必须尽快帮她找到解决方案。”为此,团队立即启动“微心愿”帮扶机制,通过线上平台发布需求,很快就有爱心力量认领了这个心愿,为小颍捐赠了儿童康复脚踏机。安装当天,“双百”社工和志愿者们一起把脚踏机送到小颍家里,帮着调试好。当小颍的脚稳稳地踩在踏板上,她开心地说:“太好了,这样我以后在家也能完成康复锻炼了,谢谢哥哥姐姐们!”

  这样的“微心愿”故事,在南区还有很多。南区街道通过“日常走访摸需求—线上平台发心愿—爱心力量来认领”的闭环机制,让独居老人的“过冬棉被”、困境儿童的“学习台灯”等微小期盼,都能被看见、被实现。截至目前,“微心愿”项目已覆盖194户困难家庭,用“小切口”解决了“大民生”,让慈善帮扶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111.jpg

南区街道志愿者为小颍穿上康复脚踏机。 受访者 供图

小瑜的“手写感谢信”:“陪伴式救助”温暖困境家庭

  在南区街道“双百”社工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封来自大学生小瑜(化名)的手写感谢信,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真挚:“我常常听到母亲说您对她很好,是真情实感地愿意帮助我们……”小瑜的家庭曾陷入绝境:父亲年迈,母亲患有重度残疾且体弱多病,全家只能靠微薄的低保金维持生计,小瑜的学费和母亲的医药费,成了压在这个家庭肩上的两座“大山”。

  “双百”社工在走访中了解到小瑜家的情况后,立即启动“陪伴式救助”机制:一方面联动南区商会,连续两年为小瑜提供助学金,帮她解决了学费之忧;另一方面,积极协助小瑜母亲申请街道红十字会医疗救助,缓解了医药费压力。如今,小瑜母亲的病情逐渐稳定,家庭经济压力明显减轻,小瑜也能安心完成学业,现在,她已成为湖南某高校的研究生,一家人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帮助一个困难对象,就是帮助了一户家庭。”南区街道“双百”社工的话,道出了“陪伴式救助”的初心。截至目前,像小瑜这样获得“陪伴式救助”的个案,在南区已达69个。街道通过物质帮扶、情感陪伴和能力建设的方式,累计筹集善款16.96万元,共资助了121名学生。

11.jpg

“双百”社工陪伴式救助,精准筛选救助政策帮助小瑜。 受访者 供图

  这些真实的慈善故事,背后是南区街道在中山市民政局指导下对慈善事业的持续深耕。2020年至2025年间,南区街道通过“慈善万人行”等活动共计募集捐款781.79万元,其中依托“五社联动”机制,累计整合社会资本46.47万元,组织两千余名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90场次,惠及群众达7783人次。

  “我们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慈善从单一救助向多元协同升级,从物质帮扶向精神赋能延伸,努力实现‘弱有所扶’到‘弱有众扶’的跨越。”南区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区街道将继续探索“慈善+智慧”服务模式,推动慈善项目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度融合,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让“弱有众扶”的温暖画卷,在南区的每一个角落持续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