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 >全市民政

中山市救助管理站开展“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用爱与坚守筑牢民生防线

信息来源:中山+ 发布日期:2025-09-01 分享:

  社会救助是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事关社会的公平与温暖。入夏以来,中山高温与暴雨交织,天气复杂多变,为保障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安全度夏,市救助管理站自6月起全面启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主动加大街面巡查救助和关爱服务力度,耐心开展劝导,为救助对象撑起一片“清凉港湾”。

  据悉,自“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市救助管理站累计救助379人次,帮助33名困难群众解决临时困难,成功劝导入站救助5人。与此同时,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常态化开展救助工作,进一步提高救助效率,提升站内照料水平,积极协助救助对象返乡寻亲,为生活中的“迷途者”照亮回家的路。

以耐心织密救助网络

  “谢叔,今天给你带了一些清凉饮品和干粮食品,天气炎热,注意防暑降温。”8月20日,由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组成的巡查小组,正在街头探访流浪人员。何锡华和陈利华便是巡查小组的固定搭档之一,他们蹲在谢叔身旁,一边将饮品和物资递给他,一边顺势开展劝导。“站里有空调房,能洗澡、吃热饭,去住两天避暑吧?”见谢叔摆手,陈利华也不勉强,指了指袋子上的救助热线,让谢叔有困难随时联系。

  “做这行得有‘水磨功夫’,耐心交流才能发现每个人背后不一样的故事。”陈利华深有感触,日常救助从来不只是简单的物资发放,更是一次与流浪人员交流的契机,成功救助一个对象往往需要以年为单位,持续开展劝导工作。“街面日常救助是基础,也是最考验耐心的环节。”陈利华说。

市救助管理站巡查小组向流浪人员派发饮品和物资。李颖奇 摄

  趁陈利华劝导流浪人员的间隙,何锡华也在附近巡查,并在一处雨棚底下发现了一床打包好的被褥。“专项行动不仅提供物资,更是对流浪乞讨人员经常活动和露宿区域进行全方位巡查。流浪人员虽然流动性强,但也往往呈现出一定的活动规律。”凭借多年救助经验,何锡华发现公园、桥底、废弃房屋、农贸市场等区域周边,有自来水源的地方是他们常选择的栖息点。“台风可能又要来了,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对流浪人员来说是极大的威胁,我们必须提前做好防范措施。”话语间何锡华仔细记录下该处点位,并请镇街、村社区协同关注,确认是否有新增流浪人员,以便及时提供援助。

  据介绍,为了让救助覆盖城市每一个角落,中山市构建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的救助服务网络,依托23个镇级救助服务点,276个村级救助引导点,形成“社区发现、镇街响应、总站兜底”的救助合力,并与公安、城管、卫健等部门联动,市镇两组“救助工作专班”积极开展街面救助劝导工作,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共同筑牢社会救助关爱网络,保障受助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

用关爱点亮希望明灯

  如果说街面巡查是救助工作的“前哨”,那么市救助管理站内照料服务和返乡寻亲工作就是温暖的“港湾”与归途的“灯塔”。“现在的救助对象早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流浪乞讨人员。”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何伟兴介绍,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和社会需求变化,救助范围已逐步从流浪、乞讨人员,扩大至务工不着、寻亲未果、遗失钱财、走失、拾荒、被骗等临时遇困群体。目前,市救助管理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救助热线畅通、求助有门、受助及时,让遇困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帮助。市救助管理站在保障救助对象基本生活的同时,驻站社工还通过组织爱心文体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帮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与家庭的归属感。

驻站社工组织救助对象开展爱心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受访者供图

  在开展返乡寻亲工作的过程中,今年6月份成功为救助对象吕先生恢复户口的案例让何伟兴印象深刻。早在2023年4月,吕先生在中山被救助,因精神状态不稳定,提供的身份信息杂乱,时而为浙江省、时而为广州市,甚至还有国外地址,给寻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我们运用DNA、人脸识别、指纹鉴定等科技手段都无法确认其身份,只能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逐一排查,一步步缩小寻找范围。”何伟兴回忆道,由于吕先生精神状态时好时坏,工作人员只能在日常陪伴时,从他断断续续的言语中寻找线索。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工作人员从吕先生口中掌握了“广州”“广船”等关键信息。随后,市救助管理站联动司法、公安、民政等多部门,协同查找户籍材料、推进司法鉴定,最终成功帮助吕先生恢复广州市海珠区户口,获得妥善安置。原来,籍贯浙江上虞的吕先生90年代曾移民国外,后又回到广州市定居,2006年失踪后至此番获救已逾二十年。

  “救助工作需要爱心、耐心、细心,让每一位救助对象回归家庭、回归学校、回归社会,是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何伟兴说,近年市救助管理站通过提供车票、帮助寻找工作等方式帮扶流浪人员,同时联合公安部门运用DNA、人脸识别、指纹鉴定等科技手段,以及借助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发布短视频等多种渠道帮助流浪人员寻亲,让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2025年以来,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1223人次,实施跨省市接(送)返187人,无信息人员寻亲成功4人。