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角镇积极探索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综合帮扶机制,以基层救助网络“密度”,提升兜底保障覆盖“广度”,实现了救助内容多样化、救助渠道多元化、救助工作人性化的新格局,真正做到困难群体“困难有人寻、发现有人帮、救助有路径”。
一、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全方位织密排查网
建立以镇、村两级民政“上下联动”为基础,以“三级本土发现体系”为依托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工作机制,对困难群众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并建立工作台账,做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确保困难对象发现“不漏一户”。第一级为镇级层面,公共服务办牵头,加强与公安、妇联、教育、人社及村(社区)等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实现数据共享,主动发现因病、因学、因残、因突发严重困难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群众,并及时将预警信息反馈给相应村(居);第二级为村(居)层面,以村(居)民政专员为组长,与网格员、村民小组长、驻村社工等组成行动组,将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第三级为社会层面,充分调动志愿者、老党员退休干部等的力量,利用“人工+智能”,整合“线上+线下”,结合“扫楼+信息”,家家户户“过筛子”,“筛出”困难群众与边缘困难群体。另外,依托镇村(居)官方公众号、横幅、户外LED等方式开展救助政策宣传,鼓励“自我发现”、倡导“发现身边”、扩大发现影响,不断提高群众知晓度,让群众知晓获得救助的基本条件和渠道,确保困难群体“求助有门”。通过以上努力,2022年共帮助170名不了解政策或边缘困难群众获得相关政策帮扶。
二、从“单一评估”到“综合调查”,全要素核精准识别
对困难群众的困难情况进行甄别和精准评估,是完善救助对象分级分类管理,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救助的前提。为解决困难群体精准识别的问题,一方面,建立民政业务交叉变量工作法,细化各项救助标准,形成涵盖困难群体各个方面的数据指标体系的《社会救助业务变量情况一览表》。救助工作队伍根据《社会救助业务变量情况一览表》仔细调查核实群众的基本家庭情况、年度收支状况、健康状况、就业状况、生活条件、救助状况等各方面数据指标,不断提升救助的精准性。另一方面,建立特殊个案会商机制。对于涉及多部门职责的复杂救助个案,由镇分管领导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村(社区)进行会商,“一案一档一策”专题研究解决方案,多方听取意见,最大限度争取资源,确保做到精准干预、精准核对、精准救助。
三、从“简单救助”到“个性化施策”,全面提升救助质量
积极推进社会救助由简单的物质救助向“个性化、多样化救助”模式转变,通过社工服务、利用慈善组织资源、鼓励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等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资捐赠、生活照料、心理疏导、送医护理等多样化服务。此外,对日常走访排查、大数据分析比对等发现、收集到的救助信息,及时转介教育、卫健、住建、人社等部门办理;对经政策救助后仍有困难或边缘困难群体,及时转介镇慈善会、红十字会、商会等救助帮扶,还积极链接爱心组织、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实施急难众筹、爱心帮扶,做到“靶向发力”“按需救助”。目前,全镇已实现了3416个民政服务对象100%建档并落实具体帮扶政策,对不符合政策标准但实际存在困难的边缘困难群众43户113人通过入户关怀、链接社会资源等方式为其解困。
四、从“一救了之”到“持续跟进”,全流程闭环管理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秉承“将好事做实做细”的原则,对已纳入救助的困难群众并非简单的“一救了之”,而是持续跟进,动态监测掌握帮助对象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和基本生活保障情况,落实常态化跟踪走访探视,动态掌握对象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和基本生活保障情况,主动、及时为他们提供身体康复、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生活安置等综合服务。实行社会救助发现、受理、核查、办理、反馈、回访全流程闭环管理,对救助对象定期进行抽查、回访,跟踪救助政策落实情况,按照实际情况对救助等级及措施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做好“调整”与“删除”的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